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什么才叫民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八百七十二章什么才叫民意?
“为了使后人方便了解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相关史册中采用新历法,不在以年号为文本纪年方式。新历法为大明科学院天文所多年研究之结果,……。”《明报》上的一段新闻,如果放在过去就是大逆不道。抓起来杀头一百遍都足够。但是现在的大明文化界真的变了,过去研究天文,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禁区。钦天监这个部门,最大的作用不是研究天文,而是证明皇帝受命于天。
“在自然科学发展前进的车轮面前,一切神神怪怪的朦胧面纱,终究会有被揭开的一天。”该文最终如此结语,一篇关于新历法的新闻,最终引申出长篇大论。天是什么?天命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堂而皇之摆在桌面上,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是在《明报》的起家之地南京,无数的年轻学子登上了紫金山,看到了月亮,看见了浩瀚的宇宙。月亮上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更没有吴刚。而太阳,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地球呢?则是太阳身边一个小小的行星。
由此,大明再次因为自然科学引发一场全国性的辩论,这场辩论还没有平息,又爆发了一次更大的波澜。根源是内阁总理陈燮在新年国情咨文的报告会,地点在国会。
全国两院六百三十六名议员到场,议长顾炎武的位置前面,摆上一张演讲台的模式,现在大家已经全面习惯了。内阁总理要对国家负责,而国家的代表是什么人?自然是在场的国会议员了。至于皇帝,现在就是一个象征。不管皇帝怎么蹦跶,越来也多的人接受了这个观念。皇帝嘛,呵呵呵。提到这个字眼,很多人就是笑笑而已。谁都没想到,陈燮从出现在大明至今不过47年,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大明政治、经济、军事飞速发展的当下。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当下的大明,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来应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知识性更加全面,思路更为大胆的新式官员来补充我们的官员队伍。由此。内阁特情国会通过公务员选拔制度法案。”讲台上的陈燮,看着依旧没有显老的意思,一般人六十岁就不太能看了,这家伙都六十七八了,站在那里依旧像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好在大明的官员和国会议员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陈相就是天赋异禀,就是不同常人,不服气你也能活成这样?
用大明朝当下最流行的评语来说:“陈相身体康健,此大明之福也,此大明五十年国泰民安之基石也。”这就是大明人眼中的陈燮,他的一举一动,除了被人反复研究之外,还有一种强烈的神秘色彩。在大明研究陈燮并在报纸上登出研究结果这种事情不犯法,而且还大受读者欢迎。老百姓都是爱八卦的,大人物的家长里短才有意思嘛。
酝酿日久的公务员改革制度不是朝夕之事。开始的时候就是打着政策研究的旗号,由教育部出面搞研究,主要方向还是针对大明现状,提出一些官员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挑刺的工作当然轻松了,这种面向全国的找茬活动进行的并不顺利,为啥啊?官员有抵触呗?这种事情,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人家教育部说了,这个调查研究,都是发表在内刊《时政摘要》上,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尽管如此。类似的调查依旧无法顺利,千方百计的阻挠依旧在进行,但是不可阻挡。这个时候各省的议会作用就出来了,你一个官员现在干的好坏。省议会是有监督权力的。得知有这么一个研究,议会方面主动找上门配合。哪哪的官员如何如何,做了什么事情等等。
这些研究文章陆陆续续的刊登之后,慢慢的汇总出一些结论。前后进行了五年左右的研究,相关文章都堆成山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存在这些问题不是官员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存在不足。怎么弥补呢?公务员制度呼之欲出了,这种活就得慢慢来,求的就是一个水到渠成。公务员制度是双轨制,一方面保留过去的科举,这个不能操之过急。公务员制度更大的作用是起一个补偿的作用,等于给那些科举无望的人开了一扇小门。内阁的人事部门抵触也不大,当然这都是现在的过渡。也是陈燮一直追求的平稳过渡,或者叫改良。
当然,很多历史时期,改良都不会有结果。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种根深蒂固的体制,要进行改良,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种反弹,可能是政治斗争,也有战争。日本这么一个小国,民治维新都打了起来,大明如此之大,怎么会平安无事?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大明不是出了个开挂的陈燮么?一手抓军事,一手抓经济,两手都硬,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大明内部的反弹很难掀起波澜。这些年各地多有官员打着皇帝去旗号闹出点事情来,都被当地驻军无情的镇压了。整个大明类似的事件,发生了上百起。但是在报纸上,你肯定看不到这些内容。言论自由,不是没限度的。说的难听一点,报纸上骂内阁没事,骂陈燮本人生活**也没事,但是设计他搞出来的制度,那就肯定有事。
尽管陈燮发出的声音没有人会站出来以激烈的方式抗衡,但是陈燮每一次的政治改革,都会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每一次都在媒体上先做铺垫,然后才会启动。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效率较低,但是每次改革的成果来看,都颇为客观。
制定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这个政策必须是大多数人接受的,而不是强加的。
“新的公务员制度未必完善,欢迎社会贤达斧正,敦促进一步的改良。”陈燮说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歪歪嘴。现在敢于在报纸上喷陈燮的人,也就是一些老家伙了。仗着活不长了,嘴大敢说。这些人都是一些过去的清流 。家里估计也没啥买卖人。
陈燮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了,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的头一年,招致各种反对的声音。结果某些文人被读者人肉出来了。走在大街上被人指指点点都是轻的,一些大妈大婶的直接上烂白菜和臭鸡蛋。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陈燮执政期间,锅里有肉的时候多了,肚子能吃饱的时候多了。孩子能上学了,地主的租子收的少了。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东西,现在的大明百姓可不是以前了,不说某个乡绅就能随便忽悠的。就算是穷乡僻壤的,每逢赶集,都会有人拿着喇叭宣传各种新的朝廷政策。
“大明的农民很苦,他们不到要辛勤耕作保证天下人的口粮,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在大明当下的社会变革之中,国家的政治改良,农民一直不是直接受益者。这是不公平的。在此,本总理郑重恳请各位国会议员,通过全面废除徭役法。今后各地官府需要使用劳动力,一律以工薪的方式,由地方财政指出。如果是国家公路干线、大型水利等工程,则由国家出一部分,地方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征徭役。”
新年伊始,报纸上就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陈相在国会的讲话。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公务员制度改革,具体内容为,不论任何人。只要是合法的大明在籍百姓,年龄十八岁以上,接受过八年国家教育者,都可以报名参加该考试。这一考试,将起到选拨一些小官员的作用。比如说县里某个衙门办事人员了,怎么办?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优异者录取。公务员将从国家最底层的工作做起,视政绩提拔使用,不设上限。传统的科举制度呢?怎么处置?很简单,进士依旧可以直接做官,从县令做起。举人、秀才同样具备公务员的资格,不用再考试。
这一点看似公平,实际上还是引起了民间读书人巨大的反弹。江南文风最盛之地的苏州,传统的秀才们再次举行了抗议游行,反对内阁这一不合理的政策。结果这一次游行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斗殴事件,民间另外一群读书人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也走上街头对抗。双方从最初的口角开始,演变成一场数千人的大规模群殴。结果自然是传统读书人大败,原因很简单,人数实在无法占有。双方斗殴的时候,经常有来自路边的助拳者,都是帮新式读书人的。
比如路边某个小店里的掌柜,十有**就是某某财会学堂毕业的,又比如某个酒馆里正在喝酒的客人,搞不好就是技术学校毕业的。这些学堂都是民间自己办的居多,但是这些民间学堂的毕业证书,政府只要承认了,就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江苏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义务教育开始的最早,从三年制度到现在的五年制度,继续读到初中毕业的大有人在,就算没读初中,转而去读各种职业学校的更多了。
以前这些人的前途是注定的,到企业做事,或者去读更高一级的学堂(各类军事学堂、各类格物学堂),这些人不是当兵就是走企业的道路,从政是基本没机会的。现在机会来了,你居然敢反对?不揍你揍谁?
这一日的苏州警察局和医院人满为患,前前后后抓了一千多人,都是参与斗殴的读书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谁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苏州民间百姓自发对传统功名者进行抵触,做早点、赶车之类小买卖的小商贩,不做他们的生意,开店的门口,帖一张“有功名者恕不接待”的声明,就连菜市场的大叔大妈,都表示“就算菜烂掉了也不卖给他们”。
传统读书人一直是民间百姓羡慕的对象,谁都没想到在一夜之间,会发生这么激烈的事情。高人一等的功名所有人们,被这个现象吓坏了。这个时候,媒体要不跟上推波助澜,那就枉做媒体人了。为了稿费,很多同样是旧功名出身的家伙,在笔尖之下,各种挖苦自己的同类,然后各种反思。一个叫南山隐樵的笔名,洋洋洒洒的写了三千多字,最后发出一声呐喊:何为民意?走到大街上看一看,列位看官就知道了。
数日之后,某个叫吴之荣的报社记者,夜间走在路上时,被一群蒙面人套了麻袋,一顿棍棒打的个半死,这都是后话了。这一事件引发的社会动荡,传遍全国。再次引起了剧烈的争议,因为各地警察局的严防死守,各地官员根据内阁指示精神,以法律条文为依据,对于任何没有经过批准的游行举动,组织者全部都抓起来。这才避免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动荡。
1675年的大明,从春天到夏天的半年内,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阁以通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通知,第一次全国性的公务员考试,将于十月金秋开始,时间定为十月三日。消息一出,举国沸腾,各种声音都有,但是再也没有人敢于用激烈的手段来阻拦。九月,地方法院根据内阁精神,本着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苏州发生的非法游行集会一案公开审理,从快从严。未经允许的游行组织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伤亡后果,十八名生员被流放北美,三十七人被革去功名。
法院宣判并执行的这一日,苏州市区鞭炮齐鸣,满城烟火。《苏报》称:此为寻常百姓的胜利,此为民意之胜利。《明报》则称: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挑战国家法律法规。否则,必将严惩不贷。又称:大明进入了法治时代,传统读书人动辄以民意为借口聚众闹事,要挟地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未完待续。)
第八百七十二章什么才叫民意?
“为了使后人方便了解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相关史册中采用新历法,不在以年号为文本纪年方式。新历法为大明科学院天文所多年研究之结果,……。”《明报》上的一段新闻,如果放在过去就是大逆不道。抓起来杀头一百遍都足够。但是现在的大明文化界真的变了,过去研究天文,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禁区。钦天监这个部门,最大的作用不是研究天文,而是证明皇帝受命于天。
“在自然科学发展前进的车轮面前,一切神神怪怪的朦胧面纱,终究会有被揭开的一天。”该文最终如此结语,一篇关于新历法的新闻,最终引申出长篇大论。天是什么?天命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堂而皇之摆在桌面上,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是在《明报》的起家之地南京,无数的年轻学子登上了紫金山,看到了月亮,看见了浩瀚的宇宙。月亮上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更没有吴刚。而太阳,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地球呢?则是太阳身边一个小小的行星。
由此,大明再次因为自然科学引发一场全国性的辩论,这场辩论还没有平息,又爆发了一次更大的波澜。根源是内阁总理陈燮在新年国情咨文的报告会,地点在国会。
全国两院六百三十六名议员到场,议长顾炎武的位置前面,摆上一张演讲台的模式,现在大家已经全面习惯了。内阁总理要对国家负责,而国家的代表是什么人?自然是在场的国会议员了。至于皇帝,现在就是一个象征。不管皇帝怎么蹦跶,越来也多的人接受了这个观念。皇帝嘛,呵呵呵。提到这个字眼,很多人就是笑笑而已。谁都没想到,陈燮从出现在大明至今不过47年,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大明政治、经济、军事飞速发展的当下。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当下的大明,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来应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知识性更加全面,思路更为大胆的新式官员来补充我们的官员队伍。由此。内阁特情国会通过公务员选拔制度法案。”讲台上的陈燮,看着依旧没有显老的意思,一般人六十岁就不太能看了,这家伙都六十七八了,站在那里依旧像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好在大明的官员和国会议员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陈相就是天赋异禀,就是不同常人,不服气你也能活成这样?
用大明朝当下最流行的评语来说:“陈相身体康健,此大明之福也,此大明五十年国泰民安之基石也。”这就是大明人眼中的陈燮,他的一举一动,除了被人反复研究之外,还有一种强烈的神秘色彩。在大明研究陈燮并在报纸上登出研究结果这种事情不犯法,而且还大受读者欢迎。老百姓都是爱八卦的,大人物的家长里短才有意思嘛。
酝酿日久的公务员改革制度不是朝夕之事。开始的时候就是打着政策研究的旗号,由教育部出面搞研究,主要方向还是针对大明现状,提出一些官员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挑刺的工作当然轻松了,这种面向全国的找茬活动进行的并不顺利,为啥啊?官员有抵触呗?这种事情,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人家教育部说了,这个调查研究,都是发表在内刊《时政摘要》上,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尽管如此。类似的调查依旧无法顺利,千方百计的阻挠依旧在进行,但是不可阻挡。这个时候各省的议会作用就出来了,你一个官员现在干的好坏。省议会是有监督权力的。得知有这么一个研究,议会方面主动找上门配合。哪哪的官员如何如何,做了什么事情等等。
这些研究文章陆陆续续的刊登之后,慢慢的汇总出一些结论。前后进行了五年左右的研究,相关文章都堆成山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存在这些问题不是官员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存在不足。怎么弥补呢?公务员制度呼之欲出了,这种活就得慢慢来,求的就是一个水到渠成。公务员制度是双轨制,一方面保留过去的科举,这个不能操之过急。公务员制度更大的作用是起一个补偿的作用,等于给那些科举无望的人开了一扇小门。内阁的人事部门抵触也不大,当然这都是现在的过渡。也是陈燮一直追求的平稳过渡,或者叫改良。
当然,很多历史时期,改良都不会有结果。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种根深蒂固的体制,要进行改良,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种反弹,可能是政治斗争,也有战争。日本这么一个小国,民治维新都打了起来,大明如此之大,怎么会平安无事?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大明不是出了个开挂的陈燮么?一手抓军事,一手抓经济,两手都硬,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大明内部的反弹很难掀起波澜。这些年各地多有官员打着皇帝去旗号闹出点事情来,都被当地驻军无情的镇压了。整个大明类似的事件,发生了上百起。但是在报纸上,你肯定看不到这些内容。言论自由,不是没限度的。说的难听一点,报纸上骂内阁没事,骂陈燮本人生活**也没事,但是设计他搞出来的制度,那就肯定有事。
尽管陈燮发出的声音没有人会站出来以激烈的方式抗衡,但是陈燮每一次的政治改革,都会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每一次都在媒体上先做铺垫,然后才会启动。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效率较低,但是每次改革的成果来看,都颇为客观。
制定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这个政策必须是大多数人接受的,而不是强加的。
“新的公务员制度未必完善,欢迎社会贤达斧正,敦促进一步的改良。”陈燮说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歪歪嘴。现在敢于在报纸上喷陈燮的人,也就是一些老家伙了。仗着活不长了,嘴大敢说。这些人都是一些过去的清流 。家里估计也没啥买卖人。
陈燮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了,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的头一年,招致各种反对的声音。结果某些文人被读者人肉出来了。走在大街上被人指指点点都是轻的,一些大妈大婶的直接上烂白菜和臭鸡蛋。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陈燮执政期间,锅里有肉的时候多了,肚子能吃饱的时候多了。孩子能上学了,地主的租子收的少了。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东西,现在的大明百姓可不是以前了,不说某个乡绅就能随便忽悠的。就算是穷乡僻壤的,每逢赶集,都会有人拿着喇叭宣传各种新的朝廷政策。
“大明的农民很苦,他们不到要辛勤耕作保证天下人的口粮,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在大明当下的社会变革之中,国家的政治改良,农民一直不是直接受益者。这是不公平的。在此,本总理郑重恳请各位国会议员,通过全面废除徭役法。今后各地官府需要使用劳动力,一律以工薪的方式,由地方财政指出。如果是国家公路干线、大型水利等工程,则由国家出一部分,地方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征徭役。”
新年伊始,报纸上就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陈相在国会的讲话。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公务员制度改革,具体内容为,不论任何人。只要是合法的大明在籍百姓,年龄十八岁以上,接受过八年国家教育者,都可以报名参加该考试。这一考试,将起到选拨一些小官员的作用。比如说县里某个衙门办事人员了,怎么办?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优异者录取。公务员将从国家最底层的工作做起,视政绩提拔使用,不设上限。传统的科举制度呢?怎么处置?很简单,进士依旧可以直接做官,从县令做起。举人、秀才同样具备公务员的资格,不用再考试。
这一点看似公平,实际上还是引起了民间读书人巨大的反弹。江南文风最盛之地的苏州,传统的秀才们再次举行了抗议游行,反对内阁这一不合理的政策。结果这一次游行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斗殴事件,民间另外一群读书人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也走上街头对抗。双方从最初的口角开始,演变成一场数千人的大规模群殴。结果自然是传统读书人大败,原因很简单,人数实在无法占有。双方斗殴的时候,经常有来自路边的助拳者,都是帮新式读书人的。
比如路边某个小店里的掌柜,十有**就是某某财会学堂毕业的,又比如某个酒馆里正在喝酒的客人,搞不好就是技术学校毕业的。这些学堂都是民间自己办的居多,但是这些民间学堂的毕业证书,政府只要承认了,就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江苏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义务教育开始的最早,从三年制度到现在的五年制度,继续读到初中毕业的大有人在,就算没读初中,转而去读各种职业学校的更多了。
以前这些人的前途是注定的,到企业做事,或者去读更高一级的学堂(各类军事学堂、各类格物学堂),这些人不是当兵就是走企业的道路,从政是基本没机会的。现在机会来了,你居然敢反对?不揍你揍谁?
这一日的苏州警察局和医院人满为患,前前后后抓了一千多人,都是参与斗殴的读书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谁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苏州民间百姓自发对传统功名者进行抵触,做早点、赶车之类小买卖的小商贩,不做他们的生意,开店的门口,帖一张“有功名者恕不接待”的声明,就连菜市场的大叔大妈,都表示“就算菜烂掉了也不卖给他们”。
传统读书人一直是民间百姓羡慕的对象,谁都没想到在一夜之间,会发生这么激烈的事情。高人一等的功名所有人们,被这个现象吓坏了。这个时候,媒体要不跟上推波助澜,那就枉做媒体人了。为了稿费,很多同样是旧功名出身的家伙,在笔尖之下,各种挖苦自己的同类,然后各种反思。一个叫南山隐樵的笔名,洋洋洒洒的写了三千多字,最后发出一声呐喊:何为民意?走到大街上看一看,列位看官就知道了。
数日之后,某个叫吴之荣的报社记者,夜间走在路上时,被一群蒙面人套了麻袋,一顿棍棒打的个半死,这都是后话了。这一事件引发的社会动荡,传遍全国。再次引起了剧烈的争议,因为各地警察局的严防死守,各地官员根据内阁指示精神,以法律条文为依据,对于任何没有经过批准的游行举动,组织者全部都抓起来。这才避免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动荡。
1675年的大明,从春天到夏天的半年内,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阁以通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通知,第一次全国性的公务员考试,将于十月金秋开始,时间定为十月三日。消息一出,举国沸腾,各种声音都有,但是再也没有人敢于用激烈的手段来阻拦。九月,地方法院根据内阁精神,本着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苏州发生的非法游行集会一案公开审理,从快从严。未经允许的游行组织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伤亡后果,十八名生员被流放北美,三十七人被革去功名。
法院宣判并执行的这一日,苏州市区鞭炮齐鸣,满城烟火。《苏报》称:此为寻常百姓的胜利,此为民意之胜利。《明报》则称: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挑战国家法律法规。否则,必将严惩不贷。又称:大明进入了法治时代,传统读书人动辄以民意为借口聚众闹事,要挟地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