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外公叛变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外公啊外公,你怎么说叛变就叛变了呢?你不看看自古以来叛徒有好下场吗?具体请参照秦桧,蒲志高等人的履历。
听到这个消息,谢氏完全呆傻了,连徐爹爹也跟着苦了脸。仪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听说古代有一个词叫“诛九族”,仪华掰着手指头算着,怎么算,自己家怎么在九族之内。
可不可以给朱元璋同志写个申请,要求和外公脱离亲戚关系?这事——好像不太现实。
仪华哭了,这么倒霉的事情怎么让自己遇上了呢?陈妈将她抱在怀里轻轻的悠着。谢氏倒还是心疼闺女的,说了声:“我来抱吧。”伸手接过小仪华。
仪华看着谢氏那带着浓浓愁意的脸,更想哭了:别人家都是坑爹,咱家这是被爹坑了啊!
谢氏看着怀里还不到两周岁的女儿,想到自己那不省心的爹,想到可能面对的为未来,鼻子一酸,眼泪就扑簌簌的落了下来。
眼泪顺着脸颊低落到小仪华的脸上,与她的泪水交融在一起,仪华眨了眨眼睛,不哭了。不管怎么说,这些日子的相处,她对这个谢氏还是积累了一些感情的,毕竟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这段时间,这个娘亲很称职,对自己也很好。
伸出肉呼呼稚嫩的小手,往谢氏脸上抹了一把,轻轻拭去她眼角的泪水。谢氏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哭的更伤心了。这样乖巧聪颖的女儿,也要受到牵连,谢氏干脆扑道徐达怀里大哭起来。
谢氏哭个不停,徐达一手揽过谢氏,一手抱着闺女,安慰道:“我跟随主公这些年,想必他不会牵连无辜。”
这话小仪华倒是相信的,正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朱元璋应该不会动她的豪华爹。虽然陈友谅死了,但是张士诚还在,而且谢再兴的倒戈完全不利于朱元璋,这个时候动大将,那是大忌。
可是现在不会杀,不代表永远不会杀啊。
朱元璋炮打功臣搂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虽然不是什么正史,但是他开国之后杀功臣这是肯定有的。仪华突然想到一句话:捧你,你就是玻璃杯;不捧你,掉地上就是一堆玻璃碴子。T^T仪华不想成为玻璃碴子。
怎么才能让徐达全身而退呢?仪华坐在徐爹怀里陷入了沉思。
所谓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句话是人生真谛啊!得有钱啊,现在这个家,并不穷,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可以说是有车有房,但是银子却不多。
吃喝不愁是因为朱元璋供给的。家里没有生意,靠的是徐达带兵打仗的收入,如今朱元璋正在创业阶段,给不了多少银子,为了笼络人心,只能把其他待遇提高。比如攻打下一个城池,会在这里找几个好宅子分赏给大家住,然后得的车马之物也都安功分了,这也算一种福利。但是分的银子并不多,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比谁都需要钱,而且他也没有生意,就算有,这年头也不一定能赚钱。他的银子大部分是抢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起义军和土匪差不多。
招兵买马,那个不需要钱?动辄几十万的军队,人吃马喂也是很巨大的一笔钱。抢来的银子这样一花,剩不下多少了。还要开饷银,不给钱,是没人给你卖命的。所以朱元璋并不富裕。这种情况下能指望他给徐家多少银子?
仪华觉得靠朱家赚钱不大靠谱,至少现在不靠谱。不过朱元璋倒是从不吝惜封赏徐达官职,三十几岁的人已经是相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财富啊。可以靠着这条路生财。
只要有了足够的银子,一切就都好办了。待老朱家的江山一稳,她可以劝徐爹辞官告老,然后带上银子,赶着马车,和自己的爹娘远走他乡,游山玩水,老朱就是想干掉自己的爹,也得他找得到。多惬意的人生?
可是现在她还太小,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也不用着急。虽然最大的对手陈友谅死了,但是陈友谅还有余部呢,还有个张士诚呢,看样子这仗一时半会打不完,只要有仗打,自己家就肯定不会有事。待自己在长大些,就可以诱导娘亲做点生意,慢慢的积累财富。
有时候战争也不是坏到一无是处,一切都要辩证着看。
嗷~~老天,让战争继续下去吧!好让我们徐家有时间赚钱。
现在她能做的就是保证个好身体,要是身体不好,到时候不用朱元璋动手,自己就得死翘翘了,美好的人生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之上的。现在她只要好吃,好喝,好睡,就可以了。把身体养的棒棒的。
就这么定了!
想通了之后,仪华心情豁然开朗,什么外公不外公的,随他去吧,反正也没见过面,只要爹娘好就行了。心情一舒畅,困意就上来了,仪华歪在徐爹爹怀里睡着了。
徐达也挺闹心的,但是他并不怨恨老岳父。他知道,岳父投靠张士诚也是无奈之举,也可以说是被逼上梁山吧。
算来算去,也许促成岳父倒戈,自己或许也算是诱因中的一个呢。
徐达是个武将,而且是个放牛出身的武将,想当年朱元璋,那是个时候叫朱重八,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就跑去当和尚,但是徐达没去。他的日子虽然也很苦,但是比朱重八好那么一点,至少他有牛可放,虽然不是自己家的牛,但是好歹有份工作,不像朱同学,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业人员。后来朱重八不知怎么的,就混出样来了,在一个起义军那做了小头目,要说那个年头,起义军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多了去了,谁知道哪个队伍能壮大啊?
但是能出来打仗,总比在家放牛强,而且这个时候,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经常拖欠农民工工资。徐达问了问情况,朱重八保证到了那里,能吃饱,能穿暖,还给发饷银,绝不拖欠。徐达觉得这待遇还可以,再说自己与朱重八关系也不赖,毅然决然的跟着他参军了。
俗话说,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徐达从戎,是个正确选择,他天生就是个带兵打仗的料。再后来,朱重八改名字了,他叫自己朱元璋,自己另立门户,徐达就一直跟着他。
要说朱元璋对自己的弟兄还是不错的,不论是薪金待遇,还是职务的升迁,考虑的都很周到,甚至连配偶问题都替他想到了。
军中有个淮西老将,谢再兴,他有两个女儿,个子不高,但是相貌十分出众,人品又好,徐达其实挺喜欢的,但是自己又不好意思去提亲,原因嘛,因为徐达同志当时已婚。
莫惊讶,徐达是有老婆的人,当然,想娶谢氏的时候老婆已经死了。好吧,那就应该说,徐达同志当时的情况属于丧偶。总之吧,他已经不是个黄花小伙子了。
人家谢再兴怎么说也是个名将,在军中颇有地位,人家嫁姑娘,那得千挑万选,能随便说嫁给谁就嫁给谁吗?
可巧,这个时候谢再兴出去带兵打仗了,朱元璋自做主张,将谢再兴的两个闺女全给嫁了出去。一个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另一个就嫁给了徐达。
等谢再兴回来,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谢再兴再不愿意,也只是撂了几天脸子,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不过在一个父亲心里,自己的女儿被强娶,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后来日子里,谢再兴一想起自己的两个女儿就心里堵得慌。
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可气的是,谢再兴的两个部下跑到敌占区去卖皮货。其实干点副业,做点小买卖也算不得什么,关键是,他们干的是无本生意,卖的是军用物资。也不知道谁这么嘴欠,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朱元璋。朱领导很生气,为正军法,把这两个干兼职的给砍了。
砍就砍了吧,谢再兴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朱元璋还不罢休,把砍下来的人头送到了谢再兴的办公室。此时正值盛夏,两颗即将腐烂的人头……简直可以拍一部恐怖片了。
谢再兴愤怒了,朱元璋,你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现在他和朱元璋已经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他们现在是亲家了,虽说这个亲家关系是朱元璋自己一厢情愿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是亲戚了。为了不撕破脸,谢再兴忍了。
但是朱元璋似乎还没有尽兴,朱元璋又派李梦庚节制诸暨兵马,将谢再兴贬为副将,这一回,叔叔能忍,婶婶都不能忍了!
老板摆明了看不上自己,那就跳槽吧,去他娘的亲家不亲家的!
谢再兴拉起队伍,投靠了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
这事儿徐爹爹是知道的,但是小仪华不知道,她只是默默的怨恨着自己的外公。
之后的几天,家里的气氛都很低沉,眼见着谢氏的下巴越来越尖了,原本颇为圆润的娘亲消瘦下来,仪华有点小心疼。所以,她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默默的随着陈妈。
徐达是极少在家的,这次只住了几日,便又回了军中。
将至新年的时候,谢氏给仪华换上了颜色新鲜的小袄,脸上却没有多少笑容。
徐达从军中托人稍信来,说要搬家,举家迁至应天。谢氏便开始收拾东西,这样大的一个家,又有个
不满三岁的孩子,够麻烦的。
一切收拾的差不多了,竟从应天来了人,谢氏吓的一抖,脸色也有些泛白,她是怕爹的事情连累了家里人,急急忙忙迎出去,却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吏。见谢氏出来,紧走了几步,一脸的笑意,抢先施了礼,道:“给夫人请安。”
谢氏一愣,先是虚扶了,叫他起身。
那小吏才起身道:“小的是从国公府来的,国公夫人差小的送东西来。”说着行怀里掏出一个信封,双手交给谢氏。
谢氏心下不解,道了声:“多谢国公夫人。”便伸手接过,展开一看竟是一张银票,数目不小。谢氏不知这位国公夫人是何用意,正在此时,小吏倒是开口道:“朱夫人说,徐将军这次搬家定是少不了破费,只当是一点心意,望夫人万万不要推脱。”
谢氏顿了顿,道:“那就多谢。”
打发了小吏,谢氏心里更纳闷了,自己的爹已经投靠了张士诚,如今朱元璋的夫人竟叫人送来银票,是何用意?不打算株连了?
仪华却想对谢氏说一句:放心收了把,他们还指望我爹给他们打江山呢,这点银票,咱家受得起。
这倒是好事,不过,谢氏还是高兴不起来,毕竟如今想与爹见上一面都是是比登天,她担心有朝一日,徐达会与爹爹沙场相见。
这是谢氏无以名状的心事,
出了正月,徐家开始动身了,车马之物一切准备停当,谢氏抱着仪华上了马车,这是仪华第一次出远门,以前最多到集市上逛逛。
趴在车窗边,伸手掀开车帘子朝外看,一片郊外景色,十分秀美。初始,仪华还挺兴奋的,东瞧西望,不一会就觉得枯燥无味,景色都差不多,未免有的有些单调,她睡着了。
躺在谢氏怀里,闻着她的淡淡的味道,仪华觉得很心安。待醒来的时候,车架已至客栈。
洪都到应天其实并不远,不过由于交通条件是在不怎么好,她们依旧走了好几天才到。
新宅子已经预备好了,都是国公夫人安排的,谢氏打点着一切,忙的焦头烂额,几乎无暇顾及仪华,全将她交给陈妈。
陈妈是个极负责任的保姆,除了嘴碎一点,其实没有别的毛病。仪华对她,逐渐适应中。
待一切安排妥当了,谢氏才倒出空来看看闺女。一路上车马劳顿,女儿倒是没瘦,反而又胖了些,谢氏扶额:这闺女,真是胃口好。
仪华也抬头看着谢氏,娘又瘦了一圈……伸手摸了摸她点脸,说了句:“娘亲瘦了。”
谢氏心头一暖,这样的女儿有多贴心,只有她自己知道。
外公啊外公,你怎么说叛变就叛变了呢?你不看看自古以来叛徒有好下场吗?具体请参照秦桧,蒲志高等人的履历。
听到这个消息,谢氏完全呆傻了,连徐爹爹也跟着苦了脸。仪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听说古代有一个词叫“诛九族”,仪华掰着手指头算着,怎么算,自己家怎么在九族之内。
可不可以给朱元璋同志写个申请,要求和外公脱离亲戚关系?这事——好像不太现实。
仪华哭了,这么倒霉的事情怎么让自己遇上了呢?陈妈将她抱在怀里轻轻的悠着。谢氏倒还是心疼闺女的,说了声:“我来抱吧。”伸手接过小仪华。
仪华看着谢氏那带着浓浓愁意的脸,更想哭了:别人家都是坑爹,咱家这是被爹坑了啊!
谢氏看着怀里还不到两周岁的女儿,想到自己那不省心的爹,想到可能面对的为未来,鼻子一酸,眼泪就扑簌簌的落了下来。
眼泪顺着脸颊低落到小仪华的脸上,与她的泪水交融在一起,仪华眨了眨眼睛,不哭了。不管怎么说,这些日子的相处,她对这个谢氏还是积累了一些感情的,毕竟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这段时间,这个娘亲很称职,对自己也很好。
伸出肉呼呼稚嫩的小手,往谢氏脸上抹了一把,轻轻拭去她眼角的泪水。谢氏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哭的更伤心了。这样乖巧聪颖的女儿,也要受到牵连,谢氏干脆扑道徐达怀里大哭起来。
谢氏哭个不停,徐达一手揽过谢氏,一手抱着闺女,安慰道:“我跟随主公这些年,想必他不会牵连无辜。”
这话小仪华倒是相信的,正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朱元璋应该不会动她的豪华爹。虽然陈友谅死了,但是张士诚还在,而且谢再兴的倒戈完全不利于朱元璋,这个时候动大将,那是大忌。
可是现在不会杀,不代表永远不会杀啊。
朱元璋炮打功臣搂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虽然不是什么正史,但是他开国之后杀功臣这是肯定有的。仪华突然想到一句话:捧你,你就是玻璃杯;不捧你,掉地上就是一堆玻璃碴子。T^T仪华不想成为玻璃碴子。
怎么才能让徐达全身而退呢?仪华坐在徐爹怀里陷入了沉思。
所谓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句话是人生真谛啊!得有钱啊,现在这个家,并不穷,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可以说是有车有房,但是银子却不多。
吃喝不愁是因为朱元璋供给的。家里没有生意,靠的是徐达带兵打仗的收入,如今朱元璋正在创业阶段,给不了多少银子,为了笼络人心,只能把其他待遇提高。比如攻打下一个城池,会在这里找几个好宅子分赏给大家住,然后得的车马之物也都安功分了,这也算一种福利。但是分的银子并不多,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比谁都需要钱,而且他也没有生意,就算有,这年头也不一定能赚钱。他的银子大部分是抢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起义军和土匪差不多。
招兵买马,那个不需要钱?动辄几十万的军队,人吃马喂也是很巨大的一笔钱。抢来的银子这样一花,剩不下多少了。还要开饷银,不给钱,是没人给你卖命的。所以朱元璋并不富裕。这种情况下能指望他给徐家多少银子?
仪华觉得靠朱家赚钱不大靠谱,至少现在不靠谱。不过朱元璋倒是从不吝惜封赏徐达官职,三十几岁的人已经是相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财富啊。可以靠着这条路生财。
只要有了足够的银子,一切就都好办了。待老朱家的江山一稳,她可以劝徐爹辞官告老,然后带上银子,赶着马车,和自己的爹娘远走他乡,游山玩水,老朱就是想干掉自己的爹,也得他找得到。多惬意的人生?
可是现在她还太小,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也不用着急。虽然最大的对手陈友谅死了,但是陈友谅还有余部呢,还有个张士诚呢,看样子这仗一时半会打不完,只要有仗打,自己家就肯定不会有事。待自己在长大些,就可以诱导娘亲做点生意,慢慢的积累财富。
有时候战争也不是坏到一无是处,一切都要辩证着看。
嗷~~老天,让战争继续下去吧!好让我们徐家有时间赚钱。
现在她能做的就是保证个好身体,要是身体不好,到时候不用朱元璋动手,自己就得死翘翘了,美好的人生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之上的。现在她只要好吃,好喝,好睡,就可以了。把身体养的棒棒的。
就这么定了!
想通了之后,仪华心情豁然开朗,什么外公不外公的,随他去吧,反正也没见过面,只要爹娘好就行了。心情一舒畅,困意就上来了,仪华歪在徐爹爹怀里睡着了。
徐达也挺闹心的,但是他并不怨恨老岳父。他知道,岳父投靠张士诚也是无奈之举,也可以说是被逼上梁山吧。
算来算去,也许促成岳父倒戈,自己或许也算是诱因中的一个呢。
徐达是个武将,而且是个放牛出身的武将,想当年朱元璋,那是个时候叫朱重八,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就跑去当和尚,但是徐达没去。他的日子虽然也很苦,但是比朱重八好那么一点,至少他有牛可放,虽然不是自己家的牛,但是好歹有份工作,不像朱同学,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业人员。后来朱重八不知怎么的,就混出样来了,在一个起义军那做了小头目,要说那个年头,起义军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多了去了,谁知道哪个队伍能壮大啊?
但是能出来打仗,总比在家放牛强,而且这个时候,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经常拖欠农民工工资。徐达问了问情况,朱重八保证到了那里,能吃饱,能穿暖,还给发饷银,绝不拖欠。徐达觉得这待遇还可以,再说自己与朱重八关系也不赖,毅然决然的跟着他参军了。
俗话说,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徐达从戎,是个正确选择,他天生就是个带兵打仗的料。再后来,朱重八改名字了,他叫自己朱元璋,自己另立门户,徐达就一直跟着他。
要说朱元璋对自己的弟兄还是不错的,不论是薪金待遇,还是职务的升迁,考虑的都很周到,甚至连配偶问题都替他想到了。
军中有个淮西老将,谢再兴,他有两个女儿,个子不高,但是相貌十分出众,人品又好,徐达其实挺喜欢的,但是自己又不好意思去提亲,原因嘛,因为徐达同志当时已婚。
莫惊讶,徐达是有老婆的人,当然,想娶谢氏的时候老婆已经死了。好吧,那就应该说,徐达同志当时的情况属于丧偶。总之吧,他已经不是个黄花小伙子了。
人家谢再兴怎么说也是个名将,在军中颇有地位,人家嫁姑娘,那得千挑万选,能随便说嫁给谁就嫁给谁吗?
可巧,这个时候谢再兴出去带兵打仗了,朱元璋自做主张,将谢再兴的两个闺女全给嫁了出去。一个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另一个就嫁给了徐达。
等谢再兴回来,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谢再兴再不愿意,也只是撂了几天脸子,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不过在一个父亲心里,自己的女儿被强娶,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后来日子里,谢再兴一想起自己的两个女儿就心里堵得慌。
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可气的是,谢再兴的两个部下跑到敌占区去卖皮货。其实干点副业,做点小买卖也算不得什么,关键是,他们干的是无本生意,卖的是军用物资。也不知道谁这么嘴欠,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朱元璋。朱领导很生气,为正军法,把这两个干兼职的给砍了。
砍就砍了吧,谢再兴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朱元璋还不罢休,把砍下来的人头送到了谢再兴的办公室。此时正值盛夏,两颗即将腐烂的人头……简直可以拍一部恐怖片了。
谢再兴愤怒了,朱元璋,你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现在他和朱元璋已经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他们现在是亲家了,虽说这个亲家关系是朱元璋自己一厢情愿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是亲戚了。为了不撕破脸,谢再兴忍了。
但是朱元璋似乎还没有尽兴,朱元璋又派李梦庚节制诸暨兵马,将谢再兴贬为副将,这一回,叔叔能忍,婶婶都不能忍了!
老板摆明了看不上自己,那就跳槽吧,去他娘的亲家不亲家的!
谢再兴拉起队伍,投靠了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
这事儿徐爹爹是知道的,但是小仪华不知道,她只是默默的怨恨着自己的外公。
之后的几天,家里的气氛都很低沉,眼见着谢氏的下巴越来越尖了,原本颇为圆润的娘亲消瘦下来,仪华有点小心疼。所以,她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默默的随着陈妈。
徐达是极少在家的,这次只住了几日,便又回了军中。
将至新年的时候,谢氏给仪华换上了颜色新鲜的小袄,脸上却没有多少笑容。
徐达从军中托人稍信来,说要搬家,举家迁至应天。谢氏便开始收拾东西,这样大的一个家,又有个
不满三岁的孩子,够麻烦的。
一切收拾的差不多了,竟从应天来了人,谢氏吓的一抖,脸色也有些泛白,她是怕爹的事情连累了家里人,急急忙忙迎出去,却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吏。见谢氏出来,紧走了几步,一脸的笑意,抢先施了礼,道:“给夫人请安。”
谢氏一愣,先是虚扶了,叫他起身。
那小吏才起身道:“小的是从国公府来的,国公夫人差小的送东西来。”说着行怀里掏出一个信封,双手交给谢氏。
谢氏心下不解,道了声:“多谢国公夫人。”便伸手接过,展开一看竟是一张银票,数目不小。谢氏不知这位国公夫人是何用意,正在此时,小吏倒是开口道:“朱夫人说,徐将军这次搬家定是少不了破费,只当是一点心意,望夫人万万不要推脱。”
谢氏顿了顿,道:“那就多谢。”
打发了小吏,谢氏心里更纳闷了,自己的爹已经投靠了张士诚,如今朱元璋的夫人竟叫人送来银票,是何用意?不打算株连了?
仪华却想对谢氏说一句:放心收了把,他们还指望我爹给他们打江山呢,这点银票,咱家受得起。
这倒是好事,不过,谢氏还是高兴不起来,毕竟如今想与爹见上一面都是是比登天,她担心有朝一日,徐达会与爹爹沙场相见。
这是谢氏无以名状的心事,
出了正月,徐家开始动身了,车马之物一切准备停当,谢氏抱着仪华上了马车,这是仪华第一次出远门,以前最多到集市上逛逛。
趴在车窗边,伸手掀开车帘子朝外看,一片郊外景色,十分秀美。初始,仪华还挺兴奋的,东瞧西望,不一会就觉得枯燥无味,景色都差不多,未免有的有些单调,她睡着了。
躺在谢氏怀里,闻着她的淡淡的味道,仪华觉得很心安。待醒来的时候,车架已至客栈。
洪都到应天其实并不远,不过由于交通条件是在不怎么好,她们依旧走了好几天才到。
新宅子已经预备好了,都是国公夫人安排的,谢氏打点着一切,忙的焦头烂额,几乎无暇顾及仪华,全将她交给陈妈。
陈妈是个极负责任的保姆,除了嘴碎一点,其实没有别的毛病。仪华对她,逐渐适应中。
待一切安排妥当了,谢氏才倒出空来看看闺女。一路上车马劳顿,女儿倒是没瘦,反而又胖了些,谢氏扶额:这闺女,真是胃口好。
仪华也抬头看着谢氏,娘又瘦了一圈……伸手摸了摸她点脸,说了句:“娘亲瘦了。”
谢氏心头一暖,这样的女儿有多贴心,只有她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