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佑元年的春天,对于卢龙来说,并不那么美好。虽说河北大地在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强而有力的执行力下,军政和民政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外部环境却显得愈发恶化。
由于宣武方面暂时放弃了代唐而立的念头,抛出了“效战国”的策略,整个形势直转而下。一条条坏消息相继传到了幽州,令整个卢龙高层的文武们心头都压上了重重一层阴霾。
最好的盟友李克用眼疮发作,不幸病故,河东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分裂之势。威望不足的李存勖匆忙赶回晋州,在叔父李克宁和监军使张承业的力挺下继晋王之位。但是他的实力不足以继续支撑对宣武军的攻势,只得北退晋阳,希望能够守住这座李氏以为根基的老巢。
曾经鼎力支持的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忽然间态度暧昧起来,坚守兖州近两年的刘鄩放弃了这座重镇,率军安然返回青州,是个明白人就能一眼看出,平卢和宣武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
派驻凤翔刚刚一年的卢龙节度府统战处从事张安北数次求见岐王未果,所居馆驿也开始遭到凤翔军的监视与限制;在钱塘混的风生水起的统战处参军、契丹人于赖的遭遇也近乎类似,之前相交甚熟的吴越高官们开始慢慢回避起与他的交往。
幽州燕王府内连续召开三天高层密议,商讨应对之策。
河东三虎将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已经调整了军队部署,在宣武的粮秣支援下,有兴兵北犯晋阳之意。年轻的晋王李存勖向燕王府发来了正式求援公文,他本人还亲笔修书一封,向“叔王”李诚中恳切的请求支持。
李存勖说,自父亲死后,河东军人心离散,短短几天工夫,便有上千军士南投晋州,若非叔父李克宁和监军使张承业强力弹压,黑鸦军几乎就要崩溃。听说梁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下一步就要对沙陀人发动进攻。
李存勖说,自己一家虽然出身沙陀,但父子两代素受皇恩,忝列天家门楣,向来以唐人自居,数十年来扶保大唐社稷,忠心耿耿,从未有过异心。父亲与黄巢作战、与秦宗权作战、与不臣李唐的各路叛镇作战,从未有所懈怠,如今却为天下藩镇讨伐,实在令人齿冷。
李存勖问李诚中,难道沙陀人就不是唐人了么?难道心向大唐的李氏就真的是异族?李存勖还说,吾家李氏,虽为沙陀,但服华之衣冠、守夏之礼仪,愿世世代代永为唐人,希望燕王殿下能够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自己究竟算不算唐人?
“祖上之血,无可择焉,心之所向,何能阻焉?”
看着李存勖字里行间中透露的那股悲凉,李诚中心里也很不好受。李诚中一直认为,大唐是包容的,华夏如海之深。中华之所以能长久的屹立于东方,是因为她能够、也愿意吸纳那些真心加入这个大家庭的各族成员。当然,那些想要骑在华夏头上作威作福,将中国人视为奴婢的异族除外。
如果以血脉的缘故,将真心投靠大唐的异族排斥在外,那么不仅是河东会陷入绝境,自己所主导的卢龙也同样会分崩离析。经过四年的治理,卢龙统治下的关外各族,包括渤海、新罗、契丹、库莫奚、室韦、吐谷浑等等,已经逐渐融入了汉人大家庭,他们无时无刻的在为河北的发展做出贡献:缴纳财赋、放牧牛羊战马、耕作土地、加入军队......没有这些正在成为“新汉人”的各族,卢龙的发展至少会放慢一半,对于关外的统治将始终不稳!
在营周都督周知裕这两年的努力下,原可汗—大于越—夷里堇这种三权分立的契丹统治模式已经逐渐弱化,契丹十部联盟的军政特色正在消失,开始向商贸和文化方面转化,饶乐山、扶余城、新城、怀远军城等几座定居点的规模已经扩大了数倍,草原各族正在从游牧而向定居发展。虽然目前真正定居下来的只是贵族阶层,但相信再过十年,将有一半牧民改变生活方式。
据判官署天佑元年末的统计数字,在册入籍的各族民众已经达到四十余万,这个数字在以每年五万递增,判官预计,再过五年,九成的草原民族将纳入营州户籍管理之中。再加上渤海国、新罗国以及熊津州上报的户口,整个关外,接受卢龙节度府直接或者间接管理的丁口(15岁以上)已经达到四百八十万!
所以,卢龙节度府推测,一俟河东战事之后,梁王必然以此为借口,召集天下诸侯讨伐卢龙,卢龙与河东的关系,唇齿相依。
绝不能坐视李存勖的消亡,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包括李诚中在内的卢龙高层们都明白,河东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河东太重要了,李存勖的存在,不仅是卢龙需要盟友那么简单。
夏立于河东,商以河东为腹,周之五霸为晋,以下秦汉魏晋,无不依托河东以固天下;北朝之霸府、大唐之龙兴,全都自晋而起。千年以降,河东对北方乃至中原的政治、军事形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以简单的眼光来看,这种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河东的地理形势——因为地处高地,它就像一块自北南伸的屋脊,以居高临下之势俯瞰中原。退可稳守太行、黄河,进可随意而下中国之腹心,这种态势,令各朝各代无不以占河东为争夺天下的必然。
所以,河东不能丢,有了河东,才有河北的西部安全,才能真正借助太行之险,与黄河一道拱卫卢龙的承平。
但卢龙面对的不仅是河东问题,缁青问题也非常突出。博昌现在是卢龙军实际控制下的军城,可是除了博昌以外,大河之南没有一座可以互为依托的要塞,现在平卢方面还仅仅只是态度暧昧,一旦形势明朗之后,卢龙军就要做好被平卢恩将仇报的准备。
至于凤翔、吴越两地,李诚中已经顾不上了,现在保留两镇常使的存在,也只是在做最后的努力,李诚中已经有了常使被两镇驱逐的自觉。
那么,应该怎样支援晋阳?应该怎样维持博昌?应该怎样面对梁王“效战国”的压力?应该怎样处理太子李祯在幽州的存在问题?如此多的难题,让卢龙军高层一筹莫展。
年轻的冯道、年轻的韩延徽、年轻的刘审知,年轻的张兴重、年轻的姜苗、年轻的周坎,年轻的李承约、高行周、高行珪、王思同、赵霸......这一代的卢龙很年轻,他们都没有处理这种复杂政局的经验。
至于年长的周知裕、郭炳呈、张在吉等,却囿于长期的中下层官职,同样没有很好的应对方略和眼光。
该怎么做,同样年轻的穿越者李诚中也没有头绪。李诚中很焦虑,他曾经长夜夙叹,暗暗笑话自己,也许自己是唯一一个即将面对天下势力群起而攻的穿越者了吧?是不是很失败呢?
军议三天,没有结果,谁都不知道该怎样扭转如此险恶的形势。用李诚中的话来说,梁王放下了身段、摆正了位置,暂时放弃了称帝的野心,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得到的回报也是惊人的。因为清楚历史的大概走向,所以李诚中很明白,梁王的策略,必然是以此汇集天下资源,先将首要敌人清除,等清除掉河东、河北之后,天下再无抗手,到时再改弦易辙,谁人能挡?
但李诚中明白,不代表天下藩镇明白,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真正的“效战国”,所有人都以为大唐将迎来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大伙儿可以安安稳稳的守护着唐天子,各自经营自家的小朝廷,妥妥帖帖的家传千秋。如果不是梁王非要以幽州为界,将河北南方各州割裂出来,恐怕卢龙内部不少人都会拥护梁王的治策。
军议无果,李诚中只得下令,卢龙也参与会盟。不能自绝于天下诸侯之外,这是他最基本的认识。无论如何,这次事关天下大势的东都会盟,卢龙都得派员参与,哪怕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尽力去努力和争取,也要去亲自听一听,看一看,知道天下诸侯是怎么想的。
韩延徽临时受封为燕王府掌书记、卢龙进奏使,临危受命,代表李诚中前往东都。他是三月二十三日从幽州出发的,为了赶在四月一日之前抵达洛阳,他只带了四名亲卫,每人双马,整理了最简单的行装便匆匆上路了。七天之内趋行一千五百里,哪怕他带着梁王邀请与盟的文书,不会经受宣武军的阻挡,也是一项相当艰难的旅程。
与此同时,李诚中于洺州之古城邯郸建立燕王行在,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除留少许人员外,全部南移至邯郸,将和洛阳之间的距离缩减了一半,以方便联络和总理极有可能到来的大战。
天佑元年的春天,对于卢龙来说,并不那么美好。虽说河北大地在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强而有力的执行力下,军政和民政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外部环境却显得愈发恶化。
由于宣武方面暂时放弃了代唐而立的念头,抛出了“效战国”的策略,整个形势直转而下。一条条坏消息相继传到了幽州,令整个卢龙高层的文武们心头都压上了重重一层阴霾。
最好的盟友李克用眼疮发作,不幸病故,河东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分裂之势。威望不足的李存勖匆忙赶回晋州,在叔父李克宁和监军使张承业的力挺下继晋王之位。但是他的实力不足以继续支撑对宣武军的攻势,只得北退晋阳,希望能够守住这座李氏以为根基的老巢。
曾经鼎力支持的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忽然间态度暧昧起来,坚守兖州近两年的刘鄩放弃了这座重镇,率军安然返回青州,是个明白人就能一眼看出,平卢和宣武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
派驻凤翔刚刚一年的卢龙节度府统战处从事张安北数次求见岐王未果,所居馆驿也开始遭到凤翔军的监视与限制;在钱塘混的风生水起的统战处参军、契丹人于赖的遭遇也近乎类似,之前相交甚熟的吴越高官们开始慢慢回避起与他的交往。
幽州燕王府内连续召开三天高层密议,商讨应对之策。
河东三虎将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已经调整了军队部署,在宣武的粮秣支援下,有兴兵北犯晋阳之意。年轻的晋王李存勖向燕王府发来了正式求援公文,他本人还亲笔修书一封,向“叔王”李诚中恳切的请求支持。
李存勖说,自父亲死后,河东军人心离散,短短几天工夫,便有上千军士南投晋州,若非叔父李克宁和监军使张承业强力弹压,黑鸦军几乎就要崩溃。听说梁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下一步就要对沙陀人发动进攻。
李存勖说,自己一家虽然出身沙陀,但父子两代素受皇恩,忝列天家门楣,向来以唐人自居,数十年来扶保大唐社稷,忠心耿耿,从未有过异心。父亲与黄巢作战、与秦宗权作战、与不臣李唐的各路叛镇作战,从未有所懈怠,如今却为天下藩镇讨伐,实在令人齿冷。
李存勖问李诚中,难道沙陀人就不是唐人了么?难道心向大唐的李氏就真的是异族?李存勖还说,吾家李氏,虽为沙陀,但服华之衣冠、守夏之礼仪,愿世世代代永为唐人,希望燕王殿下能够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自己究竟算不算唐人?
“祖上之血,无可择焉,心之所向,何能阻焉?”
看着李存勖字里行间中透露的那股悲凉,李诚中心里也很不好受。李诚中一直认为,大唐是包容的,华夏如海之深。中华之所以能长久的屹立于东方,是因为她能够、也愿意吸纳那些真心加入这个大家庭的各族成员。当然,那些想要骑在华夏头上作威作福,将中国人视为奴婢的异族除外。
如果以血脉的缘故,将真心投靠大唐的异族排斥在外,那么不仅是河东会陷入绝境,自己所主导的卢龙也同样会分崩离析。经过四年的治理,卢龙统治下的关外各族,包括渤海、新罗、契丹、库莫奚、室韦、吐谷浑等等,已经逐渐融入了汉人大家庭,他们无时无刻的在为河北的发展做出贡献:缴纳财赋、放牧牛羊战马、耕作土地、加入军队......没有这些正在成为“新汉人”的各族,卢龙的发展至少会放慢一半,对于关外的统治将始终不稳!
在营周都督周知裕这两年的努力下,原可汗—大于越—夷里堇这种三权分立的契丹统治模式已经逐渐弱化,契丹十部联盟的军政特色正在消失,开始向商贸和文化方面转化,饶乐山、扶余城、新城、怀远军城等几座定居点的规模已经扩大了数倍,草原各族正在从游牧而向定居发展。虽然目前真正定居下来的只是贵族阶层,但相信再过十年,将有一半牧民改变生活方式。
据判官署天佑元年末的统计数字,在册入籍的各族民众已经达到四十余万,这个数字在以每年五万递增,判官预计,再过五年,九成的草原民族将纳入营州户籍管理之中。再加上渤海国、新罗国以及熊津州上报的户口,整个关外,接受卢龙节度府直接或者间接管理的丁口(15岁以上)已经达到四百八十万!
所以,卢龙节度府推测,一俟河东战事之后,梁王必然以此为借口,召集天下诸侯讨伐卢龙,卢龙与河东的关系,唇齿相依。
绝不能坐视李存勖的消亡,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包括李诚中在内的卢龙高层们都明白,河东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河东太重要了,李存勖的存在,不仅是卢龙需要盟友那么简单。
夏立于河东,商以河东为腹,周之五霸为晋,以下秦汉魏晋,无不依托河东以固天下;北朝之霸府、大唐之龙兴,全都自晋而起。千年以降,河东对北方乃至中原的政治、军事形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以简单的眼光来看,这种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河东的地理形势——因为地处高地,它就像一块自北南伸的屋脊,以居高临下之势俯瞰中原。退可稳守太行、黄河,进可随意而下中国之腹心,这种态势,令各朝各代无不以占河东为争夺天下的必然。
所以,河东不能丢,有了河东,才有河北的西部安全,才能真正借助太行之险,与黄河一道拱卫卢龙的承平。
但卢龙面对的不仅是河东问题,缁青问题也非常突出。博昌现在是卢龙军实际控制下的军城,可是除了博昌以外,大河之南没有一座可以互为依托的要塞,现在平卢方面还仅仅只是态度暧昧,一旦形势明朗之后,卢龙军就要做好被平卢恩将仇报的准备。
至于凤翔、吴越两地,李诚中已经顾不上了,现在保留两镇常使的存在,也只是在做最后的努力,李诚中已经有了常使被两镇驱逐的自觉。
那么,应该怎样支援晋阳?应该怎样维持博昌?应该怎样面对梁王“效战国”的压力?应该怎样处理太子李祯在幽州的存在问题?如此多的难题,让卢龙军高层一筹莫展。
年轻的冯道、年轻的韩延徽、年轻的刘审知,年轻的张兴重、年轻的姜苗、年轻的周坎,年轻的李承约、高行周、高行珪、王思同、赵霸......这一代的卢龙很年轻,他们都没有处理这种复杂政局的经验。
至于年长的周知裕、郭炳呈、张在吉等,却囿于长期的中下层官职,同样没有很好的应对方略和眼光。
该怎么做,同样年轻的穿越者李诚中也没有头绪。李诚中很焦虑,他曾经长夜夙叹,暗暗笑话自己,也许自己是唯一一个即将面对天下势力群起而攻的穿越者了吧?是不是很失败呢?
军议三天,没有结果,谁都不知道该怎样扭转如此险恶的形势。用李诚中的话来说,梁王放下了身段、摆正了位置,暂时放弃了称帝的野心,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得到的回报也是惊人的。因为清楚历史的大概走向,所以李诚中很明白,梁王的策略,必然是以此汇集天下资源,先将首要敌人清除,等清除掉河东、河北之后,天下再无抗手,到时再改弦易辙,谁人能挡?
但李诚中明白,不代表天下藩镇明白,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真正的“效战国”,所有人都以为大唐将迎来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大伙儿可以安安稳稳的守护着唐天子,各自经营自家的小朝廷,妥妥帖帖的家传千秋。如果不是梁王非要以幽州为界,将河北南方各州割裂出来,恐怕卢龙内部不少人都会拥护梁王的治策。
军议无果,李诚中只得下令,卢龙也参与会盟。不能自绝于天下诸侯之外,这是他最基本的认识。无论如何,这次事关天下大势的东都会盟,卢龙都得派员参与,哪怕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尽力去努力和争取,也要去亲自听一听,看一看,知道天下诸侯是怎么想的。
韩延徽临时受封为燕王府掌书记、卢龙进奏使,临危受命,代表李诚中前往东都。他是三月二十三日从幽州出发的,为了赶在四月一日之前抵达洛阳,他只带了四名亲卫,每人双马,整理了最简单的行装便匆匆上路了。七天之内趋行一千五百里,哪怕他带着梁王邀请与盟的文书,不会经受宣武军的阻挡,也是一项相当艰难的旅程。
与此同时,李诚中于洺州之古城邯郸建立燕王行在,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除留少许人员外,全部南移至邯郸,将和洛阳之间的距离缩减了一半,以方便联络和总理极有可能到来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