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天子 第308 监军制度(下)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然,这里所谓三种监军模式,也是笼统、勉强划分的。其实,每个朝代的监军政策二绝不会纯粹是三种简单模式之一。
譬如汉世,汉世的监军系统亦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大军出行所需的粮草调给、军械箭矢弩弓,归维阳皇宫内的宦官负责,但是地方太守亦可私自自募一定数量的军粮、器械。即是说。汉帝国武将行军作战,若欲朝廷调运粮草,发配器械,必须经过张让、赵忠这般宦官的仔细审核,而后方能转运调配;若是武将作战无须朝廷调送粮草,当地郡县仓库就能满足大军军需供给,则只须由当地太守、州刺史审核,然后报备给朝廷三公府即可。
征伐西羌时,无论是段颊还是张温都免不了与宦官交接。便是因为汉世的这种宦官掌握粮草供给的制度。段颊是十年墓战。不得不仰仗朝廷供给;张温征伐西羌时,凉州糜烂,关中大灾,更是不能自给。
又比如,汉帝国地方郡县叛乱,亦多是由郡太守、州刺史合击。譬如长沙太守孙坚、武陵太守曹寅、荆州刺史王巅共破长沙诸郡贼寇。
这其中,太守、州刺史分别监督本州本郡兵卒军将,继而州刺史与太守又彼此互相监督,州刺史有权。郡太守官秩高,是以双方皆可上诉朝廷。
鉴于汉世尚未明确军政分离政策。一郡太守、一州刺史,皆可直接掌管当地郡县政事武事。这样的监军。又有点武官监军和文官监军合体之势。
刘呆征伐西羌,驻兵安定时。当地既有安定太守制约,又有长史赵歧监督。这便属于非正规定式的监军。
汉世的监军制度自然缺陷极大。可以说,之所以董卓才入维一年。关东便立刻形成各路军阀对持局面。便是因为这种糟糕的监军制度;可以令郡太守、州刺史轻易掌握大量军权民政,进而割裂一方。
当然,这亦是因为四百年大汉之前,中国尚是类如中世纪欧洲的天子之位虚高而无实权,诸侯各治一方的制度。汉世虽然舍弃天子封建诸侯制度,但是限制于历史眼界,他的改革之路并不能走的太远。正如后世限制于历史眼界,世界也是只能徘徊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并不能真正预测两千年后的人类社会。
正所谓: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皆是历史片断。
监军制度经过两千年发展后,其优势让人不能废弃,但是各种监军制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不能完全规避。
武官监军。这是一种朝廷特别时期,低成本制约率兵主将的手段。然而武官同出一系,一旦家人折服家人,或者两武官相互勾结,则两位武官统军,与一位武官统军无甚区别。所谓的制约、控制,更是一个笑话。
这类监军可谓效果最差。虽然历史各个朝代都有武将监军事例,但是这些武将监军举措多是便宜之计,而非长远之策。
文官监军。这是朝廷内部中的文武平衡、以及大臣与皇帝之间权力平衡手段之一。
这类监军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文官、武官因双方的战略目标不同导致引起内斗。武官手中有兵权,文官手中有上命、军需后备,由于归属两个系统,谁也不能强行屈服谁。这种内斗最终的结局是。因为文臣武将两人不和,互相扯对方后腿,争权夺利,甚至为证明对方战略错误,特意制造败仗。乱世之间,这种内斗,甚至还能演变成逾制诛杀的恶性事件,比如说后世争议纷纷的明末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之事等等。
二,文官重心在京都,身负朝政争斗使命,将军事行为视作朝廷内部政治争斗的一环。文官利用制度,执掌军伍兵权,但是其却又可凭借手中大军,反过来对抗政敌,甚至对抗皇帝。这种完全将军事政治化的行为,最终结局更是可想而知。此种事例,历朝皆有,两宋最多!
太监监军,或说宦官监军。这是皇帝本人与朝廷文官、武官的相互制衡手段。
究其原因,乃是所谓宦官监军。便是代表着皇帝越过文臣武将,亲自掌握军权。纵观历朝阉党手握兵权时。多数阉党军权其实属于皇帝私人。宦官监军,实质等同皇帝越过国家制度,任用私人监军。
皇权强盛时。宦官权力虽然水涨船高,但是却为皇帝本人压制。亦即是说,宦官性质不过是皇帝爪牙猎犬,一旦皇帝皇权强盛,总揽朝政,那么宦官就没有必要再握有大量兵权。每当宦官监军时,必定是皇权走向衰弱时,皇帝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启用自己身边亲信宦官。
宦官监军,可以说极其依赖皇权,随着皇权强弱波折,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皇权弱,文官强。武官弱,宦官一旦掌军,立时与文官引发权力矛盾。宦官背后有皇帝撑腰。文官背后有整个文官集团,双方围绕谁主导国家政治走向,展开激烈斗争。
江类内争幕象事件便是。女官斥责阉崇误国,宦官斥责 必口入言丹能。皇帝为从文官集团手里夺权,不得不全力任用身边亲信太监,于是便间接培养出权倾天下的宦官,历史赫赫有名的阉逆,无一不是如此出现。由于彼此矛盾不可调和,文官和宦官的争斗冲突,甚至往往间接引起大臣与皇帝对立,干扰国家军政、国政的正常运转。此种事例。历朝皆有,明末最多。
二,皇权弱,文官弱,武官强。宦官一旦掌军,立时与掌握兵权的武将引发矛盾。这等时间,皇权、文官、宦官连势一体,全力压制武将。但是不甘军权落空的武将往往会绝地反击,用铁拳击碎一切势力。这类监军,是历代最悲哀的监军。此种事例,多出末世,唐末最多!
历朝因为监军不当,引发出来悲剧。都夹杂着无数鲜血,轻至一军败亡,重至一国覆灭,不能不令人感是
监军可能引发悲剧,然而,若不监军,那么连引发悲剧的机会也没有。不是军队叛变,便是被人轻易剿灭。
为何要有监军?那便是自古既是良将又是国家忠臣的人数极少。不得已,遂起用有才能的大将!转而任用国家忠臣制约善战的大将,使得军队属于国家。这就是监军的最本质最基本的任务。
后世共和、和谐年间所谓党指挥枪,亦是这种思维!
随着历史长河向前流淌,无数精英达人不断探讨新型、完美的监军制度,但是他们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共和革命之后,太祖基于历史各种监军缺陷,结合苏联政治委员制度。改良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式监军制度 后世军伍施行的政委制度。
众所周知,太祖因为某种原因,通读历史时,最重视李自成传、朱温传等等。观乎大祖行事,再精研李自成、朱温经历,处处可见太祖对李自成、朱温成败的深度反思。
譬如井网山革命根据地。譬如开辟陕北大本营,与昔日李自成历次统率孤军,却屡屡大翻盘,破败明军。又是何其相似。譬如太祖一力倡导的长猛的上,与朱温故上司黄巢的万里长征南上,又是何其相似。越发了解朱温、李自成种种行为。越发了解太祖的战略布局;越发了解朱温、李自成的失败处,越发了解太祖对两人反思。
太祖入北京后,曾感慨道:不可学李自成。这并非一句玩笑话 而是太祖发自内心的感慨。正是太祖时时方刻以李自成为警戒,大胜蒋介石时,依然不忘背后虎视眈眈的苏联,这才没有似李自成那般,一番辛苦,却落得被别人摘桃子的下场。 正是后世太祖凭借卓越的战略目光,以及相对先进的政委制度,才能在中国衰世时一匡天下,三战定国。不曾令中国沦落成三哥那样的杯具。
后世由太祖开辟的政委制度,特色有三。
一,双首长制,而且其最最重要的核心便是:政委对军事行动拥有最后的决定权。一句话说,是政委掌握军队,而不是具体作战将领控制军队。
二,分军为二,合二为一。将全军分为政委和军事两部分,两者虽同属军伍,但是各自体系分明。官职晋升,亦绝不会混淆。然而全军作战时,双方却又是混为一体。职责上交互不离。一句说,政委和军事编制,似分似不分,其实已分。
三,支部建到连上。在蒋介石历次围剿中,太祖为保证军队战而不溃。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军队党员和非党员要改编为双方各为一半。即平均两人之中,必须有一个党员;二,设置军委、团委、营委、连支部四级,而且连有支部,班有组,从基层抓住士兵之心。
正是这样的政委制度,太祖才能够在艰难困境中支撑下来,更能在抗战以后,以泰山压顶之势。横扫大陆。
刘枭后世为军中政委,对于后世政委制度自是异常了解。类如以前初建的文工团等等,都是刘皋在为他如今复制政委制度铺路。羊竟刘皋地位与后世太祖面临的困境不同。作为一个以汉帝国宗室自居,又掌控并州八郡的刘皋,不必转战天下,亦不用担心大军时时有击溃的危险,所以这制度改革,刘呆也倾向于一点一滴的改革,不用太急。
而且,政委制度看似色彩鲜明。其实中心思想亦是融合中国古代监军制度。
譬如双首长制,汉世亦有一军双将,一将作战,一将负责大局调度。
譬如分军为二,宋世亦有过这种政策,单设一部门,专门服务于监军调度大军。
譬如支部建到连上,明世亦有过这种政策,卫兵治所分布天下。
当然,历史上那些原型,都比不过政委制度目的明确、责任分明。
更重要的是,刘最更是深知政委制度虽然优越,但其并不是灵丹妙药。可治天下一切病。
熟读历史典籍的刘呆,深深知道历朝初期监军制度,皆是相对完善。但是中后期却一无例外的溃从二初期的完美,并不能保证长久有 心
后世和谐年间,刘最晋职政委前后,亦了解到后世军中,有些许人。已经开始抨击政委制度,斥责政委制度的弊端。纵然这些抨击,属于极少数人的议论,而且他们的言论。也不怎么能服人,更不能影响国家军事制度大局,但是刘最却深知防微杜渐道理。
从此细微处来看。并暴亦不敢肯定,历经八十年考验的政委制度。能否经得起三百年乃至八百年、两千年的考验!
然而不论如何说,历朝监军制度隐患沥沥在目,而政委制度的隐患就刘皋穿越时的和谐年间来说,还在可接受范围。以刘呆的目光来看。政委制度还是远远优于其他各类监军制度拜
瘸子里挑将军,既然寻找不到完美的监军制度,刘呆还是愿意复制后世由太祖一力创建的政委制度。
护军将军,护军中尉,护军都尉。刘皋目前的监军制度改革,用后世政委制度比较的话,不过刚刚设置军委、师政委、团政委,远远没有达到后世“支部建到连上”的标准,亦不曾设置什么指导员、教导员。
不过团设监军,这水准已经达到,民国年间赫赫有名铁军叶挺将军建军标准。
而且,太祖提出的“支部建到连上”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路要一步步的走,这是刘皋的态度!
总的来说,刘呆便是利用汉世的这个护军系统,装入后世政委体系。后世政委核心是党,是忠诚于党。如今,刘呆营建护军系统,核心稍稍改变,改核心为刘最,使得军队忠于刘皋,忠于未来的大汉天子。忠于未来的汉帝国!
刘皋的预期目标。护军系统自此将成为一个不同于宦官团体的,却忠诚、直属于未来汉帝国天子的军队!
用后世某句话说,刘呆的目标便是达到天子指挥枪、护军指挥枪的
度!
简简单单护军改革制度,却包含刘皋无数苦心。从开始运营的政委雏形,至今日的护军系统雏形。都是刘皋在缓慢布局,并随着汉世风俗适时作出修改。
只是,刘呆绝对想不到,汉帝国百数年后的监军制度,因为他自后世引入的政委制度,竟然在汉帝国变异成什么样子!
闲话暂且不提。
却说,华歆粗粗阅读文书上的数百字的监军制度改革内容,正欲答话,却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华歆于是再读一遍数百字的护军编制、职责,拥有高超智慧和熟悉兵事的华歆,渐渐读出一点味来,发觉刘呆对护军制度的改革,并非如校尉、都尉、部尉那般仅仅确定编制名字那么简单。
华歆越是仔细品读护军制度,越是觉得刘呆在上面投入的心思良多。
一时不能把握到刘呆所有心思,华歆遂道:“一时了无头绪,还请伯兴允我携带文书归家,好生思考思考。”
刘最点点头,又从案犊上抽出一封文书。
刘最正欲说话,忽蔡外面有人高呼:“职方司飞鸽来信。”
刘最眉头轻皱,将本来准备与华歆讨论的文书,放回案犊,道:“进来!”
亲信跨入室内,递上刚刚翻泽出的职方司密信。
这是安插在赵国的职方司密谍,送来的最新军情政事。
密信一共报告两件事。一是。藏洪一如真实历史上那般。被袁绍举荐为青州刺史。二是,袁绍比真实历史上提前数月,举荐周喁为豫州刺史。周喁为豫州刺史后,立玄请求他二哥周昂率兵入颍川郡,为他安全接替孙坚为豫州刺史护驾。
却是因为刘最干扰历史进程。携兵合军孙坚,顺利击破董卓,甚至大军一度攻至关中东大门华阴。袁绍瞧见刘皋大胜,心中忧惧不安。唯恐刘呆破击关中,继承董卓势力。成为能一己之力,抗拒天下的大军阀。
于是,袁绍立刻发书袁术,言欲举辟周喁为豫州刺史。与袁绍一般。袁术此刻亦是担心孙。坚攻破关中后,将会立即脱离他的控制。
孙坚名义上归属袁术,但是由于孙坚兵将自成体系,孙坚一旦势大。立剪便能脱离袁术自立,甚至反客为主,对抗袁术。似袁术这般人。怎能容许孙坚脱离自己控制。
是以对于袁绍举荐周喁为豫州刺史的事,袁术沉默应对,丝毫不发表意见。因为身为孙坚名义上司的袁术没有反对,袁绍遂得以盟主名义。宣布举荐周喁代替孙坚为豫州刺史。
孙坚七八万大军,兵卒多是长沙、南阳等荆州人、以及颍川郡等豫州人。周喁代孙坚为豫州刺史。便是袁绍准备彻底夺走孙坚根基,或者以此逼迫孙坚投诚他袁绍。毕竟。虽有数万大军,却不曾有自己根据地的孙坚,好似无根之萍,一旦掐住他名门,这类武将还是容易折服的。
当然,这类武将纵然折服,也别指望他们的忠心!,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凶叭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当然,这里所谓三种监军模式,也是笼统、勉强划分的。其实,每个朝代的监军政策二绝不会纯粹是三种简单模式之一。
譬如汉世,汉世的监军系统亦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大军出行所需的粮草调给、军械箭矢弩弓,归维阳皇宫内的宦官负责,但是地方太守亦可私自自募一定数量的军粮、器械。即是说。汉帝国武将行军作战,若欲朝廷调运粮草,发配器械,必须经过张让、赵忠这般宦官的仔细审核,而后方能转运调配;若是武将作战无须朝廷调送粮草,当地郡县仓库就能满足大军军需供给,则只须由当地太守、州刺史审核,然后报备给朝廷三公府即可。
征伐西羌时,无论是段颊还是张温都免不了与宦官交接。便是因为汉世的这种宦官掌握粮草供给的制度。段颊是十年墓战。不得不仰仗朝廷供给;张温征伐西羌时,凉州糜烂,关中大灾,更是不能自给。
又比如,汉帝国地方郡县叛乱,亦多是由郡太守、州刺史合击。譬如长沙太守孙坚、武陵太守曹寅、荆州刺史王巅共破长沙诸郡贼寇。
这其中,太守、州刺史分别监督本州本郡兵卒军将,继而州刺史与太守又彼此互相监督,州刺史有权。郡太守官秩高,是以双方皆可上诉朝廷。
鉴于汉世尚未明确军政分离政策。一郡太守、一州刺史,皆可直接掌管当地郡县政事武事。这样的监军。又有点武官监军和文官监军合体之势。
刘呆征伐西羌,驻兵安定时。当地既有安定太守制约,又有长史赵歧监督。这便属于非正规定式的监军。
汉世的监军制度自然缺陷极大。可以说,之所以董卓才入维一年。关东便立刻形成各路军阀对持局面。便是因为这种糟糕的监军制度;可以令郡太守、州刺史轻易掌握大量军权民政,进而割裂一方。
当然,这亦是因为四百年大汉之前,中国尚是类如中世纪欧洲的天子之位虚高而无实权,诸侯各治一方的制度。汉世虽然舍弃天子封建诸侯制度,但是限制于历史眼界,他的改革之路并不能走的太远。正如后世限制于历史眼界,世界也是只能徘徊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并不能真正预测两千年后的人类社会。
正所谓: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皆是历史片断。
监军制度经过两千年发展后,其优势让人不能废弃,但是各种监军制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不能完全规避。
武官监军。这是一种朝廷特别时期,低成本制约率兵主将的手段。然而武官同出一系,一旦家人折服家人,或者两武官相互勾结,则两位武官统军,与一位武官统军无甚区别。所谓的制约、控制,更是一个笑话。
这类监军可谓效果最差。虽然历史各个朝代都有武将监军事例,但是这些武将监军举措多是便宜之计,而非长远之策。
文官监军。这是朝廷内部中的文武平衡、以及大臣与皇帝之间权力平衡手段之一。
这类监军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文官、武官因双方的战略目标不同导致引起内斗。武官手中有兵权,文官手中有上命、军需后备,由于归属两个系统,谁也不能强行屈服谁。这种内斗最终的结局是。因为文臣武将两人不和,互相扯对方后腿,争权夺利,甚至为证明对方战略错误,特意制造败仗。乱世之间,这种内斗,甚至还能演变成逾制诛杀的恶性事件,比如说后世争议纷纷的明末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之事等等。
二,文官重心在京都,身负朝政争斗使命,将军事行为视作朝廷内部政治争斗的一环。文官利用制度,执掌军伍兵权,但是其却又可凭借手中大军,反过来对抗政敌,甚至对抗皇帝。这种完全将军事政治化的行为,最终结局更是可想而知。此种事例,历朝皆有,两宋最多!
太监监军,或说宦官监军。这是皇帝本人与朝廷文官、武官的相互制衡手段。
究其原因,乃是所谓宦官监军。便是代表着皇帝越过文臣武将,亲自掌握军权。纵观历朝阉党手握兵权时。多数阉党军权其实属于皇帝私人。宦官监军,实质等同皇帝越过国家制度,任用私人监军。
皇权强盛时。宦官权力虽然水涨船高,但是却为皇帝本人压制。亦即是说,宦官性质不过是皇帝爪牙猎犬,一旦皇帝皇权强盛,总揽朝政,那么宦官就没有必要再握有大量兵权。每当宦官监军时,必定是皇权走向衰弱时,皇帝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启用自己身边亲信宦官。
宦官监军,可以说极其依赖皇权,随着皇权强弱波折,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皇权弱,文官强。武官弱,宦官一旦掌军,立时与文官引发权力矛盾。宦官背后有皇帝撑腰。文官背后有整个文官集团,双方围绕谁主导国家政治走向,展开激烈斗争。
江类内争幕象事件便是。女官斥责阉崇误国,宦官斥责 必口入言丹能。皇帝为从文官集团手里夺权,不得不全力任用身边亲信太监,于是便间接培养出权倾天下的宦官,历史赫赫有名的阉逆,无一不是如此出现。由于彼此矛盾不可调和,文官和宦官的争斗冲突,甚至往往间接引起大臣与皇帝对立,干扰国家军政、国政的正常运转。此种事例。历朝皆有,明末最多。
二,皇权弱,文官弱,武官强。宦官一旦掌军,立时与掌握兵权的武将引发矛盾。这等时间,皇权、文官、宦官连势一体,全力压制武将。但是不甘军权落空的武将往往会绝地反击,用铁拳击碎一切势力。这类监军,是历代最悲哀的监军。此种事例,多出末世,唐末最多!
历朝因为监军不当,引发出来悲剧。都夹杂着无数鲜血,轻至一军败亡,重至一国覆灭,不能不令人感是
监军可能引发悲剧,然而,若不监军,那么连引发悲剧的机会也没有。不是军队叛变,便是被人轻易剿灭。
为何要有监军?那便是自古既是良将又是国家忠臣的人数极少。不得已,遂起用有才能的大将!转而任用国家忠臣制约善战的大将,使得军队属于国家。这就是监军的最本质最基本的任务。
后世共和、和谐年间所谓党指挥枪,亦是这种思维!
随着历史长河向前流淌,无数精英达人不断探讨新型、完美的监军制度,但是他们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共和革命之后,太祖基于历史各种监军缺陷,结合苏联政治委员制度。改良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式监军制度 后世军伍施行的政委制度。
众所周知,太祖因为某种原因,通读历史时,最重视李自成传、朱温传等等。观乎大祖行事,再精研李自成、朱温经历,处处可见太祖对李自成、朱温成败的深度反思。
譬如井网山革命根据地。譬如开辟陕北大本营,与昔日李自成历次统率孤军,却屡屡大翻盘,破败明军。又是何其相似。譬如太祖一力倡导的长猛的上,与朱温故上司黄巢的万里长征南上,又是何其相似。越发了解朱温、李自成种种行为。越发了解太祖的战略布局;越发了解朱温、李自成的失败处,越发了解太祖对两人反思。
太祖入北京后,曾感慨道:不可学李自成。这并非一句玩笑话 而是太祖发自内心的感慨。正是太祖时时方刻以李自成为警戒,大胜蒋介石时,依然不忘背后虎视眈眈的苏联,这才没有似李自成那般,一番辛苦,却落得被别人摘桃子的下场。 正是后世太祖凭借卓越的战略目光,以及相对先进的政委制度,才能在中国衰世时一匡天下,三战定国。不曾令中国沦落成三哥那样的杯具。
后世由太祖开辟的政委制度,特色有三。
一,双首长制,而且其最最重要的核心便是:政委对军事行动拥有最后的决定权。一句话说,是政委掌握军队,而不是具体作战将领控制军队。
二,分军为二,合二为一。将全军分为政委和军事两部分,两者虽同属军伍,但是各自体系分明。官职晋升,亦绝不会混淆。然而全军作战时,双方却又是混为一体。职责上交互不离。一句说,政委和军事编制,似分似不分,其实已分。
三,支部建到连上。在蒋介石历次围剿中,太祖为保证军队战而不溃。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军队党员和非党员要改编为双方各为一半。即平均两人之中,必须有一个党员;二,设置军委、团委、营委、连支部四级,而且连有支部,班有组,从基层抓住士兵之心。
正是这样的政委制度,太祖才能够在艰难困境中支撑下来,更能在抗战以后,以泰山压顶之势。横扫大陆。
刘枭后世为军中政委,对于后世政委制度自是异常了解。类如以前初建的文工团等等,都是刘皋在为他如今复制政委制度铺路。羊竟刘皋地位与后世太祖面临的困境不同。作为一个以汉帝国宗室自居,又掌控并州八郡的刘皋,不必转战天下,亦不用担心大军时时有击溃的危险,所以这制度改革,刘呆也倾向于一点一滴的改革,不用太急。
而且,政委制度看似色彩鲜明。其实中心思想亦是融合中国古代监军制度。
譬如双首长制,汉世亦有一军双将,一将作战,一将负责大局调度。
譬如分军为二,宋世亦有过这种政策,单设一部门,专门服务于监军调度大军。
譬如支部建到连上,明世亦有过这种政策,卫兵治所分布天下。
当然,历史上那些原型,都比不过政委制度目的明确、责任分明。
更重要的是,刘最更是深知政委制度虽然优越,但其并不是灵丹妙药。可治天下一切病。
熟读历史典籍的刘呆,深深知道历朝初期监军制度,皆是相对完善。但是中后期却一无例外的溃从二初期的完美,并不能保证长久有 心
后世和谐年间,刘最晋职政委前后,亦了解到后世军中,有些许人。已经开始抨击政委制度,斥责政委制度的弊端。纵然这些抨击,属于极少数人的议论,而且他们的言论。也不怎么能服人,更不能影响国家军事制度大局,但是刘最却深知防微杜渐道理。
从此细微处来看。并暴亦不敢肯定,历经八十年考验的政委制度。能否经得起三百年乃至八百年、两千年的考验!
然而不论如何说,历朝监军制度隐患沥沥在目,而政委制度的隐患就刘皋穿越时的和谐年间来说,还在可接受范围。以刘呆的目光来看。政委制度还是远远优于其他各类监军制度拜
瘸子里挑将军,既然寻找不到完美的监军制度,刘呆还是愿意复制后世由太祖一力创建的政委制度。
护军将军,护军中尉,护军都尉。刘皋目前的监军制度改革,用后世政委制度比较的话,不过刚刚设置军委、师政委、团政委,远远没有达到后世“支部建到连上”的标准,亦不曾设置什么指导员、教导员。
不过团设监军,这水准已经达到,民国年间赫赫有名铁军叶挺将军建军标准。
而且,太祖提出的“支部建到连上”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路要一步步的走,这是刘皋的态度!
总的来说,刘呆便是利用汉世的这个护军系统,装入后世政委体系。后世政委核心是党,是忠诚于党。如今,刘呆营建护军系统,核心稍稍改变,改核心为刘最,使得军队忠于刘皋,忠于未来的大汉天子。忠于未来的汉帝国!
刘皋的预期目标。护军系统自此将成为一个不同于宦官团体的,却忠诚、直属于未来汉帝国天子的军队!
用后世某句话说,刘呆的目标便是达到天子指挥枪、护军指挥枪的
度!
简简单单护军改革制度,却包含刘皋无数苦心。从开始运营的政委雏形,至今日的护军系统雏形。都是刘皋在缓慢布局,并随着汉世风俗适时作出修改。
只是,刘呆绝对想不到,汉帝国百数年后的监军制度,因为他自后世引入的政委制度,竟然在汉帝国变异成什么样子!
闲话暂且不提。
却说,华歆粗粗阅读文书上的数百字的监军制度改革内容,正欲答话,却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华歆于是再读一遍数百字的护军编制、职责,拥有高超智慧和熟悉兵事的华歆,渐渐读出一点味来,发觉刘呆对护军制度的改革,并非如校尉、都尉、部尉那般仅仅确定编制名字那么简单。
华歆越是仔细品读护军制度,越是觉得刘呆在上面投入的心思良多。
一时不能把握到刘呆所有心思,华歆遂道:“一时了无头绪,还请伯兴允我携带文书归家,好生思考思考。”
刘最点点头,又从案犊上抽出一封文书。
刘最正欲说话,忽蔡外面有人高呼:“职方司飞鸽来信。”
刘最眉头轻皱,将本来准备与华歆讨论的文书,放回案犊,道:“进来!”
亲信跨入室内,递上刚刚翻泽出的职方司密信。
这是安插在赵国的职方司密谍,送来的最新军情政事。
密信一共报告两件事。一是。藏洪一如真实历史上那般。被袁绍举荐为青州刺史。二是,袁绍比真实历史上提前数月,举荐周喁为豫州刺史。周喁为豫州刺史后,立玄请求他二哥周昂率兵入颍川郡,为他安全接替孙坚为豫州刺史护驾。
却是因为刘最干扰历史进程。携兵合军孙坚,顺利击破董卓,甚至大军一度攻至关中东大门华阴。袁绍瞧见刘皋大胜,心中忧惧不安。唯恐刘呆破击关中,继承董卓势力。成为能一己之力,抗拒天下的大军阀。
于是,袁绍立刻发书袁术,言欲举辟周喁为豫州刺史。与袁绍一般。袁术此刻亦是担心孙。坚攻破关中后,将会立即脱离他的控制。
孙坚名义上归属袁术,但是由于孙坚兵将自成体系,孙坚一旦势大。立剪便能脱离袁术自立,甚至反客为主,对抗袁术。似袁术这般人。怎能容许孙坚脱离自己控制。
是以对于袁绍举荐周喁为豫州刺史的事,袁术沉默应对,丝毫不发表意见。因为身为孙坚名义上司的袁术没有反对,袁绍遂得以盟主名义。宣布举荐周喁代替孙坚为豫州刺史。
孙坚七八万大军,兵卒多是长沙、南阳等荆州人、以及颍川郡等豫州人。周喁代孙坚为豫州刺史。便是袁绍准备彻底夺走孙坚根基,或者以此逼迫孙坚投诚他袁绍。毕竟。虽有数万大军,却不曾有自己根据地的孙坚,好似无根之萍,一旦掐住他名门,这类武将还是容易折服的。
当然,这类武将纵然折服,也别指望他们的忠心!,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凶叭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