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昆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昆仑号潜水舰,总长度一千两百四十五米,对角宽度六百五十米,满载排水量九十八万吨,舰体最厚的部位高度五十三米,上浮状态下空载吃水深度四十五米。此舰采用无声管涌式排水驱动模式,四台纯电力引擎单台功率为九十万马力,水面航速三十节,水下航速可达到四十二节。
这艘巨舰的外壳采用与三号机体相同的高强度合金制成,外敷仿生涂层可有效吸收声纳探测波。在菱形外壳内的四条侧边分别有大小不等的四段独立舱室区,每段舱室可供两千人起居生活。菱形舰体的中央部位却是空心的,独特的分体水密舱结构既能用于储藏货物,也可以放入海水增加舰体自重,当初设计时采用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以后的功能扩展留下足够空间。
昆仑号的动力系统在整个舰体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舰上也没有专门装配攻击性武器,但侦测通讯设备却一样不缺,主动式被动式拖网式声纳,复合波段红外侦测扫描仪,四元相位通讯基台,两座复眼式远程预警雷达。与其说它是一艘船,不如说它是一座海上平台,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不需要专门修建主炮之类的攻击武器,仅舰上搭载的百余台足肢战车和十多架精卫电离子引擎飞行器已足够应付任何威胁。
昆仑舰上真正占空间比例最大的是多层水栽作业场,每个独立舱室区都有水栽作业场,那里通常是全舰最明亮的地方,上下多达四十层的密集种植面,几乎每层都装有大功率日射灯。
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舰载水栽作业场产出的粮食和蔬菜足够养活五千人,但从农业部工作组的实际种植效果来看,仅能保证最多三千人的口粮。这意味着昆仑号虽然最多可容纳八千人,但它的真正常住乘员数量必须保持在三千人之内,否则舰上储粮耗尽后就会迎来一场悲剧。
农业部工作组曾建议将舰体中部的分体水密舱也改造成水栽作业场,但执事团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因为这艘巨舰目前根本不需要搭载这么多人,那么粮食的问题也就不是那么迫切。何况,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中央船体部分将作为海上航天发射基台,哪里能随意改动。
在智库的辅助下,重达九十八万吨的昆仑号仅需七名船员就能启动航行,这个数字远远小于照料管理水栽作业场所需的两百三十人。但受限于尺寸和吃水深度的制约,这艘超级巨舰注定无法像普通船只一样泊港靠岸。全球各地虽然也有能容纳它超大吃水深度的港口,但考虑到这是一艘未经国际海事联登记注册的“黑户”船,没有任何港口会接受它的靠泊申请。
当然,昆仑号从设计之初就没打算过要靠泊港口,盘古基地的水下码头可以容纳两艘昆仑舰停泊,但那里仅仅是巨舰维护保养的基地,大多数时候这艘巨舰仍然要在占地球表面积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洋水域内活动。
昆仑号的最大下潜深度为三千五百米,这个深度已完全脱离了大多数水下舰船的三百米黄金区域。大多数军用潜艇的最大潜深甚至不会超过四百米,这个潜深其实也是昆仑号的自保手段之一。在必要情况下,它甚至可以长时间附着在平坦的海底一动不动,只要舰上的电力供应和船员口粮不断,它几乎可以在海底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鹦鹉螺号有了,我们的尼摩船长呢?”安秉臣翻阅着一串串让他眼花缭乱的数据,心潮澎湃之余忍不住问道。
“工程部海事组的潘正平干过远洋捕捞船船长,他也是昆仑号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对船上情况相当熟悉。我准备让他来主管这艘巨舰,从工程部中招募的三十名志愿者也已经开始进行高强度模拟培训。这船虽然尺寸惊人,但有智库协助操控,问题应该不大,等完成模拟培训,再出个两三次海,他们很快就能成为熟手。”
“这样的话,至少还要等小半年才能进入实用阶段吧?”安秉臣想到那诺亚方舟般的壮观景象,心中不禁有些跃跃欲试,乘坐这样的一座水下城市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那当然,压力水密测试结束后,内部电器管线和设施才会正式开始安装。”沈莉的低头看了一下全息界面上的日程安排表:“四台电动引擎总功率达到三百六十万马力,这天文数字的能耗可不是双极电池能扛得下来的。所以,我打算给昆仑号换装新研制的女娲五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两座八千兆瓦功率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小型化技术改良后加上电离槽、离心机和萃取罐总共也不过三百多吨,在这艘大船上根本占不了多少地方。”
核聚变输出功率比核裂变更大,污染要小得多,而且所需的氘和氚能直接从海水中提取,这对于在水域活动的昆仑号来说完全没有问题。
互助会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要从露西亚人的门捷列夫聚能光束炮说起。
从露西亚人手里缴获的门捷列夫聚能光束武器技术被互助会更名为夸父光束武器系统,这种武器在大气层内复杂气候条件下会出现威力骤减的尴尬情况,而且每次射击耗费的能量惊人,加上面攻击能力严重缺乏,所以经工程部建议,执事团最终放弃了让它成为军队列装武器的打算。
但一直在研究核聚变反应堆的资源部部长向文迪无意中发现,这种武器系统其实更适于作为核聚变反应堆的点火装置。在两百只卡鲁的协助下,向文迪在海阳先后试建了多座袖珍热核聚变反应堆,这些测试反应堆的q值参数(能量增益因子,简单说就是输出能量与投入能量的比例)从最初的六点二迅速提升过百,远远超过当前尚在个位数挣扎的各国聚变反应堆,完全已接近实用化程度。
民用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一直有两大难题,一是点火,二是控制。点火固然很重要,但控制却关系到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问题。没有控制的核聚变就是氢弹,引发聚变产生大爆炸不难,但要在上亿度高温下控制原子核和电子混合而成的等离子浓粥,不让它们的聚变失去控制却不简单。
传统的惯性约束已经被证明无法应用于大功率反应堆,而托卡马克磁场约束技术先后盘桓了近百年也没有重大突破,像太阳那样的引力控制聚变方式又需要恒星体的巨大质量作为前提,在地球这种尺寸的行星上压根连想都不要想。
作为长期以来始终觊觎卡鲁的不怀好意者,工程部部长沈莉最终从卡鲁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智库系统原型机体赖以为生的异能量已被确认为是一种泛元素聚变技术,这种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自不用说,但它真正让内行人感到无比震惊的却不是有多大输出能量,而是无工质运作和无媒介共享这两大超越常识的特点。
所有的核电站,不管多大功率,不管裂变也好,聚变也好,到头来还是烧开水推动汽轮机发电,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没有脱离瓦特先生的蒸汽机范畴。但以卡鲁为代表的智库原型机体显然没有随身携带蒸汽锅炉的迹象,它们之间的能量共享完全不需要任何传输媒介,它们内部的异能量无论用于运动还是输出融合物质也不需要任何工质。
太阳火箭行动中,卡鲁的表现彻底证明了自身结构的强悍,仅用刀枪不入已不足以准确描述这种强悍。既然卡鲁能够不受聚变能量的轰击,甚至可以隔空吸纳聚变产生的能量波动,那么,为什么不用卡鲁或者卡鲁的躯体材料来制作聚变熔炉的炉体呢?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聚变炉体的安全性,同时还能为智库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异能量补充,难道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吗?
从沈莉咨询智库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到第一座可控核聚变测试反应堆的诞生总共只用了七个小时。基于夸父点火装置,采用卡鲁躯体材料融成的反应堆炉体运作后经测试q值参数达到一千六百。
在勘察加半岛的盘古基地中,人类终于迎来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曙光。
这种可控聚变反应堆被老工程师向文迪命名为女娲。
接下来沈莉亲自带队的工程部核能组在半个月内先后五次改进了这种新型聚变反应堆,在智库的协助下,小型化和常温化等难题被逐一突破。工程部现在可以制造从数十千瓦到上万兆瓦不等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如果不是激光点火器的尺寸限制了整个反应炉的微型化,军工组甚至想把聚变反应炉应用到电磁武器和足肢战车上。
沈莉准备在昆仑号上安装的八千兆瓦反应堆是女娲系列的第五代版本,这个版本的反应炉具有双段聚变特征,它不但能以从海水中提炼的氘氚作为聚变燃料,而且还能利用氘氚聚变后生成的氦进行二次聚变,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远胜氘氚聚变,但却完全没有氘氚聚变特有的中子辐射污染。
昆仑号最早的设计版本中原本打算装配六座热核裂变反应堆作为动力,但随着女娲聚变反应堆的诞生,这艘巨舰的动力系统一改再改,最后直到临近竣工才正式决定采用女娲五代双段聚变反应堆。
大量的理论模拟和实践测试已经证实,新型第五代双段聚变反应堆的q值参数轻松突破了一万大关,为此沈莉连续好几天夜里睡着了做梦都在笑。
有了充足能源,全人类的生存将不再是问题。她没有理由不为此兴奋。
当然,人心和*,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昆仑号潜水舰,总长度一千两百四十五米,对角宽度六百五十米,满载排水量九十八万吨,舰体最厚的部位高度五十三米,上浮状态下空载吃水深度四十五米。此舰采用无声管涌式排水驱动模式,四台纯电力引擎单台功率为九十万马力,水面航速三十节,水下航速可达到四十二节。
这艘巨舰的外壳采用与三号机体相同的高强度合金制成,外敷仿生涂层可有效吸收声纳探测波。在菱形外壳内的四条侧边分别有大小不等的四段独立舱室区,每段舱室可供两千人起居生活。菱形舰体的中央部位却是空心的,独特的分体水密舱结构既能用于储藏货物,也可以放入海水增加舰体自重,当初设计时采用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以后的功能扩展留下足够空间。
昆仑号的动力系统在整个舰体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舰上也没有专门装配攻击性武器,但侦测通讯设备却一样不缺,主动式被动式拖网式声纳,复合波段红外侦测扫描仪,四元相位通讯基台,两座复眼式远程预警雷达。与其说它是一艘船,不如说它是一座海上平台,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不需要专门修建主炮之类的攻击武器,仅舰上搭载的百余台足肢战车和十多架精卫电离子引擎飞行器已足够应付任何威胁。
昆仑舰上真正占空间比例最大的是多层水栽作业场,每个独立舱室区都有水栽作业场,那里通常是全舰最明亮的地方,上下多达四十层的密集种植面,几乎每层都装有大功率日射灯。
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舰载水栽作业场产出的粮食和蔬菜足够养活五千人,但从农业部工作组的实际种植效果来看,仅能保证最多三千人的口粮。这意味着昆仑号虽然最多可容纳八千人,但它的真正常住乘员数量必须保持在三千人之内,否则舰上储粮耗尽后就会迎来一场悲剧。
农业部工作组曾建议将舰体中部的分体水密舱也改造成水栽作业场,但执事团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因为这艘巨舰目前根本不需要搭载这么多人,那么粮食的问题也就不是那么迫切。何况,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中央船体部分将作为海上航天发射基台,哪里能随意改动。
在智库的辅助下,重达九十八万吨的昆仑号仅需七名船员就能启动航行,这个数字远远小于照料管理水栽作业场所需的两百三十人。但受限于尺寸和吃水深度的制约,这艘超级巨舰注定无法像普通船只一样泊港靠岸。全球各地虽然也有能容纳它超大吃水深度的港口,但考虑到这是一艘未经国际海事联登记注册的“黑户”船,没有任何港口会接受它的靠泊申请。
当然,昆仑号从设计之初就没打算过要靠泊港口,盘古基地的水下码头可以容纳两艘昆仑舰停泊,但那里仅仅是巨舰维护保养的基地,大多数时候这艘巨舰仍然要在占地球表面积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洋水域内活动。
昆仑号的最大下潜深度为三千五百米,这个深度已完全脱离了大多数水下舰船的三百米黄金区域。大多数军用潜艇的最大潜深甚至不会超过四百米,这个潜深其实也是昆仑号的自保手段之一。在必要情况下,它甚至可以长时间附着在平坦的海底一动不动,只要舰上的电力供应和船员口粮不断,它几乎可以在海底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鹦鹉螺号有了,我们的尼摩船长呢?”安秉臣翻阅着一串串让他眼花缭乱的数据,心潮澎湃之余忍不住问道。
“工程部海事组的潘正平干过远洋捕捞船船长,他也是昆仑号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对船上情况相当熟悉。我准备让他来主管这艘巨舰,从工程部中招募的三十名志愿者也已经开始进行高强度模拟培训。这船虽然尺寸惊人,但有智库协助操控,问题应该不大,等完成模拟培训,再出个两三次海,他们很快就能成为熟手。”
“这样的话,至少还要等小半年才能进入实用阶段吧?”安秉臣想到那诺亚方舟般的壮观景象,心中不禁有些跃跃欲试,乘坐这样的一座水下城市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那当然,压力水密测试结束后,内部电器管线和设施才会正式开始安装。”沈莉的低头看了一下全息界面上的日程安排表:“四台电动引擎总功率达到三百六十万马力,这天文数字的能耗可不是双极电池能扛得下来的。所以,我打算给昆仑号换装新研制的女娲五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两座八千兆瓦功率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小型化技术改良后加上电离槽、离心机和萃取罐总共也不过三百多吨,在这艘大船上根本占不了多少地方。”
核聚变输出功率比核裂变更大,污染要小得多,而且所需的氘和氚能直接从海水中提取,这对于在水域活动的昆仑号来说完全没有问题。
互助会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要从露西亚人的门捷列夫聚能光束炮说起。
从露西亚人手里缴获的门捷列夫聚能光束武器技术被互助会更名为夸父光束武器系统,这种武器在大气层内复杂气候条件下会出现威力骤减的尴尬情况,而且每次射击耗费的能量惊人,加上面攻击能力严重缺乏,所以经工程部建议,执事团最终放弃了让它成为军队列装武器的打算。
但一直在研究核聚变反应堆的资源部部长向文迪无意中发现,这种武器系统其实更适于作为核聚变反应堆的点火装置。在两百只卡鲁的协助下,向文迪在海阳先后试建了多座袖珍热核聚变反应堆,这些测试反应堆的q值参数(能量增益因子,简单说就是输出能量与投入能量的比例)从最初的六点二迅速提升过百,远远超过当前尚在个位数挣扎的各国聚变反应堆,完全已接近实用化程度。
民用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一直有两大难题,一是点火,二是控制。点火固然很重要,但控制却关系到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问题。没有控制的核聚变就是氢弹,引发聚变产生大爆炸不难,但要在上亿度高温下控制原子核和电子混合而成的等离子浓粥,不让它们的聚变失去控制却不简单。
传统的惯性约束已经被证明无法应用于大功率反应堆,而托卡马克磁场约束技术先后盘桓了近百年也没有重大突破,像太阳那样的引力控制聚变方式又需要恒星体的巨大质量作为前提,在地球这种尺寸的行星上压根连想都不要想。
作为长期以来始终觊觎卡鲁的不怀好意者,工程部部长沈莉最终从卡鲁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智库系统原型机体赖以为生的异能量已被确认为是一种泛元素聚变技术,这种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自不用说,但它真正让内行人感到无比震惊的却不是有多大输出能量,而是无工质运作和无媒介共享这两大超越常识的特点。
所有的核电站,不管多大功率,不管裂变也好,聚变也好,到头来还是烧开水推动汽轮机发电,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没有脱离瓦特先生的蒸汽机范畴。但以卡鲁为代表的智库原型机体显然没有随身携带蒸汽锅炉的迹象,它们之间的能量共享完全不需要任何传输媒介,它们内部的异能量无论用于运动还是输出融合物质也不需要任何工质。
太阳火箭行动中,卡鲁的表现彻底证明了自身结构的强悍,仅用刀枪不入已不足以准确描述这种强悍。既然卡鲁能够不受聚变能量的轰击,甚至可以隔空吸纳聚变产生的能量波动,那么,为什么不用卡鲁或者卡鲁的躯体材料来制作聚变熔炉的炉体呢?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聚变炉体的安全性,同时还能为智库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异能量补充,难道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吗?
从沈莉咨询智库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到第一座可控核聚变测试反应堆的诞生总共只用了七个小时。基于夸父点火装置,采用卡鲁躯体材料融成的反应堆炉体运作后经测试q值参数达到一千六百。
在勘察加半岛的盘古基地中,人类终于迎来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曙光。
这种可控聚变反应堆被老工程师向文迪命名为女娲。
接下来沈莉亲自带队的工程部核能组在半个月内先后五次改进了这种新型聚变反应堆,在智库的协助下,小型化和常温化等难题被逐一突破。工程部现在可以制造从数十千瓦到上万兆瓦不等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如果不是激光点火器的尺寸限制了整个反应炉的微型化,军工组甚至想把聚变反应炉应用到电磁武器和足肢战车上。
沈莉准备在昆仑号上安装的八千兆瓦反应堆是女娲系列的第五代版本,这个版本的反应炉具有双段聚变特征,它不但能以从海水中提炼的氘氚作为聚变燃料,而且还能利用氘氚聚变后生成的氦进行二次聚变,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远胜氘氚聚变,但却完全没有氘氚聚变特有的中子辐射污染。
昆仑号最早的设计版本中原本打算装配六座热核裂变反应堆作为动力,但随着女娲聚变反应堆的诞生,这艘巨舰的动力系统一改再改,最后直到临近竣工才正式决定采用女娲五代双段聚变反应堆。
大量的理论模拟和实践测试已经证实,新型第五代双段聚变反应堆的q值参数轻松突破了一万大关,为此沈莉连续好几天夜里睡着了做梦都在笑。
有了充足能源,全人类的生存将不再是问题。她没有理由不为此兴奋。
当然,人心和*,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