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五 薛仁贵(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待殿中的其他人走后,偌大的紫宸殿一下子安静了许多,看似冷清了下来,但熟悉李恪习惯的几位宰相都知道,往往这个时候才是李恪真正做决策的时间,国中许多关系天下万民的决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至于朝堂之上,不过告知而已。
“方才仁贵的话,你们怎么看?”李恪坐于上首,环视着一圈众人,问道。
李恪把几位宰相留下专议此事,显然就是已经动心了。
大殿中,中书令王玄策,门下侍中岑长倩,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尚书右仆射长孙冲,并几位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的重臣相互对视了几眼,也都能猜到李恪的心思。
李恪尚武,这些个宰相又何尝不是,这些宰相中大部分身上都是有军功的,他们对待复叛的外族的态度和薛仁贵一样强硬,只不过他们和薛仁贵不同,他们毕竟是宰相,要顾及的事情更多些。
岑长倩当先道:“新罗人降而复叛,确实该杀,但依臣之见,眼下当务之急是平定辽东叛乱,只是要否如薛将军所言那边行重典,可待平叛后视新罗局势而定。”
岑长倩的话老成持重,也算是稳当,只不过在当下看来,就有些打太极的意思了,一听岑长倩的话,薛仁贵有些急了。
现在的薛仁贵可和唐史之上那個大器晚成,仕途坎坷的薛礼不同,现在的薛仁贵当初可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被时为楚王的李恪赏识,以为亲卫统领,而后靠着战功一路升迁顺遂,位极人臣,是天子可以托付以性命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自然多了许多锐气。
薛仁贵道:“三韩人狡诈,面忠实奸者多,若是待平定三韩后叛逆归服,有待如何,再过十年势必再反,又与今日局面何异?”
薛仁贵的话说的直白了点,但确实也是实情,也是李恪所担忧的。
李恪扶额,点了点头道:“辽东之乱,起于朕之外祖父炀帝,盛于先皇太宗时,到了朕的手中,朕便要将他们彻底平定,杀尽杀绝便是,不必再留于后辈了。”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李恪的话一出,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他支持薛仁贵的意见,欲于三韩行重典,要用刀剑在三韩权贵的累累白骨上重铸一个新的辽东。
这一刻,殿中的宰相们都清楚,李恪毕竟是行伍出身的皇帝,虽然行仁政、重文教,息兵事十余载,但一朝怒起,他骨子里要走的终究还是王霸之道,别人是劝不得的。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身为首辅的王玄策当先出列,道:“陛下说的是,臣等并无异议。”
王玄策一开口,这事的大方向就算是定下了,剩下的就是挂帅出兵的事情。
李恪对薛仁贵问道:“听仁贵方才的意思,可是有意挂帅出征?”
薛仁贵一口应道:“正是,末将在辽东十载,对三韩人也算熟悉,末将请挂帅东征,必不负陛下厚望。”
薛仁贵的本事,李恪很清楚,对于薛仁贵能够平叛,李恪也有绝对的信心,但对于让薛仁贵挂帅这件事,李恪却有些犹豫。
李恪会犹豫倒也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李恪很清楚,此番挂帅的主将可不是个好差事,是要杀人的。
一声令下,血流成河,万条人命,到时留于青史之上的名声必不会好听,甚至还会落得个屠夫之名,薛仁贵是李恪的心腹爱将,已经年已五旬,在这个本该功成名就的年纪叫薛仁贵再背上如此骂名,李恪于心不忍。
李恪笑道:“杀鸡焉用牛刀,仁贵是我朝大将军,区区一个新罗乱军又何必仁贵亲自出马,仁贵若是心里有合用的人,荐于朕就是了。”
李恪的意思也很直白,薛仁贵官拜右骁卫大将军、汾国公,武将到了薛仁贵这个份上,早已不再需要通过军功来证明什么了,让薛仁贵举荐个资历浅一些的来博这个军功,也背这个污名,不必加于薛仁贵之身。
薛仁贵在意的自然不是军功,他现在在做的就是为君分忧,替李恪彻底解决辽东遗祸,至于其他的,他不甚在意。
薛仁贵坚持道:“陛下,此去辽东不止是平乱而已,更要威慑,要镇抚,非朝中大将不可为之,末将自问在辽东还有几分威名,故请挂帅,还望陛下恩准。”
薛仁贵的话确有他的道理,如果前往平叛的将领份量不够,他们兴许还会对大唐的态度心存侥幸,但如果去的是薛仁贵,是这个人尽皆知的唐皇心腹的话,那三韩人就很清楚,薛仁贵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着唐皇甚至是整个大唐朝廷对辽东的态度,自然事半功倍。
听着薛仁贵的话,李恪沉默了片刻,显然也是在思量薛仁贵方才的话,毕竟按照薛仁贵的意思,朝野上下,只怕他是最佳人选了。臣子拳拳心意,他倒是不好回绝太甚。
“薛仁贵听旨!”短暂的沉默后,李恪突然开口道。
“末将在。”薛仁贵知道李恪这是同意了自己的话,神色一凛,当即应道。
李恪看着薛仁贵,道:“着薛仁贵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使持节,实授,营州都督王方翼副之,领河北道并安东都护府兵十万兵东征,定三韩之患。”
以薛仁贵的官位,拜行军大总管并不奇怪,但是李恪的口谕中却罕见地出现了“使持节”、“实授”几个字,这却是有着其他的意义了。
唐之都督、总管,甚至是部分的刺史在外镇时都有“使持节”之号,但不过是加个名头,实际上并不授节,可这一次李恪给了薛仁贵实授,这可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代天出征了。
有了李恪“使持节,实授”这句话,薛仁贵到了辽东,就是辽东真正的主宰,生杀予夺皆由其意,可见李恪对薛仁贵的信任,对此行的重视。
薛仁贵也是心头一颤,紧接着,当即应道:“末将领命,必不负圣恩。”
由是,至此,此事终成定论。
而后百年,《唐书》有载: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保、汾国公薛仁贵奉皇命,持节东征,战于辽东,时不过三月,遂平新罗之乱。此役,斩三韩王室人万余,近亡其族,乃慑辽东,得数百载太平,至此,辽东终为唐土,三韩遗民,遂称唐人。
待殿中的其他人走后,偌大的紫宸殿一下子安静了许多,看似冷清了下来,但熟悉李恪习惯的几位宰相都知道,往往这个时候才是李恪真正做决策的时间,国中许多关系天下万民的决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至于朝堂之上,不过告知而已。
“方才仁贵的话,你们怎么看?”李恪坐于上首,环视着一圈众人,问道。
李恪把几位宰相留下专议此事,显然就是已经动心了。
大殿中,中书令王玄策,门下侍中岑长倩,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尚书右仆射长孙冲,并几位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的重臣相互对视了几眼,也都能猜到李恪的心思。
李恪尚武,这些个宰相又何尝不是,这些宰相中大部分身上都是有军功的,他们对待复叛的外族的态度和薛仁贵一样强硬,只不过他们和薛仁贵不同,他们毕竟是宰相,要顾及的事情更多些。
岑长倩当先道:“新罗人降而复叛,确实该杀,但依臣之见,眼下当务之急是平定辽东叛乱,只是要否如薛将军所言那边行重典,可待平叛后视新罗局势而定。”
岑长倩的话老成持重,也算是稳当,只不过在当下看来,就有些打太极的意思了,一听岑长倩的话,薛仁贵有些急了。
现在的薛仁贵可和唐史之上那個大器晚成,仕途坎坷的薛礼不同,现在的薛仁贵当初可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被时为楚王的李恪赏识,以为亲卫统领,而后靠着战功一路升迁顺遂,位极人臣,是天子可以托付以性命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自然多了许多锐气。
薛仁贵道:“三韩人狡诈,面忠实奸者多,若是待平定三韩后叛逆归服,有待如何,再过十年势必再反,又与今日局面何异?”
薛仁贵的话说的直白了点,但确实也是实情,也是李恪所担忧的。
李恪扶额,点了点头道:“辽东之乱,起于朕之外祖父炀帝,盛于先皇太宗时,到了朕的手中,朕便要将他们彻底平定,杀尽杀绝便是,不必再留于后辈了。”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李恪的话一出,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他支持薛仁贵的意见,欲于三韩行重典,要用刀剑在三韩权贵的累累白骨上重铸一个新的辽东。
这一刻,殿中的宰相们都清楚,李恪毕竟是行伍出身的皇帝,虽然行仁政、重文教,息兵事十余载,但一朝怒起,他骨子里要走的终究还是王霸之道,别人是劝不得的。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身为首辅的王玄策当先出列,道:“陛下说的是,臣等并无异议。”
王玄策一开口,这事的大方向就算是定下了,剩下的就是挂帅出兵的事情。
李恪对薛仁贵问道:“听仁贵方才的意思,可是有意挂帅出征?”
薛仁贵一口应道:“正是,末将在辽东十载,对三韩人也算熟悉,末将请挂帅东征,必不负陛下厚望。”
薛仁贵的本事,李恪很清楚,对于薛仁贵能够平叛,李恪也有绝对的信心,但对于让薛仁贵挂帅这件事,李恪却有些犹豫。
李恪会犹豫倒也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李恪很清楚,此番挂帅的主将可不是个好差事,是要杀人的。
一声令下,血流成河,万条人命,到时留于青史之上的名声必不会好听,甚至还会落得个屠夫之名,薛仁贵是李恪的心腹爱将,已经年已五旬,在这个本该功成名就的年纪叫薛仁贵再背上如此骂名,李恪于心不忍。
李恪笑道:“杀鸡焉用牛刀,仁贵是我朝大将军,区区一个新罗乱军又何必仁贵亲自出马,仁贵若是心里有合用的人,荐于朕就是了。”
李恪的意思也很直白,薛仁贵官拜右骁卫大将军、汾国公,武将到了薛仁贵这个份上,早已不再需要通过军功来证明什么了,让薛仁贵举荐个资历浅一些的来博这个军功,也背这个污名,不必加于薛仁贵之身。
薛仁贵在意的自然不是军功,他现在在做的就是为君分忧,替李恪彻底解决辽东遗祸,至于其他的,他不甚在意。
薛仁贵坚持道:“陛下,此去辽东不止是平乱而已,更要威慑,要镇抚,非朝中大将不可为之,末将自问在辽东还有几分威名,故请挂帅,还望陛下恩准。”
薛仁贵的话确有他的道理,如果前往平叛的将领份量不够,他们兴许还会对大唐的态度心存侥幸,但如果去的是薛仁贵,是这个人尽皆知的唐皇心腹的话,那三韩人就很清楚,薛仁贵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着唐皇甚至是整个大唐朝廷对辽东的态度,自然事半功倍。
听着薛仁贵的话,李恪沉默了片刻,显然也是在思量薛仁贵方才的话,毕竟按照薛仁贵的意思,朝野上下,只怕他是最佳人选了。臣子拳拳心意,他倒是不好回绝太甚。
“薛仁贵听旨!”短暂的沉默后,李恪突然开口道。
“末将在。”薛仁贵知道李恪这是同意了自己的话,神色一凛,当即应道。
李恪看着薛仁贵,道:“着薛仁贵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使持节,实授,营州都督王方翼副之,领河北道并安东都护府兵十万兵东征,定三韩之患。”
以薛仁贵的官位,拜行军大总管并不奇怪,但是李恪的口谕中却罕见地出现了“使持节”、“实授”几个字,这却是有着其他的意义了。
唐之都督、总管,甚至是部分的刺史在外镇时都有“使持节”之号,但不过是加个名头,实际上并不授节,可这一次李恪给了薛仁贵实授,这可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代天出征了。
有了李恪“使持节,实授”这句话,薛仁贵到了辽东,就是辽东真正的主宰,生杀予夺皆由其意,可见李恪对薛仁贵的信任,对此行的重视。
薛仁贵也是心头一颤,紧接着,当即应道:“末将领命,必不负圣恩。”
由是,至此,此事终成定论。
而后百年,《唐书》有载: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保、汾国公薛仁贵奉皇命,持节东征,战于辽东,时不过三月,遂平新罗之乱。此役,斩三韩王室人万余,近亡其族,乃慑辽东,得数百载太平,至此,辽东终为唐土,三韩遗民,遂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