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理征衣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北的前方,当然是太史慈和于禁的部队。这点先按下不表。先回顾一下前面的总体过程。
总体上,孙策军队南门兵多,东、北门其次,西门兵少,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那一场火,起得真不是时候。孙策不仅把南门一千七百士兵调去救火了,而且其它三门也有抽调。因此,总体上说,孙策军队的溃败,就是因为那一场火。
那场火是吴郡派人放的吗?不是。吴郡为什么没有想到去放那么一场火呢?是因为吴郡的人都很笨吗?不是。这是因为,放那样一场火,根本就无法确定孙策会不会派兵去救。不能确定,那场火就没有了意义。
那么,那场火是偶尔产生的吗?也不是。偶尔地,的确会产生火灾。但一般的火灾不会有那么大。而那么大的一场火灾,时间上偏偏就在节骨眼上,哪有那么凑巧的事情!
这么说来,是太史慈或者于禁派人放的了?不像啊。如果说郭图过来了,还有得说。但郭图分明就没来,而太史慈、于禁玩这种阴谋诡计,就有所力有不逮了。
事情的真相是,那一火,是孙策放的。
……
如果没有那一场火,孙策的士兵就不能撤离城门,就更加不会溃败。孙策疯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当然不是。孙策当然没疯。早在几天前,孙策住在几个城门附近的士兵都已经不是士兵了。那些人,虽然穿的是士兵的衣服,但却是平民百姓。
孙策抓了百姓,换上士兵的衣服,冒充士兵。这些百姓当然是不会打仗的,一打仗就会露馅。但救火和逃跑不会。就这样,吴郡七千士兵,被孙策以那一场火为幌子,用两千多名百姓引到了城北。
那两千多百姓很有可能会被吴郡士兵杀死。这就不是孙策考虑的问题了。而且,那一场大火烧掉了近百间民房。火灾的善后,孙策也不予理会。孙策认为,这就是战争的代价。
当最后一名协同进攻的吴郡士兵冲进南门,跑到城中的时候,南门这边突然有了动作。真正的孙策士兵出现了。
……
出来的孙军有一千人。这一千人出来之后,就奔上了城墙。他们是要阻止吴郡缀后的那勇那一千人吗?有点那个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阻断前面七千人的归路。
这一千孙军士兵上了城墙之后,就将城墙上面存放的砖石瓦砾倒向了城门口。很快,就堆了一座小山出来。城门还是没有关,但城门洞却被堵住了。
这一阵动静不小。前面七千人的尾巴,也就是负责协同进攻的一部分吴郡士兵都听见了。但因为队伍在城中,被街道压窄了。一时半刻的,消息还传不到将领那儿去。因此,暂时没有什么动作。一直到出了北门之后,将领才收到消息。那名将领一想,追击两千多孙军残兵,最前面就有三千人,又有配合部队的两千人,绝对绰绰有余了。于是,就又命令士兵北门入,南门出,穿城而下。到了南门,城门洞被堵了,又只好掉过头去走东门。出了东门,再绕道枫桥城的南方,就已经看不见总指挥那勇的部队了。
……
那勇的部队本来就没有准备进入枫桥县,相当于平时所说的后军。总指挥嘛,总是要把自己放在最安全的地方的。前面主攻部队进入枫桥县,那勇得到了报告。因为阻隔,未能亲眼看见。随后,两只协同部队也压了上去,逐渐腾出了地方。那勇也将自己的一千人马往前移了移。最后,能够看见枫桥县南门了,就停下了。
孙策士兵在南门倾倒土石,一是声音大,二是灰尘大。很容易就被吴郡这边的士兵看见了。士兵报告了那勇。那勇到军前驻马观看。遥望城墙之上,孙军士兵所倾倒的土石都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城门洞。孙军士兵想要堵塞城门洞的用意,昭然若揭。
为什么孙军士兵想要堵塞城门洞呢?这个时候,那勇想到了“关门打狗”。那勇早就望见了枫桥城内冒出来的滚滚浓烟。那滚滚浓烟与堵塞城门洞两相印证,那勇心头大叫不好。孙策堵塞南门,顿时就变成了堵塞四门;那滚滚浓烟,就等于孙策在城内放火。孙策定是使下诡计,诱使吴郡士兵入城,然后堵塞四门:这是要将吴郡七千士兵活活烧死在城内啊。
好在自己这边还有一千人。那勇当即下令,全速前进,一定要把城门洞的那些堵塞之后移开。命令下了,队伍就动了。没走多远,忽听一声大喝:“孙策在此!”孙策、韩当、凌操、凌统带着两千士兵突然从暗处杀了出来。那勇这边猝不及防,被杀了个落花流水。
……
那勇择路而逃,却又哪里逃得了?孙策早就盯住了那勇。那勇刚刚拨转马头,孙策就到了。交手一招,便击飞了那能的兵刃。当然,这里大部分原因是那勇自己慌了,小部分原因才是孙策武艺高超。
孙策纵马冲过,那勇却趁机打马奔逃。没跑出几步,就被凌操迎面拦住去路。那勇略一迟疑,韩当自后面追上,一刀把那勇劈成了两半。
主将死了,那一千士兵就更没有救了。原本就是一场突袭,而且还是两千伏击一千,因此,很快就被杀得只剩下几十个人了。那几十个人掉头往吴郡奔跑,而孙策这边,所有的将领却都不追了。就只有几十个步兵追了出去。
……
这场伏击战虽然时间不长,却也不算短暂。也同样耽误了不少时候。过了这些时候,孙策在枫桥县城南面城墙上面的士兵,已经坠绳而下,赶了过来。孙策略微整编了一下队形,然后往南追出。
……
严伯虎在吴郡等待着胜利的消息。忽有逃兵入城,说那勇已亡,全军溃败。严伯虎当时就吓懵了。八千人出击,就逃回几十个人,那孙策……也太厉害了吧。本来,吴郡的城门在几十个逃兵入城之后关闭了。如果严伯虎能够保持静定的话,以留守的三千士兵及一员武将,是绝对守得住吴郡的。但可惜没有。严伯虎怕了,竟然弃城而走,往南门逃了出去。
孙策兵到吴郡北门。城墙上面已经没有了士兵。孙策叫了几声,有百姓过来打开了城门。孙策就轻松进了吴郡。
……
孙策虽然进了吴郡,但并不等于说孙策就占领了吴郡。对于孙策来说,吴郡的七千兵马可还在枫桥县北面的,随时都有可能杀回来。虽然说,孙策有守城之利。但孙策却不愿意把自己这仅有的三千人马就这么消耗掉。
因此,孙策在吴郡的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就是搜寻了一下粮仓府库。金银,严伯虎肯定带走了,倒是不需要花力气寻找的。
孙策补充了粮草之后,随即从南门追出。当然,孙策这时,因为士兵人少,就没有建立转门的辎重队。粮食都是让士兵随身携带的。战马本来就只有几匹。因而是有草吃草,没草吃食了。
……
出了吴郡南门之后,孙策三千人马又分为三路。由韩当率一千人赶赴西南的乌程,由凌操凌统父子率一千士兵奔袭正南面的嘉兴,孙策自己,则率剩下的一千人马往这两个方向中间的余杭追出。
这三个地方都是严伯虎有可能逃窜的地方。孙策这样的分兵,就变成了一千打三千。从数量上看,本来是不利的。但一追一逃,士气不同。因而一千也是可以敌三千的。
……
严伯虎逃跑的地方正是孙策所追方向的余杭。严伯虎毕竟是治理文官,文官嘛,都是有脑袋有思想的,常常是逃一步看两步。严伯虎料到孙策有可能追赶,而一旦追上自己,自己多半是打不过的。那么,一逃之后,就必然会有再逃。因此,严伯虎就选择了余杭。如果孙策追到余杭,那么严伯虎还可以通过富春,逃往会稽。
……
看看,这仗还没打呢,严伯虎就知道自己要败,并且还想好了退路。这样的高瞻远瞩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安排却不一定可以。
严伯虎到了余杭县城。一进县城,就命令几名士兵到城楼上去,注意观察孙策是不是追来了。如果孙策追来,立即关闭城门,并马上报告。然后严伯虎才去找当地的县令。
县令迎住了严伯虎,安排了饭食。饭后,正准备安排睡觉的地方呢,士兵来报,孙策追来了。
追来了?来了就打呗。可严伯虎却不是这样的决定。严伯虎问,城门关好没有。士兵回答关好了。严伯虎就去集合士兵,连夜逃走。吩咐县令,派巡城士兵及衙役抵挡孙策。
余杭县城这边,巡城士兵五百人,衙役一百人。共六百人。如果要抵挡孙策,那是一定能够挡住的。但余杭县县令却想,太守严伯虎带了三千士兵都抵挡不住,自己六百人肯定更加抵挡不住。于是,县令下令,打开城门,迎孙策进城。
……
会稽太守王朗,就隆重登场了。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城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历史上曾仕于曹魏,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华歆并称三公,追谥成侯。
在演义中,王朗原本是会稽郡太守。孙策与严白虎作战时,王朗想要帮助严白虎,结果被孙策打败,逃往海边。后来不知道是怎么搞的,王朗站到魏营里面去了。在曹**后,王朗和华歆一起,成为逼宫的大臣首领。诸葛亮一出祁山,年已七十六岁的王朗自告奋勇随同曹真出战,自称能够把诸葛亮劝降过来。两军对阵,王朗在阵前想要诱降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反唇相讥,王朗急火攻心,倒撞下马而死。
……
王朗是怎样一个人,相信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一个文官。有名气,有智力,但智力却不是很高。武艺方面就不用提了,肯定是不怎么样的了。根据上述的介绍,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的智力算一百,王朗的智力也就应该在八十左右。武力嘛,最多给他算五十。
但是,矛盾的地方出来了。请看这一段:“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说孙策愤怒了,准备跟王朗交手单挑,结果太史慈先冲了上去。太史慈的武艺在演义中跟孙策是不相上下的,武力游戏分值九十五。“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王朗拍马舞刀,跟太史慈战在一处,有几个回合。这时,王朗的部将周昕出阵,孙策这边黄盖接住周昕。“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走入城中”战阵之上,王朗对太史慈、周昕对黄盖,四人捉对厮杀,一时不分胜败,双方都擂鼓助威。忽然,有一彪军马从背后杀向王朗军后阵。王朗大惊。来者是谁呢?是周瑜和程普。因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最后退回城中。
注意到没有?就是王朗与太史慈单挑,先有几个回合,然后“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不知道又有多少回合。最后周瑜、程普来了,前后夹攻,王朗这才败了。
如此看来,那王朗的武艺,非同小可也!
……
还是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吧。在这里,虞翻没有劝王朗,更不可能说出“孙策用仁义之师,白虎乃暴虐之众,还宜擒白虎以献孙策”那番话。严伯虎本是吴郡太守,文官治理,地方父母。只能说他贪婪成性,却不能说他暴虐成狂。而孙策所谓仁义之师,更是缺乏佐证。在后世,有那么一支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才是真的。这时代,是不可能不拿的。表面功夫,谁都会做。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本性。枫桥一仗,孙策以两千多百姓性命加上近百间民房为代价,设下毒计,一路追击严伯虎,哪儿还有什么仁义可言?
正北的前方,当然是太史慈和于禁的部队。这点先按下不表。先回顾一下前面的总体过程。
总体上,孙策军队南门兵多,东、北门其次,西门兵少,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那一场火,起得真不是时候。孙策不仅把南门一千七百士兵调去救火了,而且其它三门也有抽调。因此,总体上说,孙策军队的溃败,就是因为那一场火。
那场火是吴郡派人放的吗?不是。吴郡为什么没有想到去放那么一场火呢?是因为吴郡的人都很笨吗?不是。这是因为,放那样一场火,根本就无法确定孙策会不会派兵去救。不能确定,那场火就没有了意义。
那么,那场火是偶尔产生的吗?也不是。偶尔地,的确会产生火灾。但一般的火灾不会有那么大。而那么大的一场火灾,时间上偏偏就在节骨眼上,哪有那么凑巧的事情!
这么说来,是太史慈或者于禁派人放的了?不像啊。如果说郭图过来了,还有得说。但郭图分明就没来,而太史慈、于禁玩这种阴谋诡计,就有所力有不逮了。
事情的真相是,那一火,是孙策放的。
……
如果没有那一场火,孙策的士兵就不能撤离城门,就更加不会溃败。孙策疯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当然不是。孙策当然没疯。早在几天前,孙策住在几个城门附近的士兵都已经不是士兵了。那些人,虽然穿的是士兵的衣服,但却是平民百姓。
孙策抓了百姓,换上士兵的衣服,冒充士兵。这些百姓当然是不会打仗的,一打仗就会露馅。但救火和逃跑不会。就这样,吴郡七千士兵,被孙策以那一场火为幌子,用两千多名百姓引到了城北。
那两千多百姓很有可能会被吴郡士兵杀死。这就不是孙策考虑的问题了。而且,那一场大火烧掉了近百间民房。火灾的善后,孙策也不予理会。孙策认为,这就是战争的代价。
当最后一名协同进攻的吴郡士兵冲进南门,跑到城中的时候,南门这边突然有了动作。真正的孙策士兵出现了。
……
出来的孙军有一千人。这一千人出来之后,就奔上了城墙。他们是要阻止吴郡缀后的那勇那一千人吗?有点那个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阻断前面七千人的归路。
这一千孙军士兵上了城墙之后,就将城墙上面存放的砖石瓦砾倒向了城门口。很快,就堆了一座小山出来。城门还是没有关,但城门洞却被堵住了。
这一阵动静不小。前面七千人的尾巴,也就是负责协同进攻的一部分吴郡士兵都听见了。但因为队伍在城中,被街道压窄了。一时半刻的,消息还传不到将领那儿去。因此,暂时没有什么动作。一直到出了北门之后,将领才收到消息。那名将领一想,追击两千多孙军残兵,最前面就有三千人,又有配合部队的两千人,绝对绰绰有余了。于是,就又命令士兵北门入,南门出,穿城而下。到了南门,城门洞被堵了,又只好掉过头去走东门。出了东门,再绕道枫桥城的南方,就已经看不见总指挥那勇的部队了。
……
那勇的部队本来就没有准备进入枫桥县,相当于平时所说的后军。总指挥嘛,总是要把自己放在最安全的地方的。前面主攻部队进入枫桥县,那勇得到了报告。因为阻隔,未能亲眼看见。随后,两只协同部队也压了上去,逐渐腾出了地方。那勇也将自己的一千人马往前移了移。最后,能够看见枫桥县南门了,就停下了。
孙策士兵在南门倾倒土石,一是声音大,二是灰尘大。很容易就被吴郡这边的士兵看见了。士兵报告了那勇。那勇到军前驻马观看。遥望城墙之上,孙军士兵所倾倒的土石都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城门洞。孙军士兵想要堵塞城门洞的用意,昭然若揭。
为什么孙军士兵想要堵塞城门洞呢?这个时候,那勇想到了“关门打狗”。那勇早就望见了枫桥城内冒出来的滚滚浓烟。那滚滚浓烟与堵塞城门洞两相印证,那勇心头大叫不好。孙策堵塞南门,顿时就变成了堵塞四门;那滚滚浓烟,就等于孙策在城内放火。孙策定是使下诡计,诱使吴郡士兵入城,然后堵塞四门:这是要将吴郡七千士兵活活烧死在城内啊。
好在自己这边还有一千人。那勇当即下令,全速前进,一定要把城门洞的那些堵塞之后移开。命令下了,队伍就动了。没走多远,忽听一声大喝:“孙策在此!”孙策、韩当、凌操、凌统带着两千士兵突然从暗处杀了出来。那勇这边猝不及防,被杀了个落花流水。
……
那勇择路而逃,却又哪里逃得了?孙策早就盯住了那勇。那勇刚刚拨转马头,孙策就到了。交手一招,便击飞了那能的兵刃。当然,这里大部分原因是那勇自己慌了,小部分原因才是孙策武艺高超。
孙策纵马冲过,那勇却趁机打马奔逃。没跑出几步,就被凌操迎面拦住去路。那勇略一迟疑,韩当自后面追上,一刀把那勇劈成了两半。
主将死了,那一千士兵就更没有救了。原本就是一场突袭,而且还是两千伏击一千,因此,很快就被杀得只剩下几十个人了。那几十个人掉头往吴郡奔跑,而孙策这边,所有的将领却都不追了。就只有几十个步兵追了出去。
……
这场伏击战虽然时间不长,却也不算短暂。也同样耽误了不少时候。过了这些时候,孙策在枫桥县城南面城墙上面的士兵,已经坠绳而下,赶了过来。孙策略微整编了一下队形,然后往南追出。
……
严伯虎在吴郡等待着胜利的消息。忽有逃兵入城,说那勇已亡,全军溃败。严伯虎当时就吓懵了。八千人出击,就逃回几十个人,那孙策……也太厉害了吧。本来,吴郡的城门在几十个逃兵入城之后关闭了。如果严伯虎能够保持静定的话,以留守的三千士兵及一员武将,是绝对守得住吴郡的。但可惜没有。严伯虎怕了,竟然弃城而走,往南门逃了出去。
孙策兵到吴郡北门。城墙上面已经没有了士兵。孙策叫了几声,有百姓过来打开了城门。孙策就轻松进了吴郡。
……
孙策虽然进了吴郡,但并不等于说孙策就占领了吴郡。对于孙策来说,吴郡的七千兵马可还在枫桥县北面的,随时都有可能杀回来。虽然说,孙策有守城之利。但孙策却不愿意把自己这仅有的三千人马就这么消耗掉。
因此,孙策在吴郡的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就是搜寻了一下粮仓府库。金银,严伯虎肯定带走了,倒是不需要花力气寻找的。
孙策补充了粮草之后,随即从南门追出。当然,孙策这时,因为士兵人少,就没有建立转门的辎重队。粮食都是让士兵随身携带的。战马本来就只有几匹。因而是有草吃草,没草吃食了。
……
出了吴郡南门之后,孙策三千人马又分为三路。由韩当率一千人赶赴西南的乌程,由凌操凌统父子率一千士兵奔袭正南面的嘉兴,孙策自己,则率剩下的一千人马往这两个方向中间的余杭追出。
这三个地方都是严伯虎有可能逃窜的地方。孙策这样的分兵,就变成了一千打三千。从数量上看,本来是不利的。但一追一逃,士气不同。因而一千也是可以敌三千的。
……
严伯虎逃跑的地方正是孙策所追方向的余杭。严伯虎毕竟是治理文官,文官嘛,都是有脑袋有思想的,常常是逃一步看两步。严伯虎料到孙策有可能追赶,而一旦追上自己,自己多半是打不过的。那么,一逃之后,就必然会有再逃。因此,严伯虎就选择了余杭。如果孙策追到余杭,那么严伯虎还可以通过富春,逃往会稽。
……
看看,这仗还没打呢,严伯虎就知道自己要败,并且还想好了退路。这样的高瞻远瞩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安排却不一定可以。
严伯虎到了余杭县城。一进县城,就命令几名士兵到城楼上去,注意观察孙策是不是追来了。如果孙策追来,立即关闭城门,并马上报告。然后严伯虎才去找当地的县令。
县令迎住了严伯虎,安排了饭食。饭后,正准备安排睡觉的地方呢,士兵来报,孙策追来了。
追来了?来了就打呗。可严伯虎却不是这样的决定。严伯虎问,城门关好没有。士兵回答关好了。严伯虎就去集合士兵,连夜逃走。吩咐县令,派巡城士兵及衙役抵挡孙策。
余杭县城这边,巡城士兵五百人,衙役一百人。共六百人。如果要抵挡孙策,那是一定能够挡住的。但余杭县县令却想,太守严伯虎带了三千士兵都抵挡不住,自己六百人肯定更加抵挡不住。于是,县令下令,打开城门,迎孙策进城。
……
会稽太守王朗,就隆重登场了。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城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历史上曾仕于曹魏,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华歆并称三公,追谥成侯。
在演义中,王朗原本是会稽郡太守。孙策与严白虎作战时,王朗想要帮助严白虎,结果被孙策打败,逃往海边。后来不知道是怎么搞的,王朗站到魏营里面去了。在曹**后,王朗和华歆一起,成为逼宫的大臣首领。诸葛亮一出祁山,年已七十六岁的王朗自告奋勇随同曹真出战,自称能够把诸葛亮劝降过来。两军对阵,王朗在阵前想要诱降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反唇相讥,王朗急火攻心,倒撞下马而死。
……
王朗是怎样一个人,相信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一个文官。有名气,有智力,但智力却不是很高。武艺方面就不用提了,肯定是不怎么样的了。根据上述的介绍,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的智力算一百,王朗的智力也就应该在八十左右。武力嘛,最多给他算五十。
但是,矛盾的地方出来了。请看这一段:“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说孙策愤怒了,准备跟王朗交手单挑,结果太史慈先冲了上去。太史慈的武艺在演义中跟孙策是不相上下的,武力游戏分值九十五。“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王朗拍马舞刀,跟太史慈战在一处,有几个回合。这时,王朗的部将周昕出阵,孙策这边黄盖接住周昕。“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走入城中”战阵之上,王朗对太史慈、周昕对黄盖,四人捉对厮杀,一时不分胜败,双方都擂鼓助威。忽然,有一彪军马从背后杀向王朗军后阵。王朗大惊。来者是谁呢?是周瑜和程普。因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最后退回城中。
注意到没有?就是王朗与太史慈单挑,先有几个回合,然后“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不知道又有多少回合。最后周瑜、程普来了,前后夹攻,王朗这才败了。
如此看来,那王朗的武艺,非同小可也!
……
还是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吧。在这里,虞翻没有劝王朗,更不可能说出“孙策用仁义之师,白虎乃暴虐之众,还宜擒白虎以献孙策”那番话。严伯虎本是吴郡太守,文官治理,地方父母。只能说他贪婪成性,却不能说他暴虐成狂。而孙策所谓仁义之师,更是缺乏佐证。在后世,有那么一支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才是真的。这时代,是不可能不拿的。表面功夫,谁都会做。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本性。枫桥一仗,孙策以两千多百姓性命加上近百间民房为代价,设下毒计,一路追击严伯虎,哪儿还有什么仁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