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平凡的明穿日子 > 第八百三十五章 半斤八两

第八百三十五章 半斤八两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林道静离开家并没有回学校,因为毕业了,回学校有什么用呢?她发誓要永远离开这个罪恶的家庭。

    先是去陈新月家住了三天,然后启程南下金陵。表哥是个有头脑的正直青年,她从小敬佩他,表嫂也是小时候的邻居兼朋友,他们是第一批大胆去辽东念书的人,毕业后被聘亲到了金陵。

    本来在临放暑假的时候,接到过表哥的一封信,信上说放暑假的时候不能回去,而且在她动身的前五天,还给表哥表嫂写了一封急信,多花了五倍的价钱委托驿站送达,告诉他们要去找他们,也告诉了动身的时间。

    可是当她迢迢千里过来了,却扑了空,他们去哪儿了呢?在这孤寂的树林边,孤独无依的她忍不住哭了。

    月亮悄悄地移向了南方,清凉的夜风轻轻吹拂着她的长发,也渐渐吹醒了她昏热的头脑。时候不早了,不能这样的哭下去。

    “为何不去找学校校长打听一下?”这个念头一闪,林道静立时精神大振,同时肚子也觉得饿了,整整一天半夜,没有吃过一口东西,又饿又渴。

    丢下行李,她急急沿着林间小路向村里走去。问题是校长住在哪呢?进了村口,整个村子静悄悄的,不知道校长是谁,家在哪儿。

    这时,就见一个黑影迎面走来,林道静高兴的紧走两步,喊住了来人,“请问,学校的校长在哪住?”

    “你找校长?”来人稍稍惊异地站住了脚,“这么晚了,你是打哪来的?”

    林道静忙解释道:“我来找学校的先生林文清,他是我的表哥。没找到他,我想找校长。”

    “林文清的表妹?”来人露出了笑容,“巧的很!虽然我不是校长。但是我正要去校长家,并且我也认识你的表哥。”

    道静这是才看清面前是位相貌俊逸的青年。气度俨然,也顾不上男女之妨了,高兴的急忙问道:“请您告诉我,他和我表嫂都到哪去了?对了,敢问您贵姓。”

    “姓徐。”来人轻轻一叹,“实不相瞒,你表哥表嫂最近发表了一篇略有些出格的言论,如今已经出海暂避了。投亲不遇。这是常有的事,你还没有歇息的地方吧?不要紧,今晚权且在村里住一晚,我们会代文清尽地主之谊。”

    找不到表哥表嫂,连回北平的路费都没有,因错过了入学的时间,林道静不以为女子师范会收留自己,一时间愣在那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深秋的夜晚温度有些低,她心里也太难过。使得面色苍白,双腿发抖,一副站都站不稳的样子。

    来人看出她为难的神色。微笑道:“不知文清是否曾在家信中提及到我,这里是金陵萧家村,而我则是萧家村的徐灏,学校的客座教授。”

    “您是徐先生?”道静顿时万分惊喜,整个人立刻踏实了,就好像倦鸟遇到了母亲一样的心情,马上说道:“我来找表哥是为了,为了找份糊口的工作,不知学校里还缺教员吗?”

    徐灏哑然失笑道:“不要轻易对陌生人吐露底细。对你这样的女孩子太危险了,这个社会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道静不好意思的吐吐舌头。在她心目中,恐怕面前的徐先生是比表哥表嫂还要可靠的存在。在辽东。兴许有人不知道朱巧巧的名字,但却无人不知徐三爷的大名,因为他令辽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千千万万的汉人来说,说他是神也不为过了。

    徐灏第一眼就很喜欢面前这个有些单纯,性子略清冷,目光天生带着些忧郁的女孩,问道:“你带着行李吧,寄存在哪里?”

    “就在学校门口的树林边。”道静匆匆转身要去找。

    “不用了,已经有人去了。”徐灏信步朝前走去。

    林道静惊讶的看了看空无一人的四周,暗自咋舌之余也不感到奇怪,这位不是国公的国公,身边自然有的是类似赵云那样的奇人异士。

    有些局促的跟在男人身后,道静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心脏砰砰乱跳,怎么也压抑不下去。

    走在前头的徐灏则边走边说道:“张校长的住处不大,不太方便留你住下,学校暂时没有女老师宿舍。这样,我推荐你去女子师范,不拘住多少时日,至于工作好办,总能找到适合你的职业。”

    “唉!”道静幽幽一叹,苦笑道:“其实奴家本来考上了师范,可是因家里的缘故给耽误了,而且我也没钱缴纳学费。”

    “没关系,可以不收取学费,在学校打份工足以赚取零用。”徐灏信口说道,“不要再自称什么奴家了,堂堂正正的自称我即可。至于你表哥表嫂的事,我只能说他们没有罪也没有过错,但是他们的想法过于激进,细节你以后自然会知道,不要说什么,谨记沉默是金。”

    “是。”道静的心越发稳定下来,偷偷心说他不就是活脱脱的赵云嘛?可惜人家早已成亲了,想到这儿,她的脸瞬间通红,暗骂自己不要脸。

    张信全家都搬到了萧家村,很寻常的一座小宅院,只有两房多年老仆。

    见到了徐灏带来的林道静,张信非常热情的叫妻子做了几道小菜,陪着她吃饭,他则和徐灏坐在院子里,讨论着林文清等人的事情。

    原来有学校的学生不远万里去了欧洲,一心要去验证徐灏的话中真伪,无疑见到了正在急速扩张势力的奥斯曼帝国,以及战乱不休的混合着蒙古人统治的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征服的已经四分五裂的中东世界,还有混乱黑暗的欧洲中世纪,无不印证了徐灏的话。

    这时代的欧洲也正处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尽管还不能和明朝相提并论,但是一样有着杰出的各方面成就。举凡建筑、商会、贸易、契约、雕塑、油画等等,都值得汉人借鉴和学习。

    徐灏曾经大胆预言,如果明朝一味崇尚四书五经。鄙视各学科,封闭保守的话。那么明朝的未来将远远不能和欧洲相比,必将被远远抛在身后。

    平心而论,极端的皇汉主义要不得,未来将一定也必然是西方文明主导全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任何民族或国家愿不愿意改变,都必将被改变。

    因此,这些学生是抱着谦虚的态度而来。百花安排翻译和使者带着教廷授予的神圣身份,一路受到了欧洲各王室贵族的热烈欢迎,这时期的大明帝国,在欧洲人的心目中百分百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经过停战的法兰西,然后,他们抵达了海峡对岸的伦敦,尽管英国人引以为傲,实际上简陋的可怜的小城,在学生们的眼里不值一提,却见识到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议会!

    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三世同意召开会议签订了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

    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由此引出了源自拉丁文的法语词汇,意思是商议,后来在英语中表示议会。

    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议会。1266年,贵族孟福尔以摄政的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市民参加的会议,后来被公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这时候的议会远不能与近代英国议会相比,而徐灏对所谓的皿煮自由也不太感冒,类似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不可想象的。

    皿煮必须要有一定的基本前提,长久形成的政治土壤。较高的公民素养、学识、道德等等。否则,看看当今世界就知道了。一味的皿煮而皿煮,得到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没有人否认个人的基本权利必须要得到保障,法律必须公平,言论可以自由发表,但是不能不认识到,西方世界是怀揣着恶意对中国大肆鼓吹皿煮,皿煮也不是万灵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最好是循次渐进,适合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委实承受不起混乱的惨痛代价。

    公知的言论之所以恶心透顶,因为他们的言论罔顾事实,颠倒黑白,逢迎跪舔。西方世界随着中国的崛起,衰落过程中已经暴露出太多的不人权,不皿煮,很多严重的社会矛盾,就像巴黎并不是想象中的浪漫之都一样,连老百姓都能知道的事,依然把西方世界一如以前那样描绘美化的完美无缺,不正说明有些公知别有用心嘛?

    中国需要公知,也需要不同政见者,但是西方的狗敬谢不敏!

    中国很不幸,因为疆域太大,人口众多,各个省份的差别太大,自古以来唯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会带来稳定,无法和容易管理的小国相比,休提美帝,它的建国史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也只有一个美帝。

    中国亦很幸运,因为她天生就是能主宰这个世界的强者之一,制定游戏规则的流氓玩家之一,悠久的历史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中华,一个汉民族。

    毫无疑问,徐灏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当他作为屁民的时候,任何政治制度对他来说皆是剥削者,无一例外。之所以拥护土共,正是因为它始终再往好的方向发展,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断不能接受国家政权被外国势力间接操控,更不能接受那些恶心的带路党人。

    所以要选择支持某一个政党的话,徐灏的答案显而易见,这个世界不正是哪个政党能给人民带来富足稳定的生活,人民就会支持谁嘛?如果有人说没有选票不公平,那请你去争取好了,就好像国人可以随意出国一样,没人逼着你待在受压迫的国家里,想走出去自然有的是办法。

    闲话休提,在马大人还未出生的年代,英国能限制王权,这对于学生们的冲击可想而知,并且在欧洲,皇权自古以来就被宗教制衡,大多数时期甚至高于皇权。

    不管学生们的想法对与不对,总之撼动了他们君权天授的传统思维,这个世界这么大,这个多的国家,这么多的皇帝,似乎大明君主也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尽管他是最强盛的中央王朝的帝王。

    明朝立国不过五十余年,太祖皇帝出身平民,前朝皇帝还是野蛮的蒙古人,建文皇帝被叔叔举兵南下取而代之,这一切都令皇权的威严多少打了些折扣。

    个别学生忽然间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是否可以在大明实现议会呢?如此一来,不就可以不经科举而做官,拥有施展抱负的舞台了嘛?

    世界上永远不缺乏野心家或是理想主义者,学生们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显然也影响到了一些人,林文清夫妇就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夫妻俩都认为皇权必须要受到约束,这与很多英国人的观念不谋而合。

    这时代的欧洲人,对于皿煮的认识,无疑与汉人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