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出将入相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镇南将军府,毗邻大将军府而建,坐落在大将军府右侧。
最近半个月,这座崭新的府邸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既是乔迁新居,又有大婚之喜。
镇南将军这个封号最早是荆州刘表的官职,去岁刘表升迁征南将军,领荆州牧,自此这个官爵便空置下来。
两日前,天子下诏,敕封李暹为镇南将军,武乡侯,自此这座新建于骠骑大将军右侧的府邸便挂上了镇南将军府的门匾。
与李暹同时受封的将军不在少数,仅秩同四平将军及以上的将军便有六十余位,余下杂号将军、中郎将和裨将等职位的将领多达两百余位。也就是说,此次得到封赏的将领遍及西凉军所有中高级将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敕封的将领之中,真正拜将封侯之人便有七十二位,而文官之中加官进爵之人同样多达五十余位。
而这些文臣武将的新晋官职有一部分是各路诸侯现有的官爵,也就是所谓的重复官职,或者说西凉文武官员取代了某些诸侯的官职。对此,朝中老臣曾当堂提出质疑,可是李利却置若罔闻,不予理会,于是这些重叠的官职仍旧有效,敕封诏书依然如期颁布。
经过这次大范围的封赏,西凉军中上百名文臣武将有入朝参政的资格,并且品阶不低,秩同九卿的文官和武将便有二十余人之多,近乎完全取代了朝中现有的文武百官。唯一例外之处便在于。三公之位无人敢于僭越,目前朝中三公仍旧是司空李傕、太尉朱儁和太傅马日蝉。
然而,此次却有一人凌驾于三公之上。正式晋升大将军之位,录丞相事,总揽天下一切军政要务。不言而喻,当今天下能够位居如此显赫高位者,有且仅有一人,这便是原骠骑大将军李利李文昌。
也就是说,时至今日。李利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正式入朝理政,替天子治理天下。发号施令。而曾经掌管朝政的李傕则功成身退,仍然担任司空之职,兼领车骑将军之职,掌管长安禁军。
至此。东汉王朝被李家叔侄二人牢牢握在手心里。正式进入李氏外戚独揽大权的时代。李傕掌管京师内政,负责城门守卫和进出长安的所有关隘禁令;李利总揽大局,执掌西凉大军,重心仍是领兵征战在外。叔侄二人,其叔主管内政,其侄则是掌管兵权与战事;不同于以往的是,此后所有内政要务必须得到大将军府(即丞相府)首肯后方能得以实施。
今天是李利的胞弟李暹大婚之日,同时也是新任平东将军桓飞、五虎将之一的虎卫将军许褚和军师将军、大将军府主簿郭嘉。以及新任凉州刺史、丞相府长史李玄四人的大婚吉日。
这是一场迟来的大婚,本来早在去年秋天便该成亲。却因司隶战事骤起,使得五对新人不得不推迟婚期,直到今年二月中旬才得以结成连理。李暹的新婚妻室是赵云的妹妹赵雨,而李玄、郭嘉、桓飞和许褚四人的妻室则是甄家四女。此次姻亲过后,甄家便是李利治下新兴的第一大家族,也是长安新贵,门庭之显赫直追北地郡李氏宗族,也就是李利的本家。
成婚大礼定在镇南将军府一起举行,由李利亲自主婚,并邀请四位重量级的长者前来做证婚人。这四人分别是:太学院院长蔡邕、儒圣孔子后裔的大儒孔融、司空李傕和医学院主事、太学士华佗。除此之外,还有太学院一百零二位大学士(即名师)前来观礼,代表人物便是郑玄、皇甫嵩、朱儁、张机、国渊、邴原、崔琰、管宁、华歆、王越、史阿等人,而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是李利麾下文武官员。
当然,如此热闹的场面自然少不了西凉军将领的身影,数百名裨将军及以上的将领悉数前来观礼,以致于婚礼尚未开始,整个府邸便已沸腾起来。很多偏院和侧堂内都已摆上筵席,一众将领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大块朵颐,一大早便开怀畅饮起来,使得府邸内一众扈从杂役忙碌不堪,侍婢们把腿都跑细了,却还是忙不过来。不得已,老管家李富只好求助于大将军府内府管家邹静,从大将军府临时抽调三百名杂役和两百名侍女前来帮忙。此外,大将军府别院中的一应家具也悉数搬过来,致使驻守大将军府的上千甲士也跟着忙碌不停。
是以,整个镇南将军府从清早开始便忙碌起来,内院中扈从侍婢们脚步匆忙,进进出出;前院正门车水马龙,一辆辆马车将正门外大街堵得水泄不通,前来送礼祝贺之人接踵摩肩,排队进府。眼见如此盛况,历来很少抛头露面的甄氏张蔼不得不组织大批内务府女官前来帮衬一二,登记造册,疏通人群。
然而,就在府邸内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大将军李利却在正堂与岳父蔡邕悠闲品茶,堂下两边还有十余人作陪,左侧坐着孔融、华佗、张机、皇甫嵩和朱儁,右边则是李玄、李儒、贾诩、郭嘉和周瑜。
说起来,李利这两年很少有暇与这些当世大儒和名将坐在一起品茶叙谈。尤其是坐在他身边的岳父蔡邕,这个老泰山可是让李利又敬又怕。敬他是因为蔡邕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曾经帮过李利的大忙,可以说是恩同再造。想当初,若不是蔡邕在董卓面前大力举荐他出任武威太守,李利焉有出人头地之日,何来今日位极人臣之地位?而李利之所以害怕蔡邕,并不是真的畏惧,而是害怕蔡邕在他耳边不住地唠叨,反复念叨忠义礼仪、臣子之道。
当年董卓身死时,蔡邕整天缠着他念叨着给董卓收尸,弄得李利是一个头两个大,苦不堪言。最后被逼无奈之下,李利只好让蔡琰把他拉走,而后每天陪着他说话,看书、练字,如此才让耳根子清静下来。
自此以后,李利对岳父蔡邕便有些害怕,轻易不愿和他坐在一起;即便是每年过节前去探望,也是匆匆一晤,而后立即溜之大吉。为此,蔡琰和一众姐妹常常以此取笑他,有时候还以邀请蔡邕过来小住几日威胁李利乖乖就范。
时节如流,光阴荏苒。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自从蔡琰给李利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后,蔡邕便经常前往郿邬看望外孙,有时候一来便是半个月,颇有些流连忘返的势头。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那便是蔡邕自从有了外孙之后,便很少再与李利单独叙谈,偶尔见面也只是说几句关心的话,此外再不多言,再不提及臣子之道了。为此,李利起初还很不习惯,下意识认为老泰山又在酝酿什么长编大论,等到适当的时候一起爆发。
然而,几年下来,蔡邕除了宠爱外孙之外,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一心钻研学问,教书育人。三年间,他再不过问朝堂政事,也不提君臣之礼和臣子之道,似乎一下子变得安静许多,亦或是转过弯了,知道自家女婿志向远大且心志坚韧,多说无益,便索性不再唠叨了。
直到不久前蔡琰跟李利说起一件事,让李利彻底对自己这位岳父彻底改观,真正打心眼里敬重他。那是三个月前的事情,蔡邕和孔融在太学院当众翻脸,两个年逾六旬的当代大儒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脖子粗,险些大打出手。而事情的起因便是,孔融不知从何处得知李傕大肆削减皇室供给,以致于饿得天子刘协面黄肌瘦,经常无力上朝。为此,孔融便找蔡邕发牢骚,其目的无非是希望通过蔡邕知会女婿李利一声,善待天子。
不承想,蔡邕闻言后勃然大怒,声称前方战事胶着,西凉本就粮草短缺,身为一国之君理应做出表率,节衣缩食,以供大军征战,岂可借机生事,扰乱后方安定。而后,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便争执起来,互不退让,弄得整个太学院都为之哗然,继而分成两拨势力,大肆辩论,却谁也说服不了谁。此事随之愈演愈烈,传得沸沸扬扬,使得李傕不得不亲自出面,领兵进入太学院,俨然是文的不行就要武力解决。而这时蔡邕却站了出来,阻止李傕领兵进入学院,而孔融也眼见事态不妙,再不敢多说什么。
至此,这件源于两个大儒之间的争端便渐渐沉寂下去,直到西凉军在前方大获全胜,曾经的争执也消弭于无形。经此一事,太学院的学生们对蔡邕提出“国难当头、人人有责”的言论大加推崇,使得蔡邕在太学院的声望大涨,俨然成为最受学生们爱戴和敬仰的院长。
李利得知此事后,终于明白了,蔡邕并非不谙世事的老学究老顽固。此前他之所以劝说李利恪守君臣之道,那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李利的志向之大已经远远超过预期。然而,当他渐渐明白李利心怀天下之后,纵然心里很难接受,却也不便再说什么。
时至今日,西凉军越来越强大,李利更是如日中天,在西凉地界上的威望早已盖过天子,使得西凉百姓只知大将军李利而不知天子的地步。这让蔡邕觉得李利或可成事,于是便在日常教学中刻意维护李利的声誉,宣扬李利建立的功绩,使得李利的形象深入人心,无形中推动学生们崇拜李利。
千万别小看蔡邕所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从源头支持李利的最好办法。在思想上影响学生们尊崇李利,等到这些学生长大成人后,李利便是他们心里一座难以企及的神祗,支持并效忠于李利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未完待续。。)
镇南将军府,毗邻大将军府而建,坐落在大将军府右侧。
最近半个月,这座崭新的府邸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既是乔迁新居,又有大婚之喜。
镇南将军这个封号最早是荆州刘表的官职,去岁刘表升迁征南将军,领荆州牧,自此这个官爵便空置下来。
两日前,天子下诏,敕封李暹为镇南将军,武乡侯,自此这座新建于骠骑大将军右侧的府邸便挂上了镇南将军府的门匾。
与李暹同时受封的将军不在少数,仅秩同四平将军及以上的将军便有六十余位,余下杂号将军、中郎将和裨将等职位的将领多达两百余位。也就是说,此次得到封赏的将领遍及西凉军所有中高级将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敕封的将领之中,真正拜将封侯之人便有七十二位,而文官之中加官进爵之人同样多达五十余位。
而这些文臣武将的新晋官职有一部分是各路诸侯现有的官爵,也就是所谓的重复官职,或者说西凉文武官员取代了某些诸侯的官职。对此,朝中老臣曾当堂提出质疑,可是李利却置若罔闻,不予理会,于是这些重叠的官职仍旧有效,敕封诏书依然如期颁布。
经过这次大范围的封赏,西凉军中上百名文臣武将有入朝参政的资格,并且品阶不低,秩同九卿的文官和武将便有二十余人之多,近乎完全取代了朝中现有的文武百官。唯一例外之处便在于。三公之位无人敢于僭越,目前朝中三公仍旧是司空李傕、太尉朱儁和太傅马日蝉。
然而,此次却有一人凌驾于三公之上。正式晋升大将军之位,录丞相事,总揽天下一切军政要务。不言而喻,当今天下能够位居如此显赫高位者,有且仅有一人,这便是原骠骑大将军李利李文昌。
也就是说,时至今日。李利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正式入朝理政,替天子治理天下。发号施令。而曾经掌管朝政的李傕则功成身退,仍然担任司空之职,兼领车骑将军之职,掌管长安禁军。
至此。东汉王朝被李家叔侄二人牢牢握在手心里。正式进入李氏外戚独揽大权的时代。李傕掌管京师内政,负责城门守卫和进出长安的所有关隘禁令;李利总揽大局,执掌西凉大军,重心仍是领兵征战在外。叔侄二人,其叔主管内政,其侄则是掌管兵权与战事;不同于以往的是,此后所有内政要务必须得到大将军府(即丞相府)首肯后方能得以实施。
今天是李利的胞弟李暹大婚之日,同时也是新任平东将军桓飞、五虎将之一的虎卫将军许褚和军师将军、大将军府主簿郭嘉。以及新任凉州刺史、丞相府长史李玄四人的大婚吉日。
这是一场迟来的大婚,本来早在去年秋天便该成亲。却因司隶战事骤起,使得五对新人不得不推迟婚期,直到今年二月中旬才得以结成连理。李暹的新婚妻室是赵云的妹妹赵雨,而李玄、郭嘉、桓飞和许褚四人的妻室则是甄家四女。此次姻亲过后,甄家便是李利治下新兴的第一大家族,也是长安新贵,门庭之显赫直追北地郡李氏宗族,也就是李利的本家。
成婚大礼定在镇南将军府一起举行,由李利亲自主婚,并邀请四位重量级的长者前来做证婚人。这四人分别是:太学院院长蔡邕、儒圣孔子后裔的大儒孔融、司空李傕和医学院主事、太学士华佗。除此之外,还有太学院一百零二位大学士(即名师)前来观礼,代表人物便是郑玄、皇甫嵩、朱儁、张机、国渊、邴原、崔琰、管宁、华歆、王越、史阿等人,而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是李利麾下文武官员。
当然,如此热闹的场面自然少不了西凉军将领的身影,数百名裨将军及以上的将领悉数前来观礼,以致于婚礼尚未开始,整个府邸便已沸腾起来。很多偏院和侧堂内都已摆上筵席,一众将领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大块朵颐,一大早便开怀畅饮起来,使得府邸内一众扈从杂役忙碌不堪,侍婢们把腿都跑细了,却还是忙不过来。不得已,老管家李富只好求助于大将军府内府管家邹静,从大将军府临时抽调三百名杂役和两百名侍女前来帮忙。此外,大将军府别院中的一应家具也悉数搬过来,致使驻守大将军府的上千甲士也跟着忙碌不停。
是以,整个镇南将军府从清早开始便忙碌起来,内院中扈从侍婢们脚步匆忙,进进出出;前院正门车水马龙,一辆辆马车将正门外大街堵得水泄不通,前来送礼祝贺之人接踵摩肩,排队进府。眼见如此盛况,历来很少抛头露面的甄氏张蔼不得不组织大批内务府女官前来帮衬一二,登记造册,疏通人群。
然而,就在府邸内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大将军李利却在正堂与岳父蔡邕悠闲品茶,堂下两边还有十余人作陪,左侧坐着孔融、华佗、张机、皇甫嵩和朱儁,右边则是李玄、李儒、贾诩、郭嘉和周瑜。
说起来,李利这两年很少有暇与这些当世大儒和名将坐在一起品茶叙谈。尤其是坐在他身边的岳父蔡邕,这个老泰山可是让李利又敬又怕。敬他是因为蔡邕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曾经帮过李利的大忙,可以说是恩同再造。想当初,若不是蔡邕在董卓面前大力举荐他出任武威太守,李利焉有出人头地之日,何来今日位极人臣之地位?而李利之所以害怕蔡邕,并不是真的畏惧,而是害怕蔡邕在他耳边不住地唠叨,反复念叨忠义礼仪、臣子之道。
当年董卓身死时,蔡邕整天缠着他念叨着给董卓收尸,弄得李利是一个头两个大,苦不堪言。最后被逼无奈之下,李利只好让蔡琰把他拉走,而后每天陪着他说话,看书、练字,如此才让耳根子清静下来。
自此以后,李利对岳父蔡邕便有些害怕,轻易不愿和他坐在一起;即便是每年过节前去探望,也是匆匆一晤,而后立即溜之大吉。为此,蔡琰和一众姐妹常常以此取笑他,有时候还以邀请蔡邕过来小住几日威胁李利乖乖就范。
时节如流,光阴荏苒。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自从蔡琰给李利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后,蔡邕便经常前往郿邬看望外孙,有时候一来便是半个月,颇有些流连忘返的势头。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那便是蔡邕自从有了外孙之后,便很少再与李利单独叙谈,偶尔见面也只是说几句关心的话,此外再不多言,再不提及臣子之道了。为此,李利起初还很不习惯,下意识认为老泰山又在酝酿什么长编大论,等到适当的时候一起爆发。
然而,几年下来,蔡邕除了宠爱外孙之外,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一心钻研学问,教书育人。三年间,他再不过问朝堂政事,也不提君臣之礼和臣子之道,似乎一下子变得安静许多,亦或是转过弯了,知道自家女婿志向远大且心志坚韧,多说无益,便索性不再唠叨了。
直到不久前蔡琰跟李利说起一件事,让李利彻底对自己这位岳父彻底改观,真正打心眼里敬重他。那是三个月前的事情,蔡邕和孔融在太学院当众翻脸,两个年逾六旬的当代大儒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脖子粗,险些大打出手。而事情的起因便是,孔融不知从何处得知李傕大肆削减皇室供给,以致于饿得天子刘协面黄肌瘦,经常无力上朝。为此,孔融便找蔡邕发牢骚,其目的无非是希望通过蔡邕知会女婿李利一声,善待天子。
不承想,蔡邕闻言后勃然大怒,声称前方战事胶着,西凉本就粮草短缺,身为一国之君理应做出表率,节衣缩食,以供大军征战,岂可借机生事,扰乱后方安定。而后,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便争执起来,互不退让,弄得整个太学院都为之哗然,继而分成两拨势力,大肆辩论,却谁也说服不了谁。此事随之愈演愈烈,传得沸沸扬扬,使得李傕不得不亲自出面,领兵进入太学院,俨然是文的不行就要武力解决。而这时蔡邕却站了出来,阻止李傕领兵进入学院,而孔融也眼见事态不妙,再不敢多说什么。
至此,这件源于两个大儒之间的争端便渐渐沉寂下去,直到西凉军在前方大获全胜,曾经的争执也消弭于无形。经此一事,太学院的学生们对蔡邕提出“国难当头、人人有责”的言论大加推崇,使得蔡邕在太学院的声望大涨,俨然成为最受学生们爱戴和敬仰的院长。
李利得知此事后,终于明白了,蔡邕并非不谙世事的老学究老顽固。此前他之所以劝说李利恪守君臣之道,那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李利的志向之大已经远远超过预期。然而,当他渐渐明白李利心怀天下之后,纵然心里很难接受,却也不便再说什么。
时至今日,西凉军越来越强大,李利更是如日中天,在西凉地界上的威望早已盖过天子,使得西凉百姓只知大将军李利而不知天子的地步。这让蔡邕觉得李利或可成事,于是便在日常教学中刻意维护李利的声誉,宣扬李利建立的功绩,使得李利的形象深入人心,无形中推动学生们崇拜李利。
千万别小看蔡邕所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从源头支持李利的最好办法。在思想上影响学生们尊崇李利,等到这些学生长大成人后,李利便是他们心里一座难以企及的神祗,支持并效忠于李利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