第228章 【气吞山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除了刘琦之外,能够继承帝位的就只有过继给蔡氏的次子刘琮。
可是刘琮年幼,眼下还不满十岁,一旦刘表归天、刘琮即位的话,势必造成皇权旁落、外戚专权的局面,届时南汉王朝就会彻底落入蔡瑁等人手里。
局势就是这样,庞统殚精竭虑地思索着南汉王朝的未来,唯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趁着刘表在世之时进一步巩固政权,并借此将一部分军权抓在自己手里 ” 。只有这样,才能维系汉室正统的传承,否则早晚有一天会被蔡氏一族取而代之,夺权篡位。
早朝持续了近两个时辰,临到结束时,百官们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居然空前一致的都没有提及西晋皇帝颁布的科举诏令。或许他们猜测刘表早就知道了,毕竟皇榜就贴在宫门外的墙垣上,宫里这么多内侍和宦官,岂能没有人发现?于是百官们心照不宣,无形中达成一致,既然刘表自己不愿意提起,他们也不触这个霉头,权当不知道。
君威难料啊,谁也不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一切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这就是南汉朝堂上的氛围。
乍看之下一团和气,君是明君,臣是顺臣,文武百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可是这种和和气气的氛围明显不适宜用于朝堂之上,倒像是居家过日子才有的和睦氛围。最重要的是,目前天下并不太平,南汉王朝还没有达到海清河晏、关河宁定的程度;恰恰相反。如今是三国鼎立,另外两个诸侯国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扫平其他诸侯国。一统天下。
然而在南汉朝堂上却看不到一丝火气,看不到半分烽烟未熄的气息。俨然关起门来过日子。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都在迫不及待地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富贵荣华,根本没有人忧心社稷,为长远目标谋划布局。或许这只是庞统的一己之念,全凭主观臆测得出的结论,实际上百官们心里未必就没有想过南汉国的前途命运。
只可惜,庞统完全没有看到百官之中有谁真正忧心社稷安危,所能看到的就是一团和气,按部就班的重复套路。根本没有人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巩固王朝根基的具体策略,更没有人敢于站出来提议主动出兵攻城略地,进一步扩大疆域。
想到主动出兵之事,庞统不禁抬头看向上殿眯眼假寐的刘表,遂轻轻摇头暗自叹息一声,心中甚是苦涩。
去岁李利登基称帝之时,庞统奉命跟随使团潜入长安,与魏国世子曹丕秘密接洽,费尽心力与之达成盟约。在那份盟约之上。南汉王朝无疑占据上风,向魏国提出诸多要求,并且最终都得偿所愿,由此庞统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然而让庞统始料不及的是。当他带着与魏国达成的盟约回到荆州,皇帝和百官们见到盟约之后的反应却是完全出乎庞统的预料之外,与他想象中欢欣鼓舞的情形大相径庭。
当时。刘表看过盟约后非但没有一丝喜色,反而神情凝重。看向庞统的眼神中不无责备之意,若不是念及他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地潜入长安的情面上。只怕刘表当场就会冲他发火,甚至还会降罪于他。百官们的反应与刘表一般无二,根本不认为这份盟约对南汉有多大好处,两万匹战马和装备清清楚楚的写在上面,他们却视而不见,反而异口同声的公然指责庞统不该擅自做主答应率先出兵。更有甚者,大将军蔡瑁盛怒之下伸手指着庞统的鼻子厉声训斥道:“对西凉用兵之事非同小可,这么大的事情岂是你一介书生就能做主的?此举何其草率,俨然将军国大事当做儿戏,竖子不足与谋!”
正是因为蔡瑁对他破口大骂,就等于是公然和他撕破脸皮,将彼此间的矛盾摆在桌面上,让荆州文武都能看见,从而迅速站队,摆明立场。不得不说,蔡瑁借题发挥之下悍然出手,给予庞统异常沉重的一击,令他在军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势力顷刻之间就被蔡瑁摧毁殆尽,十余名依附他帐下的将领相继倒戈,再度投到蔡瑁麾下。几乎就是一转身的工夫,庞统再度变成了孤家寡人,实实在在的光杆儿军师;若不是刘表仍然信任他,并加以保护的话,只怕庞统已经很难在荆州立足了。
由于刘表和百官们对那份盟约都不热心,使得南汉和北魏的结盟盟约被置之高阁,搁置至今仍是无人问津,俨然被众人所遗忘。或者说满朝文武百官包括刘表之内都在刻意逃避这份盟约,谁也不愿提起此事,全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从来没有这回事。对此,庞统是形只影单、势单力薄,除了黯然叹息之外,真正是束手无策。
事情已经过去整整五个月,满朝文武百官仍是绝口不提履行盟约,甚至轻易不愿意提及北魏和西晋两国的国号,唯恐触及大家的敏感神经,招致刘表不快,从而引火烧身,触犯众怒。朝武百官之所以如此敏感,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包括皇帝刘表之内的文武百官都不想打仗,尤其不想与西凉军正式开战或全面交锋。
在这个问题上,刘表沉默不语,蔡瑁、张允等保守派将领坚决反对开战,蒯氏兄弟同样是患得患失、摇摆不定,余下黄祖和刘磐等保皇派又事事以刘表马首是瞻。只有军中一些中层将领如长沙中郎将魏延和樊城守将文聘等人倒是积极响应,主张对西凉军开战,怎奈他们人微言轻,根本无法左右刘表的决断,提出的不同意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五个月时间转眼即逝,盟约之事一直搁置至今,庞统为此做出不懈努力,倾尽全力筛选出两万骑兵,积极做好准备,只待接收魏国的两万匹战马和装备之后就立刻可以组建一支战骑,将荆州骑兵扩充至七万战骑,足可与西凉铁骑正面交锋。现在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只要出兵攻陷南阳郡,打通与兖州的交接通道,就能得到魏国的两万匹战马和骑兵装备,进而与魏国联手对抗西晋大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眼下庞统的处境与历史上的周瑜何其相似,纵有雄心大志却不得施展,如之奈何?
时至今日,蔡瑁破口大骂的那句“竖子不足与谋”,一直在庞统的耳畔边萦绕回响,令他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始终无法释怀。奈何时下蔡瑁权倾朝野,近乎于一手遮天,南汉王朝数十万大军全都掌握在他手里,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庞统想要对西晋用兵无异于痴人说梦。可是庞统和蔡瑁已经撕破脸了,若想握手言和、重归于好谈何容易,几乎不可能实现。是以庞统现在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刘表身上,只要刘表愿意出兵北伐,一切便可迎刃而解,纵然是蔡瑁也无法阻拦。
毕竟,刘表才是荆州之主,根正苗红的正统皇帝,即使蔡瑁手握军权、权倾朝野,可他却不敢违逆刘表的决定,更不敢公然违抗命令。刘表坐镇荆州十余年,手下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又有荆州各大世家的依附支持,威望之高、根基之深厚,绝不是蔡瑁能够比拟的。因此,只要刘表不死,南汉政权就不会出现动荡,他就是荆州的唯一主宰,一声令下,数十万大军便可随之而动;如果形势需要的话,还可以调动江东军参战,实力之强大不逊于北魏曹操。
??????早朝之上,庞统一言不发,脑海中快速转动,纷繁复杂的朝堂形势和天下走势全部浮现在心头。他所做的就是抽丝剥茧地梳理其中的脉络,去芜存菁的抓住主线,从而积极思索对策,逐项解决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当下,最让他忧心的有两件事,其一是他手袖里的科举告示,其二是如何履行与魏国签订的盟约。
散朝之后,庞统没有跟随百官离开皇宫,而是尾随刘表身后走进偏殿。无独有偶,蔡瑁、张允、刘磐、黄祖和蒯氏兄弟也随后跟来,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西晋皇帝李利颁布的科举诏令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在朝堂上绝口不提,但心里却无法淡定,亟需第一时间和刘表商议对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科举风暴。
偏殿里君臣落座。正如庞统所料,刘表早已获悉了宫门口的皇榜之事,并且知道这份诏令不止宫门口一处,城中各条街巷上都有同样的诏令。
此外,刘表还透露,他已得到密报,科举诏令并不局限于襄阳城,在其它城池乃至整个荆州境内都有同样的皇榜出现,甚至有渔民在长江里也打捞到装着皇榜的密封竹筒。由此可见,江东境内同样可以见到相同的皇榜。
说到这里,刘表由衷感叹道:“真是大手笔啊!平心而论,此举堪称开天辟地之举,气吞山河,胆识惊人,后生可畏啊!”
未完待续
<b></b>
除了刘琦之外,能够继承帝位的就只有过继给蔡氏的次子刘琮。
可是刘琮年幼,眼下还不满十岁,一旦刘表归天、刘琮即位的话,势必造成皇权旁落、外戚专权的局面,届时南汉王朝就会彻底落入蔡瑁等人手里。
局势就是这样,庞统殚精竭虑地思索着南汉王朝的未来,唯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趁着刘表在世之时进一步巩固政权,并借此将一部分军权抓在自己手里 ” 。只有这样,才能维系汉室正统的传承,否则早晚有一天会被蔡氏一族取而代之,夺权篡位。
早朝持续了近两个时辰,临到结束时,百官们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居然空前一致的都没有提及西晋皇帝颁布的科举诏令。或许他们猜测刘表早就知道了,毕竟皇榜就贴在宫门外的墙垣上,宫里这么多内侍和宦官,岂能没有人发现?于是百官们心照不宣,无形中达成一致,既然刘表自己不愿意提起,他们也不触这个霉头,权当不知道。
君威难料啊,谁也不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一切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这就是南汉朝堂上的氛围。
乍看之下一团和气,君是明君,臣是顺臣,文武百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可是这种和和气气的氛围明显不适宜用于朝堂之上,倒像是居家过日子才有的和睦氛围。最重要的是,目前天下并不太平,南汉王朝还没有达到海清河晏、关河宁定的程度;恰恰相反。如今是三国鼎立,另外两个诸侯国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扫平其他诸侯国。一统天下。
然而在南汉朝堂上却看不到一丝火气,看不到半分烽烟未熄的气息。俨然关起门来过日子。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都在迫不及待地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富贵荣华,根本没有人忧心社稷,为长远目标谋划布局。或许这只是庞统的一己之念,全凭主观臆测得出的结论,实际上百官们心里未必就没有想过南汉国的前途命运。
只可惜,庞统完全没有看到百官之中有谁真正忧心社稷安危,所能看到的就是一团和气,按部就班的重复套路。根本没有人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巩固王朝根基的具体策略,更没有人敢于站出来提议主动出兵攻城略地,进一步扩大疆域。
想到主动出兵之事,庞统不禁抬头看向上殿眯眼假寐的刘表,遂轻轻摇头暗自叹息一声,心中甚是苦涩。
去岁李利登基称帝之时,庞统奉命跟随使团潜入长安,与魏国世子曹丕秘密接洽,费尽心力与之达成盟约。在那份盟约之上。南汉王朝无疑占据上风,向魏国提出诸多要求,并且最终都得偿所愿,由此庞统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然而让庞统始料不及的是。当他带着与魏国达成的盟约回到荆州,皇帝和百官们见到盟约之后的反应却是完全出乎庞统的预料之外,与他想象中欢欣鼓舞的情形大相径庭。
当时。刘表看过盟约后非但没有一丝喜色,反而神情凝重。看向庞统的眼神中不无责备之意,若不是念及他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地潜入长安的情面上。只怕刘表当场就会冲他发火,甚至还会降罪于他。百官们的反应与刘表一般无二,根本不认为这份盟约对南汉有多大好处,两万匹战马和装备清清楚楚的写在上面,他们却视而不见,反而异口同声的公然指责庞统不该擅自做主答应率先出兵。更有甚者,大将军蔡瑁盛怒之下伸手指着庞统的鼻子厉声训斥道:“对西凉用兵之事非同小可,这么大的事情岂是你一介书生就能做主的?此举何其草率,俨然将军国大事当做儿戏,竖子不足与谋!”
正是因为蔡瑁对他破口大骂,就等于是公然和他撕破脸皮,将彼此间的矛盾摆在桌面上,让荆州文武都能看见,从而迅速站队,摆明立场。不得不说,蔡瑁借题发挥之下悍然出手,给予庞统异常沉重的一击,令他在军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势力顷刻之间就被蔡瑁摧毁殆尽,十余名依附他帐下的将领相继倒戈,再度投到蔡瑁麾下。几乎就是一转身的工夫,庞统再度变成了孤家寡人,实实在在的光杆儿军师;若不是刘表仍然信任他,并加以保护的话,只怕庞统已经很难在荆州立足了。
由于刘表和百官们对那份盟约都不热心,使得南汉和北魏的结盟盟约被置之高阁,搁置至今仍是无人问津,俨然被众人所遗忘。或者说满朝文武百官包括刘表之内都在刻意逃避这份盟约,谁也不愿提起此事,全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从来没有这回事。对此,庞统是形只影单、势单力薄,除了黯然叹息之外,真正是束手无策。
事情已经过去整整五个月,满朝文武百官仍是绝口不提履行盟约,甚至轻易不愿意提及北魏和西晋两国的国号,唯恐触及大家的敏感神经,招致刘表不快,从而引火烧身,触犯众怒。朝武百官之所以如此敏感,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包括皇帝刘表之内的文武百官都不想打仗,尤其不想与西凉军正式开战或全面交锋。
在这个问题上,刘表沉默不语,蔡瑁、张允等保守派将领坚决反对开战,蒯氏兄弟同样是患得患失、摇摆不定,余下黄祖和刘磐等保皇派又事事以刘表马首是瞻。只有军中一些中层将领如长沙中郎将魏延和樊城守将文聘等人倒是积极响应,主张对西凉军开战,怎奈他们人微言轻,根本无法左右刘表的决断,提出的不同意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五个月时间转眼即逝,盟约之事一直搁置至今,庞统为此做出不懈努力,倾尽全力筛选出两万骑兵,积极做好准备,只待接收魏国的两万匹战马和装备之后就立刻可以组建一支战骑,将荆州骑兵扩充至七万战骑,足可与西凉铁骑正面交锋。现在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只要出兵攻陷南阳郡,打通与兖州的交接通道,就能得到魏国的两万匹战马和骑兵装备,进而与魏国联手对抗西晋大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眼下庞统的处境与历史上的周瑜何其相似,纵有雄心大志却不得施展,如之奈何?
时至今日,蔡瑁破口大骂的那句“竖子不足与谋”,一直在庞统的耳畔边萦绕回响,令他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始终无法释怀。奈何时下蔡瑁权倾朝野,近乎于一手遮天,南汉王朝数十万大军全都掌握在他手里,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庞统想要对西晋用兵无异于痴人说梦。可是庞统和蔡瑁已经撕破脸了,若想握手言和、重归于好谈何容易,几乎不可能实现。是以庞统现在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刘表身上,只要刘表愿意出兵北伐,一切便可迎刃而解,纵然是蔡瑁也无法阻拦。
毕竟,刘表才是荆州之主,根正苗红的正统皇帝,即使蔡瑁手握军权、权倾朝野,可他却不敢违逆刘表的决定,更不敢公然违抗命令。刘表坐镇荆州十余年,手下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又有荆州各大世家的依附支持,威望之高、根基之深厚,绝不是蔡瑁能够比拟的。因此,只要刘表不死,南汉政权就不会出现动荡,他就是荆州的唯一主宰,一声令下,数十万大军便可随之而动;如果形势需要的话,还可以调动江东军参战,实力之强大不逊于北魏曹操。
??????早朝之上,庞统一言不发,脑海中快速转动,纷繁复杂的朝堂形势和天下走势全部浮现在心头。他所做的就是抽丝剥茧地梳理其中的脉络,去芜存菁的抓住主线,从而积极思索对策,逐项解决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当下,最让他忧心的有两件事,其一是他手袖里的科举告示,其二是如何履行与魏国签订的盟约。
散朝之后,庞统没有跟随百官离开皇宫,而是尾随刘表身后走进偏殿。无独有偶,蔡瑁、张允、刘磐、黄祖和蒯氏兄弟也随后跟来,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西晋皇帝李利颁布的科举诏令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在朝堂上绝口不提,但心里却无法淡定,亟需第一时间和刘表商议对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科举风暴。
偏殿里君臣落座。正如庞统所料,刘表早已获悉了宫门口的皇榜之事,并且知道这份诏令不止宫门口一处,城中各条街巷上都有同样的诏令。
此外,刘表还透露,他已得到密报,科举诏令并不局限于襄阳城,在其它城池乃至整个荆州境内都有同样的皇榜出现,甚至有渔民在长江里也打捞到装着皇榜的密封竹筒。由此可见,江东境内同样可以见到相同的皇榜。
说到这里,刘表由衷感叹道:“真是大手笔啊!平心而论,此举堪称开天辟地之举,气吞山河,胆识惊人,后生可畏啊!”
未完待续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