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红烧肉(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默先是客气地打了招呼,然后说:“去年我与爸谈话时,曾经用宋朝的人收入与现在的人收入比较了一下,相差了好几倍。”
“宋朝人岂不是活下去?”六斤问,现在够穷的了,再穷上好几倍,六斤都不敢想象。
李默不由乐了:“六斤大哥,你想反掉了,不是宋朝人更穷,而是我们更穷,人家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的收入好几倍。”
几个人一起愣住,那可是万恶的封建古代,怎么可能更富呢?
李默也不多做解释,继续说道:“宋朝一个小炒能卖上十几文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分钱,但上市菜很贵,有人便用方法,让瓠子提前一个月上市,一根瓠子往往能卖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块钱。”
这个早瓠子真不算什么。
如果李默说北宋京城有一个酒楼叫樊楼,吃一顿饭需几百贯钱,折合起来,需现在的人民币好几千块钱,就是这样,到了晚上,五座飞楼坐不虚席,估计大家更不相信。
“这么贵,有人吃吗?”一起又震惊了。瓠子是农村常见的蔬菜,不值钱,一根不过两三分钱。
“我说过,人家比我们富,吃的就是上市那个味,真到了瓠子大规模成熟时,又不值钱。”
“怎么才能提前一个月呢?”李强好奇地问。
“这就是我要说的红绕肉,其实是一门技术,说不定能让大家几十年内年年受益的技术,它叫大棚蔬菜。”
李默看史书,只知道宋朝早熟瓠子一根卖过一贯多钱,至于怎么催熟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用这个事例来说服大家。
他又将与父亲的谈话说了一遍,又说道:“但有许多困难的地方。”
几年后推广大棚蔬菜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现在就想上大棚蔬菜,无疑会有不少困难。
首先是成本,现在农产品性价比高,可工业产品性价比极低。不是化肥,而是塑料薄膜,其次就是化肥。想要庄稼变成一枝花,必须肥料来当家。庄稼如此,大棚蔬菜想要长得好,所需的肥料更加惊人,这意味着成本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别看在座的几个人大多数比李家富,那都是固定资产,论现金还未必有李家多。
钱马上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
李默也有办法。
大伙按一个手印,上报大队,再由大队上报到公社,成立一个真正的互助组。
正好这时候政策明朗化,公社急需要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与好心无关。公社里也许有心地不错的干部,但就是有,数量也比大熊猫稀少,反正李默记不得了。
说坏心,也没有几个,这也是这时代大多数干部的写照。贪就不提了,有什么可贪的?只能看他们是否真正关注民生,或者将百姓当成了鱼肉,两个极端的人都很少。
可能捞了一些油水,但捞得不多,大多数忙着开会,做表面工作了。
他们也不想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现实例子,只好做表面工作,但有了大棚蔬菜,等于有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他们会不会重视?
并且与贩买贩卖有所不同,这比养猪还要妥当,是真正从泥巴里抠来的钱,至于贩子,现在大家观念里,他们多少有着一些投机性质。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呢?
若能转过这个弯,都不会发生一亩田产万斤粮的笑话。
而且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希望公社开一个证明,稍稍提供一些贷款,以及化肥上的便利,对于公社来说,是能办到的。
公社得知,必会一拍即合,马上同意。
有了贷款,再稍稍向亲戚们借一些钱,成本问题立即解决。
李广平听明白了,为什么需要互助组,仅凭借这一条,他自己就办不到,得要李强李实布出面。
岂止如此。
比如运输,连运输都是问题,这时候肯定没有个体户在开运货的汽车,如果没有公社,就是这一条也会让大家头痛了,不过有了公社出面,它连是一个问题都谈不上。
便利之处还有很多的呢,特别是在这个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之时。
接下来就是种子问题,蔬菜种子是有的,可暂时没有适宜大棚种植的蔬菜种子。
其实就是这个种子将李默困住了,否则种上几年杂交西瓜,他的稿费也差不多到手了,也不用麻烦的搞东搞西。但是杂交西瓜还有好几年才出来呢。本土西瓜产量不高、味道不甜,也不好卖,更卖不上价,不适宜大规模种植。
这一条李默没有说,省得打消大家的积极性。
虽没有适合的种子,可以到相关的种子公司,根据说明书上的种子特性,寻找接近适合的种子。
李默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跨省。
推出反季蔬菜原因,主要还是想卖高价。
想卖出高价,省城都不行,必须去更富裕的苏省,省会石头城,锡城,苏城这些富裕的大城市。
其中石头城离曹镇不远,一百公里,但只要跨省就会有许多麻烦。
也许一些倒爷开始大包小包地贩运衣服、电子产品,但他们现在暂时还是不合法的,至少没有明确政策鼓励他们这么做。
一个是包,一个是车,后者才会引人注目。
一群是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的倒爷,一群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如何好比较?
为了不出现问题,即便是蔬菜,需要那些手续,得要问清楚。当然,这是明年的,换成去年春天,想都不要想。
这可以谘询公社,真不行,去石头城问,反正要去石头城先行打探一下情况。
许多物资也需要在大城市里买回来,一些书籍,没有大棚种植的书籍,但会有各种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
如果是西瓜问题不大,李家种了十几年的西瓜,躺在陈医生家的病床上,李默想着如何让家中迅速摆脱贫困局面,第一想到的便是钓黑鱼与甲鱼,成本低,见效快。第二便是西瓜,但一个种子就将他难倒了,这才转到大棚蔬菜上。
前世李家没有种过大棚蔬菜,不过83年A县有人尝试着种大棚蔬菜,第一年失败了。次年才成功,规模也比较小,后来迅速推广,成了华东七大蔬菜基地之一。但那时候市场经济也全部放开,菜农直接到指定地点卖给菜贩子,再由菜贩子用汽车运回各大城市批发给各个小菜贩子,根本不像现在这般麻烦。
前世时李家曾经动心,李默看过相关的书,也仔细地参观过。只是后来李默进了城,离开李默,李广平什么也不要想了。做过一番研究,虽没有亲自种植,不算太陌生,不然他也不会产生这个想法。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没有半点实践知识就想上马,弄不好就是笑话。
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要补一补的,况且大多数理论知识他都忘记了。
然后是化肥,曹镇有化肥,氮肥与磷肥,李默不知道现在中国有没有尿素,但曹镇还要过上好几年才出现尿素,至于复合肥,那更晚了。
可缺少一样重要的肥料,钾肥!
前世还是李默的提醒,李家率先使用了钾肥,庄稼获得丰收后,第二年才有更多的百姓重视了钾肥,许多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更离不开钾肥。
那是好几年后了。
现在更困难,因为中国钾肥产量一直不高,特别是现在,可能全国一年总产量不过二十万吨,一个省分不到一万吨。
也就是苏省那么多农民,那么多蔬菜大队,能用的钾肥只不过十几万袋。
况且是跨省的。
想要从中抢出八九袋钾肥,是何等的困难。
还有更冷门的硼肥,油菜上也能用到它,大棚蔬菜更是离不开它,只好从石头城想办法。
以及一些罕见的农药与薄膜,别以为曹镇大,在曹镇连薄膜都买不到。
有专门的种子,只好根据产量、耐寒力等特征挑选将就了。
好了,困难又来了,不提跨省吧,虽到了大城市,物资齐全,关键现在买什么都要票,化肥有化肥票,农药有农药票,薄膜可能也有薄膜票,将公社的领导搬到苏省去,也弄不到苏省的票。
第一次去是考察,回来后各家得商议好,你家种一亩,我家种半亩,合计好总数量后,再计算所需的材料,然后再派人二次去省城,将各个材料买回来,省得浪费。但在第一次考察时,必须打听好,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只能到时候看了……
李默先是客气地打了招呼,然后说:“去年我与爸谈话时,曾经用宋朝的人收入与现在的人收入比较了一下,相差了好几倍。”
“宋朝人岂不是活下去?”六斤问,现在够穷的了,再穷上好几倍,六斤都不敢想象。
李默不由乐了:“六斤大哥,你想反掉了,不是宋朝人更穷,而是我们更穷,人家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的收入好几倍。”
几个人一起愣住,那可是万恶的封建古代,怎么可能更富呢?
李默也不多做解释,继续说道:“宋朝一个小炒能卖上十几文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分钱,但上市菜很贵,有人便用方法,让瓠子提前一个月上市,一根瓠子往往能卖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块钱。”
这个早瓠子真不算什么。
如果李默说北宋京城有一个酒楼叫樊楼,吃一顿饭需几百贯钱,折合起来,需现在的人民币好几千块钱,就是这样,到了晚上,五座飞楼坐不虚席,估计大家更不相信。
“这么贵,有人吃吗?”一起又震惊了。瓠子是农村常见的蔬菜,不值钱,一根不过两三分钱。
“我说过,人家比我们富,吃的就是上市那个味,真到了瓠子大规模成熟时,又不值钱。”
“怎么才能提前一个月呢?”李强好奇地问。
“这就是我要说的红绕肉,其实是一门技术,说不定能让大家几十年内年年受益的技术,它叫大棚蔬菜。”
李默看史书,只知道宋朝早熟瓠子一根卖过一贯多钱,至于怎么催熟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用这个事例来说服大家。
他又将与父亲的谈话说了一遍,又说道:“但有许多困难的地方。”
几年后推广大棚蔬菜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现在就想上大棚蔬菜,无疑会有不少困难。
首先是成本,现在农产品性价比高,可工业产品性价比极低。不是化肥,而是塑料薄膜,其次就是化肥。想要庄稼变成一枝花,必须肥料来当家。庄稼如此,大棚蔬菜想要长得好,所需的肥料更加惊人,这意味着成本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别看在座的几个人大多数比李家富,那都是固定资产,论现金还未必有李家多。
钱马上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
李默也有办法。
大伙按一个手印,上报大队,再由大队上报到公社,成立一个真正的互助组。
正好这时候政策明朗化,公社急需要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与好心无关。公社里也许有心地不错的干部,但就是有,数量也比大熊猫稀少,反正李默记不得了。
说坏心,也没有几个,这也是这时代大多数干部的写照。贪就不提了,有什么可贪的?只能看他们是否真正关注民生,或者将百姓当成了鱼肉,两个极端的人都很少。
可能捞了一些油水,但捞得不多,大多数忙着开会,做表面工作了。
他们也不想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现实例子,只好做表面工作,但有了大棚蔬菜,等于有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他们会不会重视?
并且与贩买贩卖有所不同,这比养猪还要妥当,是真正从泥巴里抠来的钱,至于贩子,现在大家观念里,他们多少有着一些投机性质。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呢?
若能转过这个弯,都不会发生一亩田产万斤粮的笑话。
而且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希望公社开一个证明,稍稍提供一些贷款,以及化肥上的便利,对于公社来说,是能办到的。
公社得知,必会一拍即合,马上同意。
有了贷款,再稍稍向亲戚们借一些钱,成本问题立即解决。
李广平听明白了,为什么需要互助组,仅凭借这一条,他自己就办不到,得要李强李实布出面。
岂止如此。
比如运输,连运输都是问题,这时候肯定没有个体户在开运货的汽车,如果没有公社,就是这一条也会让大家头痛了,不过有了公社出面,它连是一个问题都谈不上。
便利之处还有很多的呢,特别是在这个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之时。
接下来就是种子问题,蔬菜种子是有的,可暂时没有适宜大棚种植的蔬菜种子。
其实就是这个种子将李默困住了,否则种上几年杂交西瓜,他的稿费也差不多到手了,也不用麻烦的搞东搞西。但是杂交西瓜还有好几年才出来呢。本土西瓜产量不高、味道不甜,也不好卖,更卖不上价,不适宜大规模种植。
这一条李默没有说,省得打消大家的积极性。
虽没有适合的种子,可以到相关的种子公司,根据说明书上的种子特性,寻找接近适合的种子。
李默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跨省。
推出反季蔬菜原因,主要还是想卖高价。
想卖出高价,省城都不行,必须去更富裕的苏省,省会石头城,锡城,苏城这些富裕的大城市。
其中石头城离曹镇不远,一百公里,但只要跨省就会有许多麻烦。
也许一些倒爷开始大包小包地贩运衣服、电子产品,但他们现在暂时还是不合法的,至少没有明确政策鼓励他们这么做。
一个是包,一个是车,后者才会引人注目。
一群是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的倒爷,一群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如何好比较?
为了不出现问题,即便是蔬菜,需要那些手续,得要问清楚。当然,这是明年的,换成去年春天,想都不要想。
这可以谘询公社,真不行,去石头城问,反正要去石头城先行打探一下情况。
许多物资也需要在大城市里买回来,一些书籍,没有大棚种植的书籍,但会有各种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
如果是西瓜问题不大,李家种了十几年的西瓜,躺在陈医生家的病床上,李默想着如何让家中迅速摆脱贫困局面,第一想到的便是钓黑鱼与甲鱼,成本低,见效快。第二便是西瓜,但一个种子就将他难倒了,这才转到大棚蔬菜上。
前世李家没有种过大棚蔬菜,不过83年A县有人尝试着种大棚蔬菜,第一年失败了。次年才成功,规模也比较小,后来迅速推广,成了华东七大蔬菜基地之一。但那时候市场经济也全部放开,菜农直接到指定地点卖给菜贩子,再由菜贩子用汽车运回各大城市批发给各个小菜贩子,根本不像现在这般麻烦。
前世时李家曾经动心,李默看过相关的书,也仔细地参观过。只是后来李默进了城,离开李默,李广平什么也不要想了。做过一番研究,虽没有亲自种植,不算太陌生,不然他也不会产生这个想法。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没有半点实践知识就想上马,弄不好就是笑话。
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要补一补的,况且大多数理论知识他都忘记了。
然后是化肥,曹镇有化肥,氮肥与磷肥,李默不知道现在中国有没有尿素,但曹镇还要过上好几年才出现尿素,至于复合肥,那更晚了。
可缺少一样重要的肥料,钾肥!
前世还是李默的提醒,李家率先使用了钾肥,庄稼获得丰收后,第二年才有更多的百姓重视了钾肥,许多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更离不开钾肥。
那是好几年后了。
现在更困难,因为中国钾肥产量一直不高,特别是现在,可能全国一年总产量不过二十万吨,一个省分不到一万吨。
也就是苏省那么多农民,那么多蔬菜大队,能用的钾肥只不过十几万袋。
况且是跨省的。
想要从中抢出八九袋钾肥,是何等的困难。
还有更冷门的硼肥,油菜上也能用到它,大棚蔬菜更是离不开它,只好从石头城想办法。
以及一些罕见的农药与薄膜,别以为曹镇大,在曹镇连薄膜都买不到。
有专门的种子,只好根据产量、耐寒力等特征挑选将就了。
好了,困难又来了,不提跨省吧,虽到了大城市,物资齐全,关键现在买什么都要票,化肥有化肥票,农药有农药票,薄膜可能也有薄膜票,将公社的领导搬到苏省去,也弄不到苏省的票。
第一次去是考察,回来后各家得商议好,你家种一亩,我家种半亩,合计好总数量后,再计算所需的材料,然后再派人二次去省城,将各个材料买回来,省得浪费。但在第一次考察时,必须打听好,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只能到时候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