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山寺里有老僧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山曰西山,位于城西三十里,山顶有寺曰西山寺。
虽名为寺,供奉着佛祖与罗汉,可西山寺并不接四方供奉。
因为整个西山土地,都是城中大户王家所有。
西山寺是王家先人所设,只受王氏子孙供奉。
传闻,王家先祖曾是元末少林寺武僧,后太祖反元,王家先祖还俗追随太祖皇帝,曾为太祖皇帝宿卫亲军。
没等开国,王家先祖便因伤病离了军中,而后携妻带子,回乡安居。
等到太祖皇帝开国,论功行赏,王家先祖虽不在爵位列表上,可太祖皇帝并没有忘了这个昔日器重的亲军侍卫,赐金百两,诰封正五品武德将军。
王家这时,已经趁着战乱初定,买下良田百顷,成为长寿县的财主富户之一。
赶巧的是,洪武三年,安陆府附郭长寿县,使得长寿成为府衙治地,第一任安陆知府是昔日军中文书,恰好是王家先祖旧识。
在其照拂提挈下,王家子孙从农转士,耕读传家,王家始大。
没几年,安陆府改安陆州,长寿县废县改州,繁华依旧。
王家那位先祖,却是在子孙出仕,家族渐兴之时,在自己买下的西山山顶,建了一座小寺。
等到孙媳进门,他就上山再次落发,在寺里做了和尚。
一百五十余年下来,王家成为安陆州士绅之首,盘踞在安陆州内外。
西山寺,依在耸立在西山山顶,只是许多王家子孙已经忘了自家还有这处祖地。
“呼”,即便是隔日例行之事,可是看着水缸盛满的小和尚,依旧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此处是西山寺西跨院。
因西山寺建在山顶,地方有限,因此布局小巧,不过小小三进院。
山门进去,第一进正殿就是天王殿,偏殿是经室与客堂;第二进是大雄宝殿,偏殿是地藏殿与罗汉堂,第三进正房是禅室与方丈室,左右都是斋房。后一进院子,左右各有一个跨院,一处是厨房之地,另一处则是杂役居所。
水缸虽不大,可是真要盛满,却要往返山涧八次。
从太阳未升起开始,小和尚只担水这一项,就要用两个时辰才能完工。
水缸旁边,是个尺高的大瓷盆,里面盛的是水缸里早晨淘出的陈水,水上飘着个葫芦瓢。
经过两个时辰日晒,里面的水已经去了凉意,变得温温的。
小和尚拿着葫芦瓢,盛了温水,从头到脚,冲了两遍,而后才放下葫芦瓢,转身进了后院。
等从东厢斋房出来,他已经换了干净衣服出来,依旧是一身半旧不新灰色僧衣。
这时,便听到禅房里传出声音道:“痴儿,还不进来……”
小和尚叹了一口气,心里晓得,今日的第二份功课要开始。
进了禅房,便见一个古貌苍然的老和尚坐在蒲团上,笑眯眯地看着他。
老和尚对面,是台矮几,矮几旁有个旧蒲团,就是小和尚的位置。
小和尚做了个“合十礼”,道:“大师父。”
虽说小和尚由老和尚带大,两人之间有师徒之实,却没有师徒之名。
小和尚口中这“大师父”,是外人对老和尚的称呼。
小和尚早先也常疑惑,老和尚行事随性,为何却避讳“师徒之名”,这两年见的多了、听的多了,多少也猜测中其中缘故。
这寺是王家供奉的寺庙,百五十年来,这寺里侍奉佛祖的和尚,也多是跳出红尘外的王家子孙。
老和尚也不外如是。
虽说一年到头,上山入寺的王家人有数,可瞧着说话做派,上山请安的人身份绝对不低。
若是没有意外,自己身体这个本主,当也是王家子孙。
老和尚虽披着和尚皮,可为人行事更像是偏重儒家礼法。
不与小和尚定下师徒名分,多半是两人是血脉亲人,且差了不止一个辈分。
这也不稀奇,老和尚看着不过古稀之年,可实际上已年近九旬,耄耋高寿。
按照老和尚的说法,西山寺第一代方丈出身少林,是少林“觉”字辈,到老和尚这一代,就是“普”字辈,老和尚法号“普慧”。
到了小和尚这里,老和尚则给他起的法号是“道痴”。
道痴尽管上辈子活了三十年,可对于少林寺也只是晓得当时的方丈叫释永信,范的是“永”字辈而已,至于“普”与“道”中间是相差几代,他还真的不知道。
“背!”待道痴行了礼,在蒲团上坐了,老和尚半句废话都没有,直接吩咐道。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道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不过是一百四十八字,对于背了六年书的道痴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须臾功夫,背诵完毕。
老和尚点点头,道:“可达意了?”
道痴想了想,道:“外表君子但内心小人之人,是真正之小人;外表小人内里君子,是真正之君子。品德高尚之人不自夸;义气深重之人轻视祸端。人之羡慕君子,行事却趋于小人,是因君子难当;人之怨恨小人,实际行事也难坦荡,是因小人行事无需拘束。君子难当得到的却少,小人行事自在获得却很丰厚,因故,世人行事都趋向小人……”
道痴话音未落,外头就传来脚步声。
老和尚听了,不由皱眉。
道痴止了话。
西山寺虽无门禁,可能出入寺院的人也都有数。
除了王家宗房来请安的老太爷,剩下的就是山下王家窑村长一家。
毕竟山上老的老,小的小,里里外外各种杂务。
老和尚又是爱清净的,拒绝了王家宗房那边派来的仆从。
村长就打发子侄隔日上山一次,做些扫洒之事。
至于老小二人所需的米面菜蔬,则是由王家宗房那边每旬送上山一次。
“大师父,小人来了。”门外传来男人的哽咽声。
老和尚的眉头展开,脸上露出几分怔忪。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道:“进来吧。”
外面的声音,道痴并不陌生,正是王家窑村的村长王福平。
看到王福平披麻戴孝地进来,素来淡定的老和尚,也终是变了脸色。
这会儿功夫,王福平已经跪倒在地,哭禀道:“大师父,小人老爹昨晚去了……”
老和尚半晌没吭声,禅房里尽是王福平的抽噎声。
道痴早已起身,站在一旁,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握紧了拳头,心里直揪得慌。
老和尚对他有教养之义,那王老爹对他则是抚养之恩。
他在这世上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王老爹。
王老爹不是旁人,正是杂役院的旧主,西山寺的第三人。
前年冬天,王老爹摔了一跤,行动就有些不便利,被村长接下山养老。
道痴有数的几次下山,也多是去王家窑探望王老爹。
虽说王老爹年过古稀,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高寿,可听到这个消息,还是让人心痛。
好一会儿,老和尚方幽幽道:“他走的可安生……”
王福平哽咽道:“走的安生。昨晚还好好的,就着两个肉粽子,吃了两角老酒……今早到了饭时,还不见他老出来,小人过去请,才发现他老人家已经去了……”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老和尚长吁了口气,道:“起来,你是丧主,多少事要料理,莫要在老和尚这里耽搁,下山去吧。”
王福平起身,却没有立时就走,而是从背后解下一个小包裹,打了开来。
里面是只梨花木盒子。
老和尚见状,神色有些恍然。
王福平将木盒双手送到老和尚身前,道:“小人老爹早有吩咐,说这个留在小人家也糟蹋,当留给小师父……”
老和尚点点头,转头对道痴道:“既是留与你,就收下吧,莫辜负他一片心意,也算全了你二人数年缘法。”
虽不晓得这木盒里装的是什么,可想起王老爹数年慈爱,道痴不禁红了眼圈,郑重地接过木盒。
王福平像是了了一件心事,胡乱在脸上抹了两把,擦了眼泪鼻涕,道:“大师父,小人先下山治丧……小人老爹高寿,说来也是喜丧,您老人家心里莫要难过。小人老爹最是敬重大师父,要是晓得大师父难受,怕是在地下心里也不安生……”
老和尚微微颔首,道:“带了道痴去……代老和尚在老王跟前颂百遍《地藏经》……”
后一句,却是吩咐道痴。
道痴低头应了,对王福平道:“还请村长在山门等我一等,我取了法器就来……”
王福平忙道:“那就有劳小师父了……”
再次同老和尚告退后,王福平退了下去。
道痴没有立时跟上,而是回了所居东厢斋房,放下了木盒。
他没有打开木盒,而是放在书桌上,而后在颈上挂了檀木佛珠,又捧了自己素日所用的木鱼,才出了斋房,前往山门。
*
安陆城外的官道上,烟尘渐起。
马背上,一个少年往远处的城门,满脸雀跃,忍不住转头对身边随从道:“海叔,到安陆城了……”
被称为海叔的,四十来岁,做管家打扮。
见少年晃动缰绳要催马疾行,他忙道:“三少爷不可,仔细太太教训……”
山曰西山,位于城西三十里,山顶有寺曰西山寺。
虽名为寺,供奉着佛祖与罗汉,可西山寺并不接四方供奉。
因为整个西山土地,都是城中大户王家所有。
西山寺是王家先人所设,只受王氏子孙供奉。
传闻,王家先祖曾是元末少林寺武僧,后太祖反元,王家先祖还俗追随太祖皇帝,曾为太祖皇帝宿卫亲军。
没等开国,王家先祖便因伤病离了军中,而后携妻带子,回乡安居。
等到太祖皇帝开国,论功行赏,王家先祖虽不在爵位列表上,可太祖皇帝并没有忘了这个昔日器重的亲军侍卫,赐金百两,诰封正五品武德将军。
王家这时,已经趁着战乱初定,买下良田百顷,成为长寿县的财主富户之一。
赶巧的是,洪武三年,安陆府附郭长寿县,使得长寿成为府衙治地,第一任安陆知府是昔日军中文书,恰好是王家先祖旧识。
在其照拂提挈下,王家子孙从农转士,耕读传家,王家始大。
没几年,安陆府改安陆州,长寿县废县改州,繁华依旧。
王家那位先祖,却是在子孙出仕,家族渐兴之时,在自己买下的西山山顶,建了一座小寺。
等到孙媳进门,他就上山再次落发,在寺里做了和尚。
一百五十余年下来,王家成为安陆州士绅之首,盘踞在安陆州内外。
西山寺,依在耸立在西山山顶,只是许多王家子孙已经忘了自家还有这处祖地。
“呼”,即便是隔日例行之事,可是看着水缸盛满的小和尚,依旧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此处是西山寺西跨院。
因西山寺建在山顶,地方有限,因此布局小巧,不过小小三进院。
山门进去,第一进正殿就是天王殿,偏殿是经室与客堂;第二进是大雄宝殿,偏殿是地藏殿与罗汉堂,第三进正房是禅室与方丈室,左右都是斋房。后一进院子,左右各有一个跨院,一处是厨房之地,另一处则是杂役居所。
水缸虽不大,可是真要盛满,却要往返山涧八次。
从太阳未升起开始,小和尚只担水这一项,就要用两个时辰才能完工。
水缸旁边,是个尺高的大瓷盆,里面盛的是水缸里早晨淘出的陈水,水上飘着个葫芦瓢。
经过两个时辰日晒,里面的水已经去了凉意,变得温温的。
小和尚拿着葫芦瓢,盛了温水,从头到脚,冲了两遍,而后才放下葫芦瓢,转身进了后院。
等从东厢斋房出来,他已经换了干净衣服出来,依旧是一身半旧不新灰色僧衣。
这时,便听到禅房里传出声音道:“痴儿,还不进来……”
小和尚叹了一口气,心里晓得,今日的第二份功课要开始。
进了禅房,便见一个古貌苍然的老和尚坐在蒲团上,笑眯眯地看着他。
老和尚对面,是台矮几,矮几旁有个旧蒲团,就是小和尚的位置。
小和尚做了个“合十礼”,道:“大师父。”
虽说小和尚由老和尚带大,两人之间有师徒之实,却没有师徒之名。
小和尚口中这“大师父”,是外人对老和尚的称呼。
小和尚早先也常疑惑,老和尚行事随性,为何却避讳“师徒之名”,这两年见的多了、听的多了,多少也猜测中其中缘故。
这寺是王家供奉的寺庙,百五十年来,这寺里侍奉佛祖的和尚,也多是跳出红尘外的王家子孙。
老和尚也不外如是。
虽说一年到头,上山入寺的王家人有数,可瞧着说话做派,上山请安的人身份绝对不低。
若是没有意外,自己身体这个本主,当也是王家子孙。
老和尚虽披着和尚皮,可为人行事更像是偏重儒家礼法。
不与小和尚定下师徒名分,多半是两人是血脉亲人,且差了不止一个辈分。
这也不稀奇,老和尚看着不过古稀之年,可实际上已年近九旬,耄耋高寿。
按照老和尚的说法,西山寺第一代方丈出身少林,是少林“觉”字辈,到老和尚这一代,就是“普”字辈,老和尚法号“普慧”。
到了小和尚这里,老和尚则给他起的法号是“道痴”。
道痴尽管上辈子活了三十年,可对于少林寺也只是晓得当时的方丈叫释永信,范的是“永”字辈而已,至于“普”与“道”中间是相差几代,他还真的不知道。
“背!”待道痴行了礼,在蒲团上坐了,老和尚半句废话都没有,直接吩咐道。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道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不过是一百四十八字,对于背了六年书的道痴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须臾功夫,背诵完毕。
老和尚点点头,道:“可达意了?”
道痴想了想,道:“外表君子但内心小人之人,是真正之小人;外表小人内里君子,是真正之君子。品德高尚之人不自夸;义气深重之人轻视祸端。人之羡慕君子,行事却趋于小人,是因君子难当;人之怨恨小人,实际行事也难坦荡,是因小人行事无需拘束。君子难当得到的却少,小人行事自在获得却很丰厚,因故,世人行事都趋向小人……”
道痴话音未落,外头就传来脚步声。
老和尚听了,不由皱眉。
道痴止了话。
西山寺虽无门禁,可能出入寺院的人也都有数。
除了王家宗房来请安的老太爷,剩下的就是山下王家窑村长一家。
毕竟山上老的老,小的小,里里外外各种杂务。
老和尚又是爱清净的,拒绝了王家宗房那边派来的仆从。
村长就打发子侄隔日上山一次,做些扫洒之事。
至于老小二人所需的米面菜蔬,则是由王家宗房那边每旬送上山一次。
“大师父,小人来了。”门外传来男人的哽咽声。
老和尚的眉头展开,脸上露出几分怔忪。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道:“进来吧。”
外面的声音,道痴并不陌生,正是王家窑村的村长王福平。
看到王福平披麻戴孝地进来,素来淡定的老和尚,也终是变了脸色。
这会儿功夫,王福平已经跪倒在地,哭禀道:“大师父,小人老爹昨晚去了……”
老和尚半晌没吭声,禅房里尽是王福平的抽噎声。
道痴早已起身,站在一旁,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握紧了拳头,心里直揪得慌。
老和尚对他有教养之义,那王老爹对他则是抚养之恩。
他在这世上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王老爹。
王老爹不是旁人,正是杂役院的旧主,西山寺的第三人。
前年冬天,王老爹摔了一跤,行动就有些不便利,被村长接下山养老。
道痴有数的几次下山,也多是去王家窑探望王老爹。
虽说王老爹年过古稀,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高寿,可听到这个消息,还是让人心痛。
好一会儿,老和尚方幽幽道:“他走的可安生……”
王福平哽咽道:“走的安生。昨晚还好好的,就着两个肉粽子,吃了两角老酒……今早到了饭时,还不见他老出来,小人过去请,才发现他老人家已经去了……”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老和尚长吁了口气,道:“起来,你是丧主,多少事要料理,莫要在老和尚这里耽搁,下山去吧。”
王福平起身,却没有立时就走,而是从背后解下一个小包裹,打了开来。
里面是只梨花木盒子。
老和尚见状,神色有些恍然。
王福平将木盒双手送到老和尚身前,道:“小人老爹早有吩咐,说这个留在小人家也糟蹋,当留给小师父……”
老和尚点点头,转头对道痴道:“既是留与你,就收下吧,莫辜负他一片心意,也算全了你二人数年缘法。”
虽不晓得这木盒里装的是什么,可想起王老爹数年慈爱,道痴不禁红了眼圈,郑重地接过木盒。
王福平像是了了一件心事,胡乱在脸上抹了两把,擦了眼泪鼻涕,道:“大师父,小人先下山治丧……小人老爹高寿,说来也是喜丧,您老人家心里莫要难过。小人老爹最是敬重大师父,要是晓得大师父难受,怕是在地下心里也不安生……”
老和尚微微颔首,道:“带了道痴去……代老和尚在老王跟前颂百遍《地藏经》……”
后一句,却是吩咐道痴。
道痴低头应了,对王福平道:“还请村长在山门等我一等,我取了法器就来……”
王福平忙道:“那就有劳小师父了……”
再次同老和尚告退后,王福平退了下去。
道痴没有立时跟上,而是回了所居东厢斋房,放下了木盒。
他没有打开木盒,而是放在书桌上,而后在颈上挂了檀木佛珠,又捧了自己素日所用的木鱼,才出了斋房,前往山门。
*
安陆城外的官道上,烟尘渐起。
马背上,一个少年往远处的城门,满脸雀跃,忍不住转头对身边随从道:“海叔,到安陆城了……”
被称为海叔的,四十来岁,做管家打扮。
见少年晃动缰绳要催马疾行,他忙道:“三少爷不可,仔细太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