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章 紧张之谜—真假妈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各位,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令人紧张和焦虑不安的事。
那种紧张的感觉是如此普遍,似乎再平常不过。
但是,现代社会的压力之大,造成大众普遍的紧张焦虑感,似乎超出了一般水平。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类似恋爱中,心如鹿撞般的那种痛苦并着美妙的紧张感。
在很多时候,当人们描述恋爱中的男女,看到心上人,心跳加速、脸红耳躁……时,总是带着一种陶醉似的表情。
这种紧张感是偏向于快乐的。
但是,大多数紧张却都是令人痛苦的。
这种紧张不单对人的心灵造成不适,甚至疾病;在行为上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结果。
就像一个易紧张的人,如果面对一个稍有威严的人,历声说出:“往右!往右!”
他却很有可能偏偏往左。
可想而知,如果这是一次驾驶操作,左右的偏差会造成多大的危险后果。
人的紧张感,在他所认为的“大事”即将发生前,是最强烈的。
就像一位高中生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一位学员想到快要进行的驾驶考试;一位男生即将与心爱之人约会;一位基层干部面对领导的考核。
易紧张的人,在上述这些情况下,简直是一种煎熬。
他们甚至在还没有做那件事之前,早就急于见到后果。
他们似乎无法面对那个过程,急于跳过那个过程见到结果。
似乎只有结果才是安全的,过程只能给他无尽的不安和紧张。
就像考生急于得到一个好成绩,驾驶学员急于拿到驾驶证。
与其说得到这个好结果只为消除自己的紧张,还不如说是这个结果的无限诱惑,引起他的强烈紧张。
金榜题名、拿到驾驶证、得到女孩芳心、得到领导赏识……
都是一种诱惑,或者说是一种快乐、愿望。
愿望和快乐的积累引发人的紧张。
这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地矛盾。
想要克服紧张,似乎只能放弃快乐。
由此可见,人们常说的“降低期望和目标”,“放下完美”……就可以理解为“降低快乐”。
这对于为实现目标,焦虑万分的人来说,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但是,如此一来,就不要期望去帮助他们消除莫名而来的不快乐。
一个人再认同“凡事不可能尽如人意”、“没有完美”、“面对现实”、“顺其自然”、“知足常乐”……这些道理。
他都不会心甘情愿。
就像一些人明知现实残酷,朋友都劝说他要现实,他也感觉不太可能;却仍然希望自己一年能赚到10万、希望考试能考到98分、希望自己最心仪的女孩爱他……到时候,如果一年只赚到3万,考试只考到80分,女孩不喜欢他……他仍然会万分失望。
可见,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会造成如此真实而巨大的失落感。
怎能仅凭一句“顺其自然”能化解他的矛盾?
当然,更专业一点的“顺其自然”,就是教人要接纳自己——紧张就由它去紧张,不要去想办法让自己不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只能导致更紧张。
不得不说,很多道理都说中了“要害”,就像周易中的太极、两仪,与现代科学的分子、原子……似乎都吻合得很好。
但是,如果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件事的本来面目,外在的了解就像是一个“擦皮球”。
而紧张的真实面目,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其实是对排泄物的极端分离和逃避;极端分离,必然会导致平衡的另一端——极端积累。
排泄积累时,感觉沉甸甸,似乎必须一吐为快,或者一泄为快。
就像一个学员,在考驾驶证之前,感觉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异常难受和紧张。
当他侥幸考过后,感觉如释重负,就像任务似地应付了一件厌恶的事;而不是享受驾驶的过程。
这其实就等同于排泄物的极度释放。
在这里,请注意“极度”和“极端”二词。
易紧张者,或是一位心理疾患者,在潜意识中已把排泄功能分离化。
排泄来临时,潜意识认为所有物质已全部聚集于此;排泄释放后,又认为所有排泄物已释放完,不会再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几乎完全遗忘了排泄的本能快感。
演化到情绪上,就是——潜意识认为一件紧张的大事过去后,再也不会有紧张了,过度放松了;所以,等到下一次“重大事件”来临时,会极度不适和紧张。
把排泄和紧张联系在一起,这是前面层层分析的结果,几乎是没有跳跃的。
如果不能前后连贯,排泄和紧张就像是隔了一条鸿沟,无法串联;如果这样,那就只能回忆排泄的感觉,是否和紧张的积累、释放类似。
因为在此,还有一个更加“跳跃”的思维,从排泄跳跃到“母亲”。
如果我说,紧张的根源在于——外界一些所谓地“重大事件”,伪装成母亲的“重要性”,使得自己即便拼了性命和健康,也要去争取。从而导致紧张的瞬间积累。
大家或许会无法理解。
我在前面说过:重大和微不足道,有时只有一线之隔。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和形容:如履薄冰、一步错,满盘皆输、前功尽弃、一失足成千古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次高考失误,令寒窗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一次小错,领导不高兴,使得费尽心机争取的好工作,化为泡影……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当人们为一件事准备得越充分、越有把握时,在接受考验的时候,就越紧张。
他们害怕聚集了所有的成果、希望、力量、快乐,在一次考验中可能因意外会全部丧失。
所以,他们在潜意识中宁愿隐藏那些力量、保留那些力量;压抑快乐。
但如果通过考验了,他们就会异常庆幸。
我把快乐的聚集比喻成“母亲”(其实不是比喻)。
通俗地说:母爱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一次令人紧张的“至关重要”的考验,是外人制定的。
“母爱”和“外人考验”结合在一起,问题就出现了——迎合外人的考验,达到了他的要求,就会异常庆幸和兴奋;相对的,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会异常紧张和焦虑、自责。
这种异常兴奋就是一种“诱惑”,而“诱惑”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融合了“母爱”。
其实就是在前面所说的——把母爱分散到侵犯母亲的外人身上。
使得迎合外人、依赖外人成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因为外人就是伪装的“母亲”。
而真正的母亲,是绝不会因为一次微不足道的小错,而让一切化为泡影;而是无条件地包容一切;那是血脉相连、不可分离的原始亲情。
所以,人们经常为自己的一次小失误而懊悔不已:“一份待遇优厚、稳定轻松的工作,却因自己的一次低级失误,引起领导不满,而让这‘金饭碗’意外摔碎,从此又要过上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
字里行间,足以令人无法释怀、自我拷问。
他们会极端自责于小失误的发生,无法跨越从“金饭碗”到“居无定所”这个巨大落差。
而这种巨大落差又可能直接导致心理疾病。
诚然,一个人就差一点成功,结果却因一次微不足道的事功亏一篑,即便是健康人,也难免为之疯狂或沉沦。
这就是——打击——致命的打击。
但是,如果和“母亲”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原来如此令人无法解释的落差,竟只是“伪装的母亲”。——正因为是“母亲”,才能聚集他所有的快乐;但又因一件小事,令他的快乐一跌到谷底。这就是“伪装”。
如果那个人真的对你好,绝不会因为一次小错,而把你的所有成果毁灭。
所以,即便功亏一篑又何妨呢?
痛苦和纠结仅是因为没能分辨出“伪装”。
也因为如此,在考验到来的时候,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母亲”,而非考验你的人身上。紧张就不复存在。
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跟着妈妈进学校的S男?
他在学校因意外受到惊吓,心灵与妈妈分散,导致极端向老师妥协,每次考试都如临大敌;每次去学校都有种紧张感。
这就是迎合外人,受“伪装的妈妈”的诱惑(考试成绩令老师满意)的结果。
而当他回忆到,陪伴着妈妈走在前往学校路上时的心态——朦胧的美妙,没有急于去迎合某人(老师)的焦急和对未知地点(学校)的不安和紧张。
只有这种朦胧的、与生俱来、源源不断地美妙和探索心,才能取代外界的“有害诱惑”。
那些无比诱惑结果——马上考到驾照、考个好成绩、达到领导要求、令领导满意……然后感觉无比庆幸与轻松。
事实上,侥幸得到这些结果的过程,就是一个投奔“伪装母亲”的过程,为日后埋下了隐疾。
由此可见,人们认为无法克服的不良情绪,并非真的无法克服;而只是没有用心回忆曾经那些美好的记忆片断。(未完待续。)
各位,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令人紧张和焦虑不安的事。
那种紧张的感觉是如此普遍,似乎再平常不过。
但是,现代社会的压力之大,造成大众普遍的紧张焦虑感,似乎超出了一般水平。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类似恋爱中,心如鹿撞般的那种痛苦并着美妙的紧张感。
在很多时候,当人们描述恋爱中的男女,看到心上人,心跳加速、脸红耳躁……时,总是带着一种陶醉似的表情。
这种紧张感是偏向于快乐的。
但是,大多数紧张却都是令人痛苦的。
这种紧张不单对人的心灵造成不适,甚至疾病;在行为上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结果。
就像一个易紧张的人,如果面对一个稍有威严的人,历声说出:“往右!往右!”
他却很有可能偏偏往左。
可想而知,如果这是一次驾驶操作,左右的偏差会造成多大的危险后果。
人的紧张感,在他所认为的“大事”即将发生前,是最强烈的。
就像一位高中生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一位学员想到快要进行的驾驶考试;一位男生即将与心爱之人约会;一位基层干部面对领导的考核。
易紧张的人,在上述这些情况下,简直是一种煎熬。
他们甚至在还没有做那件事之前,早就急于见到后果。
他们似乎无法面对那个过程,急于跳过那个过程见到结果。
似乎只有结果才是安全的,过程只能给他无尽的不安和紧张。
就像考生急于得到一个好成绩,驾驶学员急于拿到驾驶证。
与其说得到这个好结果只为消除自己的紧张,还不如说是这个结果的无限诱惑,引起他的强烈紧张。
金榜题名、拿到驾驶证、得到女孩芳心、得到领导赏识……
都是一种诱惑,或者说是一种快乐、愿望。
愿望和快乐的积累引发人的紧张。
这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地矛盾。
想要克服紧张,似乎只能放弃快乐。
由此可见,人们常说的“降低期望和目标”,“放下完美”……就可以理解为“降低快乐”。
这对于为实现目标,焦虑万分的人来说,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但是,如此一来,就不要期望去帮助他们消除莫名而来的不快乐。
一个人再认同“凡事不可能尽如人意”、“没有完美”、“面对现实”、“顺其自然”、“知足常乐”……这些道理。
他都不会心甘情愿。
就像一些人明知现实残酷,朋友都劝说他要现实,他也感觉不太可能;却仍然希望自己一年能赚到10万、希望考试能考到98分、希望自己最心仪的女孩爱他……到时候,如果一年只赚到3万,考试只考到80分,女孩不喜欢他……他仍然会万分失望。
可见,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会造成如此真实而巨大的失落感。
怎能仅凭一句“顺其自然”能化解他的矛盾?
当然,更专业一点的“顺其自然”,就是教人要接纳自己——紧张就由它去紧张,不要去想办法让自己不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只能导致更紧张。
不得不说,很多道理都说中了“要害”,就像周易中的太极、两仪,与现代科学的分子、原子……似乎都吻合得很好。
但是,如果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件事的本来面目,外在的了解就像是一个“擦皮球”。
而紧张的真实面目,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其实是对排泄物的极端分离和逃避;极端分离,必然会导致平衡的另一端——极端积累。
排泄积累时,感觉沉甸甸,似乎必须一吐为快,或者一泄为快。
就像一个学员,在考驾驶证之前,感觉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异常难受和紧张。
当他侥幸考过后,感觉如释重负,就像任务似地应付了一件厌恶的事;而不是享受驾驶的过程。
这其实就等同于排泄物的极度释放。
在这里,请注意“极度”和“极端”二词。
易紧张者,或是一位心理疾患者,在潜意识中已把排泄功能分离化。
排泄来临时,潜意识认为所有物质已全部聚集于此;排泄释放后,又认为所有排泄物已释放完,不会再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几乎完全遗忘了排泄的本能快感。
演化到情绪上,就是——潜意识认为一件紧张的大事过去后,再也不会有紧张了,过度放松了;所以,等到下一次“重大事件”来临时,会极度不适和紧张。
把排泄和紧张联系在一起,这是前面层层分析的结果,几乎是没有跳跃的。
如果不能前后连贯,排泄和紧张就像是隔了一条鸿沟,无法串联;如果这样,那就只能回忆排泄的感觉,是否和紧张的积累、释放类似。
因为在此,还有一个更加“跳跃”的思维,从排泄跳跃到“母亲”。
如果我说,紧张的根源在于——外界一些所谓地“重大事件”,伪装成母亲的“重要性”,使得自己即便拼了性命和健康,也要去争取。从而导致紧张的瞬间积累。
大家或许会无法理解。
我在前面说过:重大和微不足道,有时只有一线之隔。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和形容:如履薄冰、一步错,满盘皆输、前功尽弃、一失足成千古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次高考失误,令寒窗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一次小错,领导不高兴,使得费尽心机争取的好工作,化为泡影……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当人们为一件事准备得越充分、越有把握时,在接受考验的时候,就越紧张。
他们害怕聚集了所有的成果、希望、力量、快乐,在一次考验中可能因意外会全部丧失。
所以,他们在潜意识中宁愿隐藏那些力量、保留那些力量;压抑快乐。
但如果通过考验了,他们就会异常庆幸。
我把快乐的聚集比喻成“母亲”(其实不是比喻)。
通俗地说:母爱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一次令人紧张的“至关重要”的考验,是外人制定的。
“母爱”和“外人考验”结合在一起,问题就出现了——迎合外人的考验,达到了他的要求,就会异常庆幸和兴奋;相对的,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会异常紧张和焦虑、自责。
这种异常兴奋就是一种“诱惑”,而“诱惑”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融合了“母爱”。
其实就是在前面所说的——把母爱分散到侵犯母亲的外人身上。
使得迎合外人、依赖外人成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因为外人就是伪装的“母亲”。
而真正的母亲,是绝不会因为一次微不足道的小错,而让一切化为泡影;而是无条件地包容一切;那是血脉相连、不可分离的原始亲情。
所以,人们经常为自己的一次小失误而懊悔不已:“一份待遇优厚、稳定轻松的工作,却因自己的一次低级失误,引起领导不满,而让这‘金饭碗’意外摔碎,从此又要过上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
字里行间,足以令人无法释怀、自我拷问。
他们会极端自责于小失误的发生,无法跨越从“金饭碗”到“居无定所”这个巨大落差。
而这种巨大落差又可能直接导致心理疾病。
诚然,一个人就差一点成功,结果却因一次微不足道的事功亏一篑,即便是健康人,也难免为之疯狂或沉沦。
这就是——打击——致命的打击。
但是,如果和“母亲”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原来如此令人无法解释的落差,竟只是“伪装的母亲”。——正因为是“母亲”,才能聚集他所有的快乐;但又因一件小事,令他的快乐一跌到谷底。这就是“伪装”。
如果那个人真的对你好,绝不会因为一次小错,而把你的所有成果毁灭。
所以,即便功亏一篑又何妨呢?
痛苦和纠结仅是因为没能分辨出“伪装”。
也因为如此,在考验到来的时候,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母亲”,而非考验你的人身上。紧张就不复存在。
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跟着妈妈进学校的S男?
他在学校因意外受到惊吓,心灵与妈妈分散,导致极端向老师妥协,每次考试都如临大敌;每次去学校都有种紧张感。
这就是迎合外人,受“伪装的妈妈”的诱惑(考试成绩令老师满意)的结果。
而当他回忆到,陪伴着妈妈走在前往学校路上时的心态——朦胧的美妙,没有急于去迎合某人(老师)的焦急和对未知地点(学校)的不安和紧张。
只有这种朦胧的、与生俱来、源源不断地美妙和探索心,才能取代外界的“有害诱惑”。
那些无比诱惑结果——马上考到驾照、考个好成绩、达到领导要求、令领导满意……然后感觉无比庆幸与轻松。
事实上,侥幸得到这些结果的过程,就是一个投奔“伪装母亲”的过程,为日后埋下了隐疾。
由此可见,人们认为无法克服的不良情绪,并非真的无法克服;而只是没有用心回忆曾经那些美好的记忆片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