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先知的痛苦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见赵佶面带犹豫,王黼马上道:
“臣启陛下。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郑太宰说‘一旦兴兵,府库乏于犒赏,编户困于供输’,臣以为此话不然。蔡太师曾对陛下说过,如今乃是‘豫大丰亨’之岁,臣也有同感。毫不夸张地说,陛下在位这十几年里,国家之富庶是百余年来从没有过的,建神霄、扩后宫,花石纲之浩大、万岁山之嵯峨,似乎仅在百镒之中耗其十缗。泱泱大国,莫斯为盛。所以臣还是赞成蔡太师之议,此等时机一过,只怕真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了。”
“臣还是赞成郑太宰之议!”知枢密院事邓洵武立即反驳道,“攻取燕云之事,雍熙之时,便有此举。当时,曹彬兵出河北,潘美兵出河东,齐攻燕云。赵普在南阳听闻此事,上疏谏止,未果,最终曹彬、潘美无功而返。今日在座的谋议之臣谁自信胜过赵普?国中的率兵之将谁敢说强于曹彬、潘美?如今的士兵精练程度那一支能比得过国初?以太宗的神武,赵普的谋略,曹彬、潘美的为将,国初之时,可谓百战百胜,征伐四克,然而独于燕、云,乃至挫衄。当时尚且如此,何况今日?联金攻辽之事,不可轻议。况且,臣恐兵革一动,国中昆虫、草木皆不得休息矣!”
“邓枢密此言差矣!”与邓洵武同掌枢密院且拥有实权的童贯听了此言很是不爽,“我大宋现下的谋臣、兵将是不是比得过国初之时,某不敢妄断。可是辽国的谋臣、兵将大不如前却是事实。金人,蛮夷小族尔,起兵反辽之时不过区区千人,可辽国却对其却无可奈何,护步达岗一役,辽国更是以七十万之众,败于两万金人之手,可见辽军战力糜烂到何等程度。反观我大宋,这几年里收诸羌、遏西夏,军队强盛乃是前所未有。以我军之强盛,攻辽敌之糜烂,如何不能胜之?至于兵革一动,草木不休,虽是事实,但比之收复燕云的不世功业,熟轻熟重,某相信朝野上下都是能分得清的。”
“臣启陛下.......”
“启禀陛下......”
此次集议,蔡京主战,童贯、王黼和之;郑居中主不战,邓洵武和之。然而,从职位及掌握的权力来说,以蔡京为的主战方显然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而更关键的是,就赵佶本身而言,他早已飘飘然不甘于做一个继体守成之君了,收复燕云,光耀祖祠,是他的心愿。蔡京、童贯、王黼,也正是看出了他的这点心思,这几年里才不遗余力地推行开边政策,推动联金灭辽之议。
杨帆坐在末,整个辩论过程,他正襟危坐、一言未。他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两方的论点均有自己的谬误之处,或迂腐保守,或盲目自大,支持谁都救不了大宋。而且,联金辽灭之策注定是会被赵佶采纳的,这点,他改变不了。
有时候做先知是很件很痛苦的事——在世人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的时候,他们欣欣然而又自以为是地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厄运毫无察觉,就像是一群在临宰之时却急着赶往屠宰场争食的猪猡。对于这些人,你明明看到了他们的结局,可你不能告诉他们,否则一定会被人认为是疯子;你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去改变他们,否则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在厄运面前无知快乐的活着,而是你要眼睁睁看着它的来临,却无力改变。
“他妈的!怎么就没穿越成一个皇帝呢?”杨帆想着。
集议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悬念,赵佶采纳了“联金灭辽”的策略,决定在召见金使之后,再与金国商定具体细节。不过,经过郑居中的力争,此次使者所带的将仍是诏旨,而非国书,这也算是全了他的一个面子。
计议已定,郑居中等人神情沮丧,蔡京等人则满面红光、摩拳擦掌,小声议论着接下来的准备事宜。这时,张邦昌又站出来奏道:
“臣还有一事要启奏陛下,便是有关年号之事。臣以为‘重和’固然寓意甚好,可臣查检史书,现这个年号契丹人曾经用过。我大宋与辽国世为死敌,不久之后即将再次开战,而且辽国乃夷狄之邦,我朝泱泱大国而履其后,实为不详之兆!”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臣都是一惊,有的便开始议论:
“辽国与本朝年代相仿,没记得有‘重和’这个年号啊。”
“我记得契丹曾用过‘重熙’这个年号”
“张右丞应该不会空穴来风的。”
张邦昌接着道:“说得好,问题便出在这‘重熙’二字上,当今辽国皇帝名为耶律延禧,‘熙’与‘禧’谐音,故而他便下旨:今后凡提到‘重熙’这个年号,一律避讳,改为‘重和’。现在,我朝正与金国联合讨伐耶律延禧,岂能再用他改过的年号?”
赵佶听闻此言,有些为难起来。因为‘重和’乃是道教所提议的年号,取天、地、人三重之和的美意,若是改了,岂不是要违背了天意?
赵佶将此意简略一说,张邦昌再次奏道:“臣以为避开契丹之称才是实实在在的选择,至于天意,相信天帝若是知道其中内情,也会谅解陛下的。”
赵佶环视群臣,见没人反对,便道:“张右丞说此年号须改,朕意亦然。今日各位重臣均在,正好广纳贤言。众爱卿,你们可有话说?”
王黼第一个出位道:“臣以为新年号先要与‘重和’意义相符,那个‘和’字无须改动。大宋从神宗熙宁之后,君臣失和,天人失和,官民失和,才落得国力大减。陛下即位以来,广召和气,以至天地人神无不熙熙而乐,故臣坚持一个‘和’字。”
张邦昌接着道:“臣对王左丞的提议甚为赞成,以为改为‘宣和’可矣。宣和者,宣扬天地人和,比‘重和’所含之义更为广泛。”
“宣和......”众人细细思考着这二字的意思,小声交流着。而杨帆听到这两个字,也悚然一惊,心道:末世终于开始倒计时了。他清楚地记得,金国攻宋,是在宣和七年,之后两年,北宋灭亡......
“各位爱卿对‘宣和’这个年号有何异议?”赵佶见众人只是议论并无出位反对者,便道。
王黼、张邦昌都是赵佶的信臣,刚才两人一唱一和,显然是早有算计,再说改个年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于众人并无干系,所以没有谁提出异议。
于是,改元‘宣和’之事,便这么定下来了,众臣纷纷庆贺,唯有老态龙钟的邓洵武一直摇头,轻轻自语道:
“宣和,不祥之兆啊。‘宣’字拆开,乃是‘一旦宋亡’;和字拆开,乃是‘和入他口’,大宋会走到这一步吗?”
只是,他这半仙一般的拆字算命,自己却没有看到它应验的一天。此次小朝会后没过几天,他便一命呜呼。而另一位反对“联金灭辽”之策的重臣郑居中,也心灰意冷,不久之后便上书乞骸,不再过问朝堂政事。
两件事情议定,赵佶伸了个懒腰,见此情形众人不敢再进奏其他事情。赵佶见无人再站出奏事,便下令退朝。
见赵佶面带犹豫,王黼马上道:
“臣启陛下。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郑太宰说‘一旦兴兵,府库乏于犒赏,编户困于供输’,臣以为此话不然。蔡太师曾对陛下说过,如今乃是‘豫大丰亨’之岁,臣也有同感。毫不夸张地说,陛下在位这十几年里,国家之富庶是百余年来从没有过的,建神霄、扩后宫,花石纲之浩大、万岁山之嵯峨,似乎仅在百镒之中耗其十缗。泱泱大国,莫斯为盛。所以臣还是赞成蔡太师之议,此等时机一过,只怕真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了。”
“臣还是赞成郑太宰之议!”知枢密院事邓洵武立即反驳道,“攻取燕云之事,雍熙之时,便有此举。当时,曹彬兵出河北,潘美兵出河东,齐攻燕云。赵普在南阳听闻此事,上疏谏止,未果,最终曹彬、潘美无功而返。今日在座的谋议之臣谁自信胜过赵普?国中的率兵之将谁敢说强于曹彬、潘美?如今的士兵精练程度那一支能比得过国初?以太宗的神武,赵普的谋略,曹彬、潘美的为将,国初之时,可谓百战百胜,征伐四克,然而独于燕、云,乃至挫衄。当时尚且如此,何况今日?联金攻辽之事,不可轻议。况且,臣恐兵革一动,国中昆虫、草木皆不得休息矣!”
“邓枢密此言差矣!”与邓洵武同掌枢密院且拥有实权的童贯听了此言很是不爽,“我大宋现下的谋臣、兵将是不是比得过国初之时,某不敢妄断。可是辽国的谋臣、兵将大不如前却是事实。金人,蛮夷小族尔,起兵反辽之时不过区区千人,可辽国却对其却无可奈何,护步达岗一役,辽国更是以七十万之众,败于两万金人之手,可见辽军战力糜烂到何等程度。反观我大宋,这几年里收诸羌、遏西夏,军队强盛乃是前所未有。以我军之强盛,攻辽敌之糜烂,如何不能胜之?至于兵革一动,草木不休,虽是事实,但比之收复燕云的不世功业,熟轻熟重,某相信朝野上下都是能分得清的。”
“臣启陛下.......”
“启禀陛下......”
此次集议,蔡京主战,童贯、王黼和之;郑居中主不战,邓洵武和之。然而,从职位及掌握的权力来说,以蔡京为的主战方显然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而更关键的是,就赵佶本身而言,他早已飘飘然不甘于做一个继体守成之君了,收复燕云,光耀祖祠,是他的心愿。蔡京、童贯、王黼,也正是看出了他的这点心思,这几年里才不遗余力地推行开边政策,推动联金灭辽之议。
杨帆坐在末,整个辩论过程,他正襟危坐、一言未。他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两方的论点均有自己的谬误之处,或迂腐保守,或盲目自大,支持谁都救不了大宋。而且,联金辽灭之策注定是会被赵佶采纳的,这点,他改变不了。
有时候做先知是很件很痛苦的事——在世人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的时候,他们欣欣然而又自以为是地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厄运毫无察觉,就像是一群在临宰之时却急着赶往屠宰场争食的猪猡。对于这些人,你明明看到了他们的结局,可你不能告诉他们,否则一定会被人认为是疯子;你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去改变他们,否则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在厄运面前无知快乐的活着,而是你要眼睁睁看着它的来临,却无力改变。
“他妈的!怎么就没穿越成一个皇帝呢?”杨帆想着。
集议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悬念,赵佶采纳了“联金灭辽”的策略,决定在召见金使之后,再与金国商定具体细节。不过,经过郑居中的力争,此次使者所带的将仍是诏旨,而非国书,这也算是全了他的一个面子。
计议已定,郑居中等人神情沮丧,蔡京等人则满面红光、摩拳擦掌,小声议论着接下来的准备事宜。这时,张邦昌又站出来奏道:
“臣还有一事要启奏陛下,便是有关年号之事。臣以为‘重和’固然寓意甚好,可臣查检史书,现这个年号契丹人曾经用过。我大宋与辽国世为死敌,不久之后即将再次开战,而且辽国乃夷狄之邦,我朝泱泱大国而履其后,实为不详之兆!”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臣都是一惊,有的便开始议论:
“辽国与本朝年代相仿,没记得有‘重和’这个年号啊。”
“我记得契丹曾用过‘重熙’这个年号”
“张右丞应该不会空穴来风的。”
张邦昌接着道:“说得好,问题便出在这‘重熙’二字上,当今辽国皇帝名为耶律延禧,‘熙’与‘禧’谐音,故而他便下旨:今后凡提到‘重熙’这个年号,一律避讳,改为‘重和’。现在,我朝正与金国联合讨伐耶律延禧,岂能再用他改过的年号?”
赵佶听闻此言,有些为难起来。因为‘重和’乃是道教所提议的年号,取天、地、人三重之和的美意,若是改了,岂不是要违背了天意?
赵佶将此意简略一说,张邦昌再次奏道:“臣以为避开契丹之称才是实实在在的选择,至于天意,相信天帝若是知道其中内情,也会谅解陛下的。”
赵佶环视群臣,见没人反对,便道:“张右丞说此年号须改,朕意亦然。今日各位重臣均在,正好广纳贤言。众爱卿,你们可有话说?”
王黼第一个出位道:“臣以为新年号先要与‘重和’意义相符,那个‘和’字无须改动。大宋从神宗熙宁之后,君臣失和,天人失和,官民失和,才落得国力大减。陛下即位以来,广召和气,以至天地人神无不熙熙而乐,故臣坚持一个‘和’字。”
张邦昌接着道:“臣对王左丞的提议甚为赞成,以为改为‘宣和’可矣。宣和者,宣扬天地人和,比‘重和’所含之义更为广泛。”
“宣和......”众人细细思考着这二字的意思,小声交流着。而杨帆听到这两个字,也悚然一惊,心道:末世终于开始倒计时了。他清楚地记得,金国攻宋,是在宣和七年,之后两年,北宋灭亡......
“各位爱卿对‘宣和’这个年号有何异议?”赵佶见众人只是议论并无出位反对者,便道。
王黼、张邦昌都是赵佶的信臣,刚才两人一唱一和,显然是早有算计,再说改个年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于众人并无干系,所以没有谁提出异议。
于是,改元‘宣和’之事,便这么定下来了,众臣纷纷庆贺,唯有老态龙钟的邓洵武一直摇头,轻轻自语道:
“宣和,不祥之兆啊。‘宣’字拆开,乃是‘一旦宋亡’;和字拆开,乃是‘和入他口’,大宋会走到这一步吗?”
只是,他这半仙一般的拆字算命,自己却没有看到它应验的一天。此次小朝会后没过几天,他便一命呜呼。而另一位反对“联金灭辽”之策的重臣郑居中,也心灰意冷,不久之后便上书乞骸,不再过问朝堂政事。
两件事情议定,赵佶伸了个懒腰,见此情形众人不敢再进奏其他事情。赵佶见无人再站出奏事,便下令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