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要发财,先变思路 求月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国的封建官僚都是比较虚伪的,虽然人人爱钱,但是却羞于言利。明明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可是却偏偏喜欢装两袖清风的大清官。久而久之,装b就装成了习惯,所有的官员都不认为发展一地经济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而真正两袖清风的林则徐林大清官当然也不例外,这位科举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在翰林院混过资历,在北京兼职教过书,搞过一个什么诗社,还在地方上当过考官,还做过御史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最后还当过洋务大臣。但是其政绩却都是在治河(黄河被他治了以后照样泛滥)、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和禁烟(禁出一场鸦片战争)上面。从来就没听说过林大清官对发展工商业有过什么贡献的。
在听闻朱济世将发展工商和增加税收联系起来以后,林则徐也不免有些不以为然。这工商末业和官员有什么关系?那是商人的事情,总不成要官员去帮着商人做买卖吧?
“哦?发展工商吗?皇上一定是胸有成竹了吧?”林则徐捋着胡子淡淡地问。
朱济世微微一笑:“朕自然是胸有成竹,但是东南八省的十六万地方官中有几人脑子里会想到发展工商呢?穆翁,您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林则徐思索了下,点点头:“老夫当洋务大臣的时候倒是想过些办法,可惜没有等到见效,就成了他人的嫁衣。”
“穆翁还算是知道些工商事情的,可惜大部分的文官都没有这等想法。”朱济世侃侃道。“如果在大学士府、鸿儒院当个文官。或是在地方上做个学政。管管科举考试,不理工商之事倒也无妨,可是为一地父母之官者,若对工商之事不以为意可就不合格了。”
这样的说法要搁在前朝,林则徐听了以后一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大明确实是因为工商而恢复的。商人的地位比前清时不知道高了多少,现在的立宪议会里面商人出身的议员就占了大半,各地公局也大多为商家所控制。
“朕以为。要发展工商,首先是要让各地父母之官有这样的想法。”朱济世道。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转变思路,如果连发展工商的想法都没有,大明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可就是难上加难了。虽说商人在工商活动中是起主要作用的,但是官府的推动也是极为必要的,毕竟有许多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商人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目前大明东南八省的士绅官员其实是一体的,官员没有促进工商的想法就等于士绅没有将资本投入工商的想法。而在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士绅大多参与工商。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所以那里的官府至少不会做什么限制工商业发展的事情。而在保守封闭的内陆。士绅们只知道读书收租,官员们一样将工商视为另类,不仅不想方设法促进,还会想出不少限制工商发展的办法。所以转变思路是发展工商的第一步。
“朕以为,以往的地方官之所以不用心于工商,原因有二,一是工商事务于升官无关,历朝都是禁止本地人做本地官的,而且为官一任不过数年,地方工商是否发展,同地方官干系不大,他们只须有个好官声,再捞些银子上下打点即可高升离任。
第二是官员见识太浅,只知道读圣贤书,对工商民政一无所知,即使有心发展经济,也无从下手。”
林则徐微微皱眉,虽然朱皇帝说的都是事实,但也太直接了吧?
朱济世继续说道:“而本朝是用本地人做本地官的,而且升官须得考核工商税赋,如果为官一任不能繁荣一地,就没有资格升官。这样的官连家乡都治理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治理一府、一省甚至是入阁为相呢?难道就因为他们两袖清风吗?这样的与国家无益的清官,朕要来何用?”
朱皇帝顿了一下,又道:“朕现在所行的就是奖励能员,惩罚庸官。所以不仅升官要和工商税赋挂钩,连官员薪俸多寡都要看一地经济如何。地方富则官富,地方穷则官穷,穷而不变则官员开缺免职!朕不需要那种穷得叮当响还以穷为荣的昏官。朕所信奉的道理就是官员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朕不禁止官员家里面经商,只要向公局申报备案,在当地主要报纸上公开即可。而且官员薪俸也不是按照级别确定,而是根据所治理地方的税赋多寡,由当地公局、上级政府和朝廷共同决定。朕打算给上缴税收最多的南海、番禹、宝安、上海四县官员以高薪,四县县官的年俸定为6000银元!”
“什么?一个县官拿6000银元!!!”饶是林则徐的养气功夫都被惊得叫出声来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的官制和清鞑、前明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大明官员编制很多,过去的幕席现在也大多成了正式官员,官衙的开支办公费用和高级官员的车马费用也安排专款。所以官员薪俸就是指可以拿回家里去过日子的银子,所以这6000银元其实比过去的12000银元都多,这差不多就是清鞑时候总督、巡抚一级的收入了!
“就是6000!”朱济世认真地道,“朕也知道这四个县的财入丰厚同那四位县官关系不大,但朕还是要给他们发高薪,这是千金买马骨。不仅这四个县的县官可以拿高薪,那里其他官员一样可以拿高出别的地方一大截的薪水。另外还有十几个县的县太爷可以拿到4800元,还有五十余县的县官拿3600元、2400元,另有二百余个穷县的县官朕只给他们960元。”
现在大明的官员薪俸实行的是一刀切,县令的年俸都是960元,在什么地方当官,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的。而朱皇帝现在却打算改革这个“大锅饭”,要让县官的薪水拉开差距,最高的拿5000元,和巡抚一样高!最低的960元,每月不过80块银元,如果光靠薪俸过日子,顶多就能让一家老小过上中上人家的生活。而且,朱皇帝这里搞本地人做本地官,穷县的官根本不可能调往富县!如果本县的经济起不来,你们就一辈子当个微末穷官吧!
“穷县的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就得想办法将一县的经济发展起来,若是地方富庶了,他们一样可以拿高薪的。朕稍后会定出一个官员加薪和增加编制的办法,完全同当地的经济、税赋挂钩。”
朱济世笑吟吟看着林则徐道:“不过光是有这么一套激励的办法也不一定能让官员们把心思用到发展经济上面。因为咱们大明的官员许多都没见过世面,也不懂经济,是需要朝廷引导和帮助的,这就是工商促进会的责任了。”
林则徐蹙着眉毛道:“皇上,老夫的身体不好,对工商之事又所知有限,怕是难当此任啊。”
朱济世摆摆手笑道:“不妨事,穆翁只管担个名义,工商促进会的事情由朕亲自过问。”
林则徐明白了,原来朱皇帝还是看中自己这个士林领袖的金字招牌啊!促进工商这种事情在不少自命清流的士大夫眼里根本就是恶政,如果别人来做这个会长准保被口水淹死,大概也只有自己和潘世恩这样的清流大佬不怕他们骂了。
中国的封建官僚都是比较虚伪的,虽然人人爱钱,但是却羞于言利。明明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可是却偏偏喜欢装两袖清风的大清官。久而久之,装b就装成了习惯,所有的官员都不认为发展一地经济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而真正两袖清风的林则徐林大清官当然也不例外,这位科举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在翰林院混过资历,在北京兼职教过书,搞过一个什么诗社,还在地方上当过考官,还做过御史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最后还当过洋务大臣。但是其政绩却都是在治河(黄河被他治了以后照样泛滥)、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和禁烟(禁出一场鸦片战争)上面。从来就没听说过林大清官对发展工商业有过什么贡献的。
在听闻朱济世将发展工商和增加税收联系起来以后,林则徐也不免有些不以为然。这工商末业和官员有什么关系?那是商人的事情,总不成要官员去帮着商人做买卖吧?
“哦?发展工商吗?皇上一定是胸有成竹了吧?”林则徐捋着胡子淡淡地问。
朱济世微微一笑:“朕自然是胸有成竹,但是东南八省的十六万地方官中有几人脑子里会想到发展工商呢?穆翁,您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林则徐思索了下,点点头:“老夫当洋务大臣的时候倒是想过些办法,可惜没有等到见效,就成了他人的嫁衣。”
“穆翁还算是知道些工商事情的,可惜大部分的文官都没有这等想法。”朱济世侃侃道。“如果在大学士府、鸿儒院当个文官。或是在地方上做个学政。管管科举考试,不理工商之事倒也无妨,可是为一地父母之官者,若对工商之事不以为意可就不合格了。”
这样的说法要搁在前朝,林则徐听了以后一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大明确实是因为工商而恢复的。商人的地位比前清时不知道高了多少,现在的立宪议会里面商人出身的议员就占了大半,各地公局也大多为商家所控制。
“朕以为。要发展工商,首先是要让各地父母之官有这样的想法。”朱济世道。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转变思路,如果连发展工商的想法都没有,大明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可就是难上加难了。虽说商人在工商活动中是起主要作用的,但是官府的推动也是极为必要的,毕竟有许多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商人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目前大明东南八省的士绅官员其实是一体的,官员没有促进工商的想法就等于士绅没有将资本投入工商的想法。而在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士绅大多参与工商。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所以那里的官府至少不会做什么限制工商业发展的事情。而在保守封闭的内陆。士绅们只知道读书收租,官员们一样将工商视为另类,不仅不想方设法促进,还会想出不少限制工商发展的办法。所以转变思路是发展工商的第一步。
“朕以为,以往的地方官之所以不用心于工商,原因有二,一是工商事务于升官无关,历朝都是禁止本地人做本地官的,而且为官一任不过数年,地方工商是否发展,同地方官干系不大,他们只须有个好官声,再捞些银子上下打点即可高升离任。
第二是官员见识太浅,只知道读圣贤书,对工商民政一无所知,即使有心发展经济,也无从下手。”
林则徐微微皱眉,虽然朱皇帝说的都是事实,但也太直接了吧?
朱济世继续说道:“而本朝是用本地人做本地官的,而且升官须得考核工商税赋,如果为官一任不能繁荣一地,就没有资格升官。这样的官连家乡都治理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治理一府、一省甚至是入阁为相呢?难道就因为他们两袖清风吗?这样的与国家无益的清官,朕要来何用?”
朱皇帝顿了一下,又道:“朕现在所行的就是奖励能员,惩罚庸官。所以不仅升官要和工商税赋挂钩,连官员薪俸多寡都要看一地经济如何。地方富则官富,地方穷则官穷,穷而不变则官员开缺免职!朕不需要那种穷得叮当响还以穷为荣的昏官。朕所信奉的道理就是官员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朕不禁止官员家里面经商,只要向公局申报备案,在当地主要报纸上公开即可。而且官员薪俸也不是按照级别确定,而是根据所治理地方的税赋多寡,由当地公局、上级政府和朝廷共同决定。朕打算给上缴税收最多的南海、番禹、宝安、上海四县官员以高薪,四县县官的年俸定为6000银元!”
“什么?一个县官拿6000银元!!!”饶是林则徐的养气功夫都被惊得叫出声来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的官制和清鞑、前明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大明官员编制很多,过去的幕席现在也大多成了正式官员,官衙的开支办公费用和高级官员的车马费用也安排专款。所以官员薪俸就是指可以拿回家里去过日子的银子,所以这6000银元其实比过去的12000银元都多,这差不多就是清鞑时候总督、巡抚一级的收入了!
“就是6000!”朱济世认真地道,“朕也知道这四个县的财入丰厚同那四位县官关系不大,但朕还是要给他们发高薪,这是千金买马骨。不仅这四个县的县官可以拿高薪,那里其他官员一样可以拿高出别的地方一大截的薪水。另外还有十几个县的县太爷可以拿到4800元,还有五十余县的县官拿3600元、2400元,另有二百余个穷县的县官朕只给他们960元。”
现在大明的官员薪俸实行的是一刀切,县令的年俸都是960元,在什么地方当官,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的。而朱皇帝现在却打算改革这个“大锅饭”,要让县官的薪水拉开差距,最高的拿5000元,和巡抚一样高!最低的960元,每月不过80块银元,如果光靠薪俸过日子,顶多就能让一家老小过上中上人家的生活。而且,朱皇帝这里搞本地人做本地官,穷县的官根本不可能调往富县!如果本县的经济起不来,你们就一辈子当个微末穷官吧!
“穷县的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就得想办法将一县的经济发展起来,若是地方富庶了,他们一样可以拿高薪的。朕稍后会定出一个官员加薪和增加编制的办法,完全同当地的经济、税赋挂钩。”
朱济世笑吟吟看着林则徐道:“不过光是有这么一套激励的办法也不一定能让官员们把心思用到发展经济上面。因为咱们大明的官员许多都没见过世面,也不懂经济,是需要朝廷引导和帮助的,这就是工商促进会的责任了。”
林则徐蹙着眉毛道:“皇上,老夫的身体不好,对工商之事又所知有限,怕是难当此任啊。”
朱济世摆摆手笑道:“不妨事,穆翁只管担个名义,工商促进会的事情由朕亲自过问。”
林则徐明白了,原来朱皇帝还是看中自己这个士林领袖的金字招牌啊!促进工商这种事情在不少自命清流的士大夫眼里根本就是恶政,如果别人来做这个会长准保被口水淹死,大概也只有自己和潘世恩这样的清流大佬不怕他们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