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艰难过渡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地球上,从来就找不到一的时光。菲律宾与古巴的枪声刚刚停歇,南非的战事又起。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与布尔人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也开始升级。无数的资源、新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被用来生产更为先进的武器与军备,而且生产规模甚至达到十九世纪末工业总产值4以上。斯曾这样说过:“二十五年来,整个欧洲以空前未有的规模进行武装。每一个大国都力求在军事威力和战争准备方面超过另一个大国,从而使对方屈服。”然而,趁着英国人身陷战争泥沼、欧洲强国疯狂扩军的空挡,新生的中华帝国完成了艰难的五年过渡期,并开始埋头发展,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过渡……
自1850年中国人口达4b的原因,中国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女婴存活率非常低,甚至还有大量杀(女)婴现象。这些因素使得中国人口男女、南北比例极度不协调,而且50年内人口减少近一亿。中华帝国成立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措施,甚至还专门颁布了女婴保护法。至1901年,中国的人口50来第一次止住了下降的趋势,开始缓慢增长:总人口数从1896年的3.414增长为3.4亿,而且女婴存活率创百年来的新高。另外,在强有力的移民政策鼓励下,整个中国的人口分布有了显著改善。1901年,南北人口比例从1894地7:3成6.23.8。东北三省人口从1896年的不足五百万增长三倍多。突破一千六百万大关,而且南百姓往东北、内蒙、新疆移民的数量还在逐年递增!(历史上,东三省人口在1897年达到700万。
在教育方面,中华帝国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兴建各地初、中级学堂。至1901年,大部分省、府、县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各级初等学堂也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虽然这批学生仅仅只有数万人,不过他们却成为了中国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中国走向现代教育的里程碑。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华帝国不仅每年都有针对性的向各国派遣大量“官派留学生”(毕业后强制性回国那种),并同步在国内建设各种研究所、实验室、专业和综合性大学。使得这些留学生可以安心回国任教或者任职。至1901年,中华帝国的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政治学院、外交学院、海事学院、国防大学等等专业高等学府相继建成,而最受欢迎的专业技工学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从这些学校毕业,进入政府部门、工厂、研究单位任职,成为社会精英。在所有地大学中,中华帝国大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大部分外派留学生都回到这里任教,而且在各种实验室、研究所、科研机构的介入下,帝国大学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教学质量和范围上,都已经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学府。甚至还吸引来了个别外国的留学生。1901年,中华帝国教育部颁布《中华帝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
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得中国国土上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成良田,农产品的产量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在水患和灾害方面,中国水利部、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地政策。特别针对黄河流域,水利部更是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到1901年,虽然黄河水患还没有彻底根除,不过整个黄河域的洪水发生频率与强度都有所减弱,沿岸地数十万亩洼地又一次长出作物,成为中华帝国的北方粮仓。此时加上朝鲜、印度支那、日本、菲律宾等殖民地的农业产量。在中国三亿多国民的饭桌上,白面、大米已经不再是奢侈品!
工业方面,在铁路、公路针对性建设和政府引导下,七大重工中心和沿海轻工业带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中国目前的工厂虽少。不过却都有两个潜力巨大的特点。其一是工业标准化生产,即每个中国工厂出产的产品都必须达到帝国科工部的标准,而且每个在中国建设的工厂都必须使用标准化地原料。例如中国生产和销售的钢铁。从成分含量、形状、延展性、用途等等方面强行规定数十
,而这些标准又是这些钢材下级使用企业的原料标准化生产有三个最直接的好处:其一是可以让下级使用企业不需要二次加工,大大缩短生产时间,使得全国工厂可以成为一个流水线构成地生产网络;其二是在中国市场设立标准化壁垒,使得中国产品在境内更加具有竞争力;其三是杜绝伪劣产品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第三点还是拿钢材来举例,标准化生产毕竟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科工部在这些标准之外,也允许各个钢铁厂生产标准外地钢材,统称“特种钢”。为了杜绝一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所有生产原料中有钢铁的企业或者建筑工程,都要在其注册时标明使用钢材的型号,并在科工部备案。另外,如果一个钢铁厂要生产特种钢,生产前必须向当地工业厅申请,并注明这些特种钢销售去向,这样就能堵住伪劣产品的产生!
—
在这种标准化生产的环境下,催生了中国工厂的第二个特点——技术含量高!与德国签订《中、德技术合作协定》后,虽然德国人在一些高端技术上有所保留,不过其基础工业技术,例如冶炼、锻造等等还是真正与中国实现共享。在德国人眼里,这些技术即便交给中国,中国人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更谈不上形成技术优势。然而,德国人却不知道,袁世凯在十几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体系,而且他自己脑子里无数的先进技术就是缺乏先进的基础工业做支撑。随着德式基础工业技术的涌入,顿时与“穿越”来的后世高端技术发生化学反应!从1896年至1901年,中华帝国科工部研究院申请了数百项专利,而且将这些专利全部免费用到中国民营资本新建的工厂中,不仅使得中国的工业发展体系化,更是技术高端化!
随着中国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两个最为显著的改变。其一是人口城市集中化引起的城市大发展。大量的农民被培训成工人,使得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住房、饮食、交通、服务业等等方面的需求扩大,从而再次刺激农村人口进城从事修建住房、道路的工作,或者从事服务业,从而形成更加庞大的进城潮。针对这种情况,帝国科工部出台政策:有意识的抑制机器在城市建设中的使用,同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这种政策无疑刺激了更多农业人口的往城市迁徙,形成城市人口良性循环,使得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而面对不断扩张的城市,袁世凯想起了后世的“拉链工程”,于是下达了一个专门的指令:重视城市规划!他要求所有的城市在扩建之前,必须将交通、水电供应等等各种公共设施按照满足五十年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对于南京、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这个年限更是提到了一百年!五年内,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成为中国外贸中心。而距离上海不远的帝都南京,不仅位于南方重工业带的龙头,而且位于轻工业带的中心,加上起步较早,大学林立,顿时有了中国政治、工业、经济、技术、文化中心的影子……
中国工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第二个改变是物流业的急剧发展。在中国,自古以来资源、人口、经济甚至是文化上就有着完全不均衡的分布。加上两江地区工业较早的起步,使得整个中国的出现南工业、北资源的分布,南方对北方资源的需求使得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而且人口的迁,也要求南北必须有便捷的交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铁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铁路相关的股票成为南京证交所的宠儿!另外,物产丰富的菲律宾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之后,对于航海的要求大大增加,这又刺激了造船、钢铁工业的发展……
至1901年,在政府资金、外来资本r满清贵族家产的支撑下,中国艰难的清理完满清留下的废墟,打下工业发展的第一道地基。然而,中国的崛起是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尽管英国人陷在布尔战争的泥潭中,他们依然出台了种种限制措施到中国投资的措施,而美国也因为中国的触须伸进东太平洋,而保持着必要的防范。两大强国的态度,成为阻碍中国得到资金和海外市场的最大障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地球上,从来就找不到一的时光。菲律宾与古巴的枪声刚刚停歇,南非的战事又起。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与布尔人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也开始升级。无数的资源、新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被用来生产更为先进的武器与军备,而且生产规模甚至达到十九世纪末工业总产值4以上。斯曾这样说过:“二十五年来,整个欧洲以空前未有的规模进行武装。每一个大国都力求在军事威力和战争准备方面超过另一个大国,从而使对方屈服。”然而,趁着英国人身陷战争泥沼、欧洲强国疯狂扩军的空挡,新生的中华帝国完成了艰难的五年过渡期,并开始埋头发展,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过渡……
自1850年中国人口达4b的原因,中国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女婴存活率非常低,甚至还有大量杀(女)婴现象。这些因素使得中国人口男女、南北比例极度不协调,而且50年内人口减少近一亿。中华帝国成立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措施,甚至还专门颁布了女婴保护法。至1901年,中国的人口50来第一次止住了下降的趋势,开始缓慢增长:总人口数从1896年的3.414增长为3.4亿,而且女婴存活率创百年来的新高。另外,在强有力的移民政策鼓励下,整个中国的人口分布有了显著改善。1901年,南北人口比例从1894地7:3成6.23.8。东北三省人口从1896年的不足五百万增长三倍多。突破一千六百万大关,而且南百姓往东北、内蒙、新疆移民的数量还在逐年递增!(历史上,东三省人口在1897年达到700万。
在教育方面,中华帝国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兴建各地初、中级学堂。至1901年,大部分省、府、县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各级初等学堂也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虽然这批学生仅仅只有数万人,不过他们却成为了中国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中国走向现代教育的里程碑。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华帝国不仅每年都有针对性的向各国派遣大量“官派留学生”(毕业后强制性回国那种),并同步在国内建设各种研究所、实验室、专业和综合性大学。使得这些留学生可以安心回国任教或者任职。至1901年,中华帝国的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政治学院、外交学院、海事学院、国防大学等等专业高等学府相继建成,而最受欢迎的专业技工学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从这些学校毕业,进入政府部门、工厂、研究单位任职,成为社会精英。在所有地大学中,中华帝国大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大部分外派留学生都回到这里任教,而且在各种实验室、研究所、科研机构的介入下,帝国大学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教学质量和范围上,都已经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学府。甚至还吸引来了个别外国的留学生。1901年,中华帝国教育部颁布《中华帝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
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得中国国土上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成良田,农产品的产量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在水患和灾害方面,中国水利部、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地政策。特别针对黄河流域,水利部更是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到1901年,虽然黄河水患还没有彻底根除,不过整个黄河域的洪水发生频率与强度都有所减弱,沿岸地数十万亩洼地又一次长出作物,成为中华帝国的北方粮仓。此时加上朝鲜、印度支那、日本、菲律宾等殖民地的农业产量。在中国三亿多国民的饭桌上,白面、大米已经不再是奢侈品!
工业方面,在铁路、公路针对性建设和政府引导下,七大重工中心和沿海轻工业带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中国目前的工厂虽少。不过却都有两个潜力巨大的特点。其一是工业标准化生产,即每个中国工厂出产的产品都必须达到帝国科工部的标准,而且每个在中国建设的工厂都必须使用标准化地原料。例如中国生产和销售的钢铁。从成分含量、形状、延展性、用途等等方面强行规定数十
,而这些标准又是这些钢材下级使用企业的原料标准化生产有三个最直接的好处:其一是可以让下级使用企业不需要二次加工,大大缩短生产时间,使得全国工厂可以成为一个流水线构成地生产网络;其二是在中国市场设立标准化壁垒,使得中国产品在境内更加具有竞争力;其三是杜绝伪劣产品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第三点还是拿钢材来举例,标准化生产毕竟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科工部在这些标准之外,也允许各个钢铁厂生产标准外地钢材,统称“特种钢”。为了杜绝一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所有生产原料中有钢铁的企业或者建筑工程,都要在其注册时标明使用钢材的型号,并在科工部备案。另外,如果一个钢铁厂要生产特种钢,生产前必须向当地工业厅申请,并注明这些特种钢销售去向,这样就能堵住伪劣产品的产生!
—
在这种标准化生产的环境下,催生了中国工厂的第二个特点——技术含量高!与德国签订《中、德技术合作协定》后,虽然德国人在一些高端技术上有所保留,不过其基础工业技术,例如冶炼、锻造等等还是真正与中国实现共享。在德国人眼里,这些技术即便交给中国,中国人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更谈不上形成技术优势。然而,德国人却不知道,袁世凯在十几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体系,而且他自己脑子里无数的先进技术就是缺乏先进的基础工业做支撑。随着德式基础工业技术的涌入,顿时与“穿越”来的后世高端技术发生化学反应!从1896年至1901年,中华帝国科工部研究院申请了数百项专利,而且将这些专利全部免费用到中国民营资本新建的工厂中,不仅使得中国的工业发展体系化,更是技术高端化!
随着中国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两个最为显著的改变。其一是人口城市集中化引起的城市大发展。大量的农民被培训成工人,使得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住房、饮食、交通、服务业等等方面的需求扩大,从而再次刺激农村人口进城从事修建住房、道路的工作,或者从事服务业,从而形成更加庞大的进城潮。针对这种情况,帝国科工部出台政策:有意识的抑制机器在城市建设中的使用,同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这种政策无疑刺激了更多农业人口的往城市迁徙,形成城市人口良性循环,使得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而面对不断扩张的城市,袁世凯想起了后世的“拉链工程”,于是下达了一个专门的指令:重视城市规划!他要求所有的城市在扩建之前,必须将交通、水电供应等等各种公共设施按照满足五十年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对于南京、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这个年限更是提到了一百年!五年内,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成为中国外贸中心。而距离上海不远的帝都南京,不仅位于南方重工业带的龙头,而且位于轻工业带的中心,加上起步较早,大学林立,顿时有了中国政治、工业、经济、技术、文化中心的影子……
中国工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第二个改变是物流业的急剧发展。在中国,自古以来资源、人口、经济甚至是文化上就有着完全不均衡的分布。加上两江地区工业较早的起步,使得整个中国的出现南工业、北资源的分布,南方对北方资源的需求使得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而且人口的迁,也要求南北必须有便捷的交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铁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铁路相关的股票成为南京证交所的宠儿!另外,物产丰富的菲律宾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之后,对于航海的要求大大增加,这又刺激了造船、钢铁工业的发展……
至1901年,在政府资金、外来资本r满清贵族家产的支撑下,中国艰难的清理完满清留下的废墟,打下工业发展的第一道地基。然而,中国的崛起是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尽管英国人陷在布尔战争的泥潭中,他们依然出台了种种限制措施到中国投资的措施,而美国也因为中国的触须伸进东太平洋,而保持着必要的防范。两大强国的态度,成为阻碍中国得到资金和海外市场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