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准备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沈冲来日本,劳师动众,带了二十多个下属,其中有投资部门的,有电影部门的,有报社媒体的,有电视台的,而去新加坡,他只带了一个秘书,异常的低调。
穿越之后,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财富越来越多,沈冲虽然表面上一直很谦和自抑,其实内心已经极为傲气张狂,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之国,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但前段时间感情问题曝光之后的各种纠结,让他深切体会到自己还是个人,绝非无所不能的神仙,于是傲气消散,心态下沉,从而真正达到了圆融自然,沉稳有度的人生境界,以前的种种少年老成的表现,不过是依凭金手指支撑的伪装罢了。
自己再强,毕竟只是一个人,新加坡在小,毕竟是个国家,而且是个背后有靠山,身边有地利的发达国家。
因此在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邀请之后,沈冲嘴上说不在乎,心里却非常重视,特意吩咐谷丽薇去搜集资料,做准备工作,如果放在两个月前金像奖刚结束那会,别说准备工作了,他很有可能直接端着网络愤青的嘴脸,大放厥词,攻击李光耀种种歧视中文的**政策——反正封杀就封杀,一两百万人口的小国家,谁在乎那点市场?
但现在他心态变了,反过来一想,新加坡是两岸三地之外,唯一的一个华语文化基地,就好像美国拿台湾当不沉的航母一样,在文化意义上,新加坡也是沈冲的媒体帝国对东南亚扩张的桥头堡,如果单纯为了放嘴炮图爽快,从而得罪李光耀这个地头蛇,得不偿失。
嘴炮不能改变世界,李光耀用政策打压华人文化,我就去用金钱扶持华人文化,咱们用实际行动来扳扳手腕……
所以东京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沈冲一直在翻看谷丽薇特意传真到东京有关新加坡的资料。
资料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加坡正在填海兴建樟宜国际机场,这其中有一部分工程是金门建筑承建的,沈冲作为金门建筑的新主人,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
在19ru年,新加坡的主要机场是岑耶礼巴机场,建于1955年,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又处在市区,不方便扩建,所以在最东边的樟宜建新机场,总共动用了uu万立方米的泥土和40uu万立方米的砂石,第一阶段的建筑工程计划于明年,也就是198l年7月完成,包括第一搭客大厦、飞机跑道、45个飞机停泊处,以及所有相关的支援设施如飞机维修站、消防局、事务处、货运中心等等设施。
金门建筑负责一部分填海工程以及一个高约ru米的指挥控制台的建造,沈冲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太上心,一来这些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二来交接工作还没有正式完成,金门建筑名义上还是怡和洋行所属的公司
第二部分是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详情。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uu平方公里,原本是沼泽和丘陵组成的荒芜之地,19ul年新加坡政府在这里规划了64du公顷的土地发展工业园区,19u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u月成立裕廊镇管理局t,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并由经济发展局在全世界派遣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
裕廊工业园原本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国民的就业问题,到了1979年,工业园雇佣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率也从六十年代的10降低到,任务基本完成,所以从去年开始,工业园就开始转型,启动了19ru-1990十年总体规划,扶植高增长高附加值企业,并开始建设新加坡科技园,招揽科技开发型企业。
这就是沈冲的10亿美元大卫星在台湾曝光之后,新加坡马上示好的缘由,要知道新加坡虽然名列亚洲四小龙,却是最弱的一个,1979年,韩国的gdp高达uu0多亿美元,台湾有338亿美元,香港有5亿美元,而新加坡还不到93亿美元,只有泰国的三分之一……
不过看资料显示,裕廊工业园转型的主要方向是化工和机械制造,对电子科技并不重视,沈冲在记忆里搜了搜,除了一个做声卡和耳机的创新,就再也想不到新加坡还有什么知名的计算机或者it公司了。
创新倒是不错,声音数字化正好是沈冲最近要捣鼓的技术,不过根据谷丽薇查证,新加坡此时还没有名叫“创新科技”的企业,想必还没有成立,而没有成立的话,那就没机会在出现了,创新的王牌“声霸”系列声卡1989年才问世,沈冲可等不来那么久,以他疯狂烧钱研发的速度,最多三年,现在还是哑巴的p就会发出声音了。
新加坡只是沈冲用来刺激台湾当局的一个备胎,研究裕廊工业园的资料,也是做做表面文章,他真正关注的,是第三份资料。
这份是有关《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的资料,在沈冲前世,这两家报纸的名字,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过,但要是提另外一个报纸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是唯一一家可以在大陆城市销售的海外中文报纸,它的网站也是少数不需要翻墙就可以看的海外媒体,而《联合早报》只是这家报纸的简称,它的全称,叫做《南洋·星洲联合早报》,就是由《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而成的报纸。
《南洋商报》由著名华侨陈嘉庚于1923年9月u日在新加坡创办,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第一大报,鼎盛时期销量十多万份,1971年,李光耀指责该报立场亲共,报道中国新闻时报喜不报忧,美化**生活,损害新加坡利益,然后展开了所谓的“五月风暴”,逮捕了《南洋商报》总经理、总编辑等高层,然后更改法律,规定日报必须改组为公众有限公司,股东最高持股量不得超过30《南洋商报》所有权易手,由此衰落。
而《星洲日报》则是香港一代报业大亨胡文虎在19年创办的,本来同属香港三大报业集团之一的星岛报业,只不过胡文虎去世之前,立了遗嘱分家,《星洲日报》被他的养子胡蛟继承,这份报纸本来影响力一般,并不赚钱,但胡蛟运气好,招到了一个超级大牛人做了总编,这人名叫李可星,本是法新社的一名编辑,精通报社经营,文采斐然,社评写的极为出彩,辛辣犀利,立论不俗,脍炙人口,连世界著名的几大国际通讯社都拿他的社评作为样板,美国驻新加坡领事馆也经常拿他的社评当作政情汇报回国,推动《星洲日报》的销量节节攀升,在六十年代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华人报纸。
《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虽然竞争激烈,相互打嘴仗,但这两家报纸有一个立场完全一致,那就是极力提倡华语,维护华人教育,坚决反对二战之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强行推广的英语教育,像新加坡刚独立不久,曾有政府官员提出南洋大学偏重华文,不适宜于新加坡这样的多元种族社会,应该改华文教学力英文教学,李星可在《星洲日报》上一连发了两篇社论驳斥,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逼迫新加坡放弃了这项政策。
然而在1971年的“五月风暴”中,《星洲日报》同样被李光耀打压,老板胡蛟三天两头的被政治部请去喝茶,李光耀公开指责他接受**的资助,所以报纸总是攻击新加坡政府,胡蛟本来就是个二世祖,没什么本事,也没胆子,逆来顺受,既不否认,也不声辩,报社声誉大受影响,主笔李星可被迫流亡出国,几经周折之后,《星洲日报》的所有人成了新加坡本地的一家银行。
《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这两杆鼓吹华人教育的大旗被砍倒之后,新加坡的华人教育迅速崩盘,大量中文学校被改组为英文学校,从1976年开始,新加坡就开始鼓吹南洋大学改为英文教育,到了19ru年,南洋大学并入国立大学,已经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
李光耀合并南洋大学的理由是中文大学招不到生源,而根据公开调查的资料,新加坡十岁以上的国民,有万人只懂中文,有30多万人中英文都懂,有ru万人只懂英文,这么多懂中文的人,撑不起来一所大学,说出去谁信?
当然了,大学教育是新加坡自己的事情,沈冲又不是总统,轮不到他管这事,他是做媒体的,只想去搞一搞《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这两家报纸1983年才合并成《联合早报》,据说这两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报社合并时,曾有人感慨说,不如别叫“联合早报”了,叫“商星(伤心)早报”好了。
直到二十一世纪,新加坡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新闻自由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比中国内地还低,管制极其严格,如何去搞这两家报纸,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沈冲用手指在文件上的地图上划了划,撇了撇嘴,暗道:“马来西亚严控所有中文媒体,印尼禁止发行中文报纸和进口中文书籍,再加上个新加坡,全都是欠调教的玩意”
沈冲来日本,劳师动众,带了二十多个下属,其中有投资部门的,有电影部门的,有报社媒体的,有电视台的,而去新加坡,他只带了一个秘书,异常的低调。
穿越之后,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财富越来越多,沈冲虽然表面上一直很谦和自抑,其实内心已经极为傲气张狂,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之国,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但前段时间感情问题曝光之后的各种纠结,让他深切体会到自己还是个人,绝非无所不能的神仙,于是傲气消散,心态下沉,从而真正达到了圆融自然,沉稳有度的人生境界,以前的种种少年老成的表现,不过是依凭金手指支撑的伪装罢了。
自己再强,毕竟只是一个人,新加坡在小,毕竟是个国家,而且是个背后有靠山,身边有地利的发达国家。
因此在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邀请之后,沈冲嘴上说不在乎,心里却非常重视,特意吩咐谷丽薇去搜集资料,做准备工作,如果放在两个月前金像奖刚结束那会,别说准备工作了,他很有可能直接端着网络愤青的嘴脸,大放厥词,攻击李光耀种种歧视中文的**政策——反正封杀就封杀,一两百万人口的小国家,谁在乎那点市场?
但现在他心态变了,反过来一想,新加坡是两岸三地之外,唯一的一个华语文化基地,就好像美国拿台湾当不沉的航母一样,在文化意义上,新加坡也是沈冲的媒体帝国对东南亚扩张的桥头堡,如果单纯为了放嘴炮图爽快,从而得罪李光耀这个地头蛇,得不偿失。
嘴炮不能改变世界,李光耀用政策打压华人文化,我就去用金钱扶持华人文化,咱们用实际行动来扳扳手腕……
所以东京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沈冲一直在翻看谷丽薇特意传真到东京有关新加坡的资料。
资料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加坡正在填海兴建樟宜国际机场,这其中有一部分工程是金门建筑承建的,沈冲作为金门建筑的新主人,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
在19ru年,新加坡的主要机场是岑耶礼巴机场,建于1955年,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又处在市区,不方便扩建,所以在最东边的樟宜建新机场,总共动用了uu万立方米的泥土和40uu万立方米的砂石,第一阶段的建筑工程计划于明年,也就是198l年7月完成,包括第一搭客大厦、飞机跑道、45个飞机停泊处,以及所有相关的支援设施如飞机维修站、消防局、事务处、货运中心等等设施。
金门建筑负责一部分填海工程以及一个高约ru米的指挥控制台的建造,沈冲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太上心,一来这些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二来交接工作还没有正式完成,金门建筑名义上还是怡和洋行所属的公司
第二部分是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详情。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uu平方公里,原本是沼泽和丘陵组成的荒芜之地,19ul年新加坡政府在这里规划了64du公顷的土地发展工业园区,19u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u月成立裕廊镇管理局t,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并由经济发展局在全世界派遣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
裕廊工业园原本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国民的就业问题,到了1979年,工业园雇佣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率也从六十年代的10降低到,任务基本完成,所以从去年开始,工业园就开始转型,启动了19ru-1990十年总体规划,扶植高增长高附加值企业,并开始建设新加坡科技园,招揽科技开发型企业。
这就是沈冲的10亿美元大卫星在台湾曝光之后,新加坡马上示好的缘由,要知道新加坡虽然名列亚洲四小龙,却是最弱的一个,1979年,韩国的gdp高达uu0多亿美元,台湾有338亿美元,香港有5亿美元,而新加坡还不到93亿美元,只有泰国的三分之一……
不过看资料显示,裕廊工业园转型的主要方向是化工和机械制造,对电子科技并不重视,沈冲在记忆里搜了搜,除了一个做声卡和耳机的创新,就再也想不到新加坡还有什么知名的计算机或者it公司了。
创新倒是不错,声音数字化正好是沈冲最近要捣鼓的技术,不过根据谷丽薇查证,新加坡此时还没有名叫“创新科技”的企业,想必还没有成立,而没有成立的话,那就没机会在出现了,创新的王牌“声霸”系列声卡1989年才问世,沈冲可等不来那么久,以他疯狂烧钱研发的速度,最多三年,现在还是哑巴的p就会发出声音了。
新加坡只是沈冲用来刺激台湾当局的一个备胎,研究裕廊工业园的资料,也是做做表面文章,他真正关注的,是第三份资料。
这份是有关《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的资料,在沈冲前世,这两家报纸的名字,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过,但要是提另外一个报纸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是唯一一家可以在大陆城市销售的海外中文报纸,它的网站也是少数不需要翻墙就可以看的海外媒体,而《联合早报》只是这家报纸的简称,它的全称,叫做《南洋·星洲联合早报》,就是由《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而成的报纸。
《南洋商报》由著名华侨陈嘉庚于1923年9月u日在新加坡创办,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第一大报,鼎盛时期销量十多万份,1971年,李光耀指责该报立场亲共,报道中国新闻时报喜不报忧,美化**生活,损害新加坡利益,然后展开了所谓的“五月风暴”,逮捕了《南洋商报》总经理、总编辑等高层,然后更改法律,规定日报必须改组为公众有限公司,股东最高持股量不得超过30《南洋商报》所有权易手,由此衰落。
而《星洲日报》则是香港一代报业大亨胡文虎在19年创办的,本来同属香港三大报业集团之一的星岛报业,只不过胡文虎去世之前,立了遗嘱分家,《星洲日报》被他的养子胡蛟继承,这份报纸本来影响力一般,并不赚钱,但胡蛟运气好,招到了一个超级大牛人做了总编,这人名叫李可星,本是法新社的一名编辑,精通报社经营,文采斐然,社评写的极为出彩,辛辣犀利,立论不俗,脍炙人口,连世界著名的几大国际通讯社都拿他的社评作为样板,美国驻新加坡领事馆也经常拿他的社评当作政情汇报回国,推动《星洲日报》的销量节节攀升,在六十年代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华人报纸。
《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虽然竞争激烈,相互打嘴仗,但这两家报纸有一个立场完全一致,那就是极力提倡华语,维护华人教育,坚决反对二战之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强行推广的英语教育,像新加坡刚独立不久,曾有政府官员提出南洋大学偏重华文,不适宜于新加坡这样的多元种族社会,应该改华文教学力英文教学,李星可在《星洲日报》上一连发了两篇社论驳斥,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逼迫新加坡放弃了这项政策。
然而在1971年的“五月风暴”中,《星洲日报》同样被李光耀打压,老板胡蛟三天两头的被政治部请去喝茶,李光耀公开指责他接受**的资助,所以报纸总是攻击新加坡政府,胡蛟本来就是个二世祖,没什么本事,也没胆子,逆来顺受,既不否认,也不声辩,报社声誉大受影响,主笔李星可被迫流亡出国,几经周折之后,《星洲日报》的所有人成了新加坡本地的一家银行。
《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这两杆鼓吹华人教育的大旗被砍倒之后,新加坡的华人教育迅速崩盘,大量中文学校被改组为英文学校,从1976年开始,新加坡就开始鼓吹南洋大学改为英文教育,到了19ru年,南洋大学并入国立大学,已经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
李光耀合并南洋大学的理由是中文大学招不到生源,而根据公开调查的资料,新加坡十岁以上的国民,有万人只懂中文,有30多万人中英文都懂,有ru万人只懂英文,这么多懂中文的人,撑不起来一所大学,说出去谁信?
当然了,大学教育是新加坡自己的事情,沈冲又不是总统,轮不到他管这事,他是做媒体的,只想去搞一搞《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这两家报纸1983年才合并成《联合早报》,据说这两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报社合并时,曾有人感慨说,不如别叫“联合早报”了,叫“商星(伤心)早报”好了。
直到二十一世纪,新加坡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新闻自由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比中国内地还低,管制极其严格,如何去搞这两家报纸,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沈冲用手指在文件上的地图上划了划,撇了撇嘴,暗道:“马来西亚严控所有中文媒体,印尼禁止发行中文报纸和进口中文书籍,再加上个新加坡,全都是欠调教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