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三边形势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切搞定,秦书淮就又准备出发,前往三边了。
准备出发的前一天,老道急匆匆地回了总舵。
他回来,一是来收拾家当,准备搬往天津的白莲教总舵,毕竟他以后要在那扎根了。二来是跟朱雀堂的弟兄告别,同时与邱大力等人一起协商朱雀堂新香主的人选,趁秦书淮在帮里好让他赶紧批准。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他带来了花沉整理的第一批情报。
从花沉出任白莲教掌教使者到现在,不过短短半个月时间,秦书淮很好奇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情报。
“说吧,你们搞到什么情报过来了?”秦书淮立即兴冲冲地问道。
老道拿出一封厚厚的信摆到桌上,然后开始说道,“帮主,老花主要整理了两方面的情报。一是关于你此去三边的。”
“这个好,算他有心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是上次去江南有足够的情报,我们就不会折腾那么久了。”秦书淮赞赏道。
老道点点头,继续说道,“白莲教在三边地区有不少信奉者,这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流寇,还有官兵。老花上任第二天就派人秘密联络三边的信徒,从百姓、流寇、官兵三方搜集了不少情报,之后总结如下。”
老道拿起几张纸,这是他摘的重点。
看着上头地字,继续说道,“如今三边的匪患,主要在于山西、陕西两地。在陕西,主要以张献忠为首,此人自称八大王,其余的流寇全部或实质上依附他,或名义上依附他。据他号称,其麾下有十万大军,另有十七路盟军,总计约二十万人马。但是,根据白莲教在里头的内应说,实际没有二十万。他自己的嫡系兵马也就五六万左右,另外十七路盟军人马四五万,总计十万出头。”
秦书淮沉吟了下,说道,“张献忠现在有这么多兵马了?”
他记得历史上的张献忠,现在好像还没做这么大。
老道很肯定地说道,“应该错不了,因为这些消息不是一个人说的,是很多在山西的白莲教徒反馈过来地。”
秦书淮微微颔首,心想看来张献忠的发展速度,比历史上快了一两年。
又问,“山西连年干旱,这张献忠钱粮何来,如何养活十万兵马的?”
老道说道,“张献忠手下中,有一个叫罗汝才的,精于谋略,人称‘曹操’。他向张献忠献计,要他善待盐商、粮商而重处银商,说白了就是与盐商和粮商合作,张献忠保他们的家产、店铺不受流寇侵害,而他们向他暗地里输送盐、粮,甚至帮他们采办军械等物资。所谓重处银商,其实不光是从事票银兑换的商人,而是对除盐、粮商人外的其他所有商人进行盘剥,稍有不从就扣他一顶奸商的帽子,杀其全家,占其家产。如此,他们一方面保证了后勤,一方面又有了银源,自然可以立足山西了。”
“这罗汝才倒有几分本事。那陕西那块呢?”秦书淮又问。
“陕西那边,主要以高迎祥为首。高迎祥的实力比张献忠又高出一筹。他自称佣兵三十万,又有二十八路诸侯会盟,总兵力达到五十万。不过实际上,估计只有十万嫡系兵马,另有五万依附于他的盟友。高迎祥自称闯王,手下有不少大将,最有名的是一个自称闯将的李自成,另外还有刘哲、黄龙等,可以说,流寇当中他的实力是最强的。”
“他的财源是从哪来的?”
“原本也是靠打家劫舍。不过看到张献忠那边的法子好使后,他也这么干了。陕西遭灾没有陕西那么严重,所以他的钱粮相对比较充裕。高迎祥这个人,比张献忠要讲道理些,口碑也要好一些,没有张献忠那么嗜杀,所以在当地比较受尊崇,百姓说他有帝王之相。”
秦书淮微微一笑,道,“是不是有句话叫‘闯王来了不纳粮’?”
老道呵呵一笑,说道,“是有这么一句话。不过这是老百姓说的,那些富商可不这么想。他要是跟谁都不纳粮,那他的十几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
秦书淮顿了顿,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道,“不是说三边还有个叫‘王和尚’的人么?传说此人得了三宝密卷中的帝王卷,他现在混的如何了?”
老道不屑地一笑,“这个王自用最是好笑,半年前刚刚才有些名堂,就听了一个狗头军师的话,对外放消息说他得了帝王卷,言下之意就是他能成帝王,让各路流寇人马都来依附于他。可他也不想想怀璧其罪的道理。其他流寇一听他有什么帝王卷,马上调头去打他,抢夺这个帝王卷。结果去年底,他大败于李自成,自己都被俘了。之后,李自成跟他要帝王卷,他才说哪有什么帝王卷,都是他自己吹的。哈哈,你说这人是不是蠢?”
秦书淮眼皮子微微一抬,道,“他被李自成剿灭了?”
“是,怎么了?”
秦书淮心道,如果是李自成最后剿灭的王自用,那没准还真存在什么帝王卷。
因为李自成后来真的称皇帝了不是?
李自成可没王自用那么傻,他就是得到了帝王卷,也不会说出去的。
老道翻了几页纸,然后又说道,“对了,还有一条重要的情报,据说张献忠那边,想和其他三十四路流寇一起,拜高迎祥为盟主。到时这些兵马合称三十六营,高迎祥就是三十六营总盟主。这事儿现在正在商讨阶段,还没有落实,不过应该也快了。”
秦书淮心想,历史上高迎祥做三十六营总盟主时,是在崇祯四年。那时是因为洪承畴上任了三边总督,开始大力剿匪,各路流寇各自为战撑不下去了,所以才结盟的。
但现在杨鹤仍在总督任上,看上去各地起义军的日子相当好过,怎么一下子会有结盟的念头呢?
如果这个压力不是来自于明军的,那么肯定是在他们内部产生。
要是能搞清楚这里头的原因,没准大有文章可做。
一切搞定,秦书淮就又准备出发,前往三边了。
准备出发的前一天,老道急匆匆地回了总舵。
他回来,一是来收拾家当,准备搬往天津的白莲教总舵,毕竟他以后要在那扎根了。二来是跟朱雀堂的弟兄告别,同时与邱大力等人一起协商朱雀堂新香主的人选,趁秦书淮在帮里好让他赶紧批准。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他带来了花沉整理的第一批情报。
从花沉出任白莲教掌教使者到现在,不过短短半个月时间,秦书淮很好奇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情报。
“说吧,你们搞到什么情报过来了?”秦书淮立即兴冲冲地问道。
老道拿出一封厚厚的信摆到桌上,然后开始说道,“帮主,老花主要整理了两方面的情报。一是关于你此去三边的。”
“这个好,算他有心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是上次去江南有足够的情报,我们就不会折腾那么久了。”秦书淮赞赏道。
老道点点头,继续说道,“白莲教在三边地区有不少信奉者,这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流寇,还有官兵。老花上任第二天就派人秘密联络三边的信徒,从百姓、流寇、官兵三方搜集了不少情报,之后总结如下。”
老道拿起几张纸,这是他摘的重点。
看着上头地字,继续说道,“如今三边的匪患,主要在于山西、陕西两地。在陕西,主要以张献忠为首,此人自称八大王,其余的流寇全部或实质上依附他,或名义上依附他。据他号称,其麾下有十万大军,另有十七路盟军,总计约二十万人马。但是,根据白莲教在里头的内应说,实际没有二十万。他自己的嫡系兵马也就五六万左右,另外十七路盟军人马四五万,总计十万出头。”
秦书淮沉吟了下,说道,“张献忠现在有这么多兵马了?”
他记得历史上的张献忠,现在好像还没做这么大。
老道很肯定地说道,“应该错不了,因为这些消息不是一个人说的,是很多在山西的白莲教徒反馈过来地。”
秦书淮微微颔首,心想看来张献忠的发展速度,比历史上快了一两年。
又问,“山西连年干旱,这张献忠钱粮何来,如何养活十万兵马的?”
老道说道,“张献忠手下中,有一个叫罗汝才的,精于谋略,人称‘曹操’。他向张献忠献计,要他善待盐商、粮商而重处银商,说白了就是与盐商和粮商合作,张献忠保他们的家产、店铺不受流寇侵害,而他们向他暗地里输送盐、粮,甚至帮他们采办军械等物资。所谓重处银商,其实不光是从事票银兑换的商人,而是对除盐、粮商人外的其他所有商人进行盘剥,稍有不从就扣他一顶奸商的帽子,杀其全家,占其家产。如此,他们一方面保证了后勤,一方面又有了银源,自然可以立足山西了。”
“这罗汝才倒有几分本事。那陕西那块呢?”秦书淮又问。
“陕西那边,主要以高迎祥为首。高迎祥的实力比张献忠又高出一筹。他自称佣兵三十万,又有二十八路诸侯会盟,总兵力达到五十万。不过实际上,估计只有十万嫡系兵马,另有五万依附于他的盟友。高迎祥自称闯王,手下有不少大将,最有名的是一个自称闯将的李自成,另外还有刘哲、黄龙等,可以说,流寇当中他的实力是最强的。”
“他的财源是从哪来的?”
“原本也是靠打家劫舍。不过看到张献忠那边的法子好使后,他也这么干了。陕西遭灾没有陕西那么严重,所以他的钱粮相对比较充裕。高迎祥这个人,比张献忠要讲道理些,口碑也要好一些,没有张献忠那么嗜杀,所以在当地比较受尊崇,百姓说他有帝王之相。”
秦书淮微微一笑,道,“是不是有句话叫‘闯王来了不纳粮’?”
老道呵呵一笑,说道,“是有这么一句话。不过这是老百姓说的,那些富商可不这么想。他要是跟谁都不纳粮,那他的十几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
秦书淮顿了顿,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道,“不是说三边还有个叫‘王和尚’的人么?传说此人得了三宝密卷中的帝王卷,他现在混的如何了?”
老道不屑地一笑,“这个王自用最是好笑,半年前刚刚才有些名堂,就听了一个狗头军师的话,对外放消息说他得了帝王卷,言下之意就是他能成帝王,让各路流寇人马都来依附于他。可他也不想想怀璧其罪的道理。其他流寇一听他有什么帝王卷,马上调头去打他,抢夺这个帝王卷。结果去年底,他大败于李自成,自己都被俘了。之后,李自成跟他要帝王卷,他才说哪有什么帝王卷,都是他自己吹的。哈哈,你说这人是不是蠢?”
秦书淮眼皮子微微一抬,道,“他被李自成剿灭了?”
“是,怎么了?”
秦书淮心道,如果是李自成最后剿灭的王自用,那没准还真存在什么帝王卷。
因为李自成后来真的称皇帝了不是?
李自成可没王自用那么傻,他就是得到了帝王卷,也不会说出去的。
老道翻了几页纸,然后又说道,“对了,还有一条重要的情报,据说张献忠那边,想和其他三十四路流寇一起,拜高迎祥为盟主。到时这些兵马合称三十六营,高迎祥就是三十六营总盟主。这事儿现在正在商讨阶段,还没有落实,不过应该也快了。”
秦书淮心想,历史上高迎祥做三十六营总盟主时,是在崇祯四年。那时是因为洪承畴上任了三边总督,开始大力剿匪,各路流寇各自为战撑不下去了,所以才结盟的。
但现在杨鹤仍在总督任上,看上去各地起义军的日子相当好过,怎么一下子会有结盟的念头呢?
如果这个压力不是来自于明军的,那么肯定是在他们内部产生。
要是能搞清楚这里头的原因,没准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