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死亡恐惧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就连修真者都避免不了这个人的本性,所以,赵朝纲想要用力量去吸引武者不断的投入精力修炼武功,是不可行的。
金钱,美女,力量都不可行,那什么东西可行呢?很快的,赵朝纲就找到了这个可行的东西,那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很简单,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寿命。
人对于长寿的追求是不分男女,部分贵贱,部分老幼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乞丐,还是全球首富,他们对于长寿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人为什么不断的追求长寿,不管是皇帝,还是乞丐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对于死亡的恐惧。
那么人为什么会对死亡恐惧呢?一句话:人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人们对未知的痛苦的示弱。
因为人都没死过,死过的人又无法传达死亡的经验感受了,于是死亡对人来说永远是个未知,而人们的恐惧来自对事物的未知,所以不论是临死前的痛苦还是死后的痛苦都是一种未知的痛苦,这种未知的痛苦导致了人类永恒的对死亡的恐惧。
人为什么会对死亡恐惧,还有着以下的几个原因:
1、求生的本能
求生是我们人体一种最原始的本能,它会在人们人体出现危机时以疼痛而告知,在生命出现危险时以恐惧而躲避,这都是避免生命受到威胁、通知人改善机体的信号。死亡对于生命来说自然是最大的威胁,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求生的本能让人恐惧死亡。
2、对“已知”和“未知”的恐惧感
“已知的”恐惧是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事件的结果造成的恐惧感。“未知的”恐惧,是人们因为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事件的结果会怎样而产生的恐惧。由于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人们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
3、人生的不舍和不甘
面对死亡人们对现实生活有很多的不舍和对未实现理想的不甘。绝症患者对是因为如此,本还没有到生命终结的年龄、本还可以有时间继续创造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却要在不久的将来和这一切说永别。这样的不舍和不甘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谁都不愿意亲历的。所以惧怕死亡,或是更准确的说不想死亡。
可见。面对死亡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所以很多老年人在面对它的时候都会选择回避,对于患有绝症的老人更是处在三种原因相互交织的残忍折磨中,我们应该理解和帮助他们才是。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他们自己也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因为他们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探查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比我们探查一部作品更为有效地触及心灵的秘密通道。
照英伦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法“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十九世纪英伦国诗人和散文家麦--尔--慈说,他将提这样一个问题:“宇宙对人类是友好的吗”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自恃聪明的人,让人倍感世界的无常。
正是由于人的有限与渺小,比之于宇宙与世界的深不可测,差距太大。才使人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惧。
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认为“四”、“十三”这些数字会给他们带来不祥。可见,面对世界的无常,人是多么脆弱而无助。
还有许多具体的事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惧。
比如,苦难,或者说精神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说人类历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现在,思想贫困。情感颓废,爱情正走向。高贵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无处不在的核威胁,等等,都已经把人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不是人类所能轻易承担的了。
尼---采所预言的“超人”并没有诞生,而现代人却承受着“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负,这就是他们为何恐惧和绝望的原因。
让我们回想一下古典神话中那个亚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头在北非海岸边的亚特拉斯山上散步,他这样做并不费力,因为他是亚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将这个世界放在肩我们的肩上,我们就会立刻被压垮,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承受这个重担。
精神问题也是如此。
人从文艺复兴之后被确立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终极,人便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这就好比把亚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样,最终会被压垮。--
人要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价,如同犹---太--人杀害了撒--勒人耶稣要付出集--中--营的代价一样,每个人可以说都在付出代价。
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严峻性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遭遇的还只是性受挫,到现在,成了生存的受挫,显得更加严重了。
悲剧也许正是这样开始的: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
现在回忆古代圣徒跪在神面前祷告的情形,他们可以将心中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倾诉,伤心的眼泪可以向他而流,难以负荷的生存重担可以交托给他。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纪的人类选择了自我承担的道路,这样。离弃了神圣的信仰,除了人的顾影自怜之外。在有谁来安慰我们呢
当我们读着梵-高写给他的恋人的书信时,我们会感到这个孤独的画家是那样地需要爱与慰藉;
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比-加-索,一生都用立体法绘画,将人抽象成一些线条和方块,可是,他将他的妻子与情人却画得充满人性,这说明毕-加-索希望在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
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当他说出“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句话时,他里面所受到的冲击大概可以用恐惧颤栗来形容了。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
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
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
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
回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的是按照像机快门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对白,即便那几个模特儿非理性的表演场面,也没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后。在网球场上,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孤独地打着网球。没有对手,这时。镜头不断地拉远,画面中的人不断缩小,直到剩下一个空旷的球场。
这部电影与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影片《红-色-沙-漠》一样,充分表达出了现代人的孤独、冷漠、毫无交流与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时期的电影大师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几乎都在表达这一主题,以揭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家的视野中,里面一定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惧。
鲍-斯-威-尔说:“没有比恐惧更让人苦恼的情绪了;恐惧使我们痛苦不堪,并使我们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极点。”
蒙-田则说:“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难以忍受。”在这里,恐惧意味着尊严的丧失。
当卡-夫-卡在《地-洞》这部小说中写到那只小动物竖起耳朵紧张地谛听着地洞外的动静时,他已走到了孤独与恐惧的深渊。
英-格-玛伯-格-曼在1962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并说他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神已经不在,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沉默。在这个事实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惧。
事后他对记者说,他是一边听着巴-赫的音乐,一边写完《沉-默》这个剧本的。
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乐来抵挡他内心的恐惧。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吧,“我”行走在仿佛永远走不完的河流上,越来越对将要面临的事实感到恐惧,当“我”见到那个隐藏在森林中拒绝作战的军官(马龙白-兰-度饰)时,恐惧驱使“我”举刀向那个军官砍去,想以此来解除内心压力。这时,画面上只有军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滚,以及他低沉的、绝望的叫声:“恐惧!恐惧!”这里面。科波拉让我们看到战争把人性伤害到了什么程度。
恐惧,它比害怕更深刻。
害怕是面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恐惧与焦虑一样,可能是没有具体对象,无边无际的。
遭到攻击(如一只老虎朝你扑来)会害怕,精神的伤害却产生恐惧,最终带进绝望。
害怕是现在的,恐惧则可以针对未来和不可知的事而发生。那么,恐惧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恐惧
一只猪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
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
没有了更大有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探查恐惧发生的原因之前,首先来说说恐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
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有所恐惧;
二、对“不存在”这件事感到恐惧;
三、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涵括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
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二者之间。
许多现代人经历了这种可怕的黑暗,并由此发出绝望的哲学,而恐惧又说以颤栗为心理特征的,他表明人承受了过于他们所能承受的东西,以致心理行动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
在存在的威胁面前,人是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的。
人为什么会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感到恐惧呢原因在于。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他漠视神圣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
事实上,人自身的存在是开放性的,他渴望与更高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东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调”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所谓“参天地,赞育化”,但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哪一个神圣实在与“天”相对应,“天”显得非常空洞,最终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结果是“人”,而不是“天”;
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赐生命的圣灵,“神人相调”是指三一神的神性与它所救赎的人性在时间里相遇,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代表,其最终的合一是合一于“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
如今,在这个渎神的物质主义时代,东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热烈地去追求属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彻底地向神圣存在关闭。
这种存在的闭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样,开始用人的立场来认识人自己。
结果,现代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辩认,毫无内涵,于是开始对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现代的艺术家们越想认识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越没有地位的原因。
其实,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可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间里,人怎样安慰他都无济于事,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父母会对孩子说说:“不必怕,因为神也在这里。”
这是个简单而奇妙的真理。因着有位格的、无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惧怕“不具人格”的东西了。
许多的心理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实用主义式地表现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样,却能对患病者有某种程度的帮助。
卡尔荣格就经常告诉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样,就可以对付心理上的恐惧。
在荣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记者对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谈到他所认为的神是;“凡是从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东西,或是由我的集体潜意识中涌现的东西。”他的建议是,姑且把它称作“神”,并且向“他”投降。
为什么荣格用这种方式能够治愈许多人呢因为神的存在消弥了人心里那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它太真实了。
第二种基本的恐惧是针对“不存在”这件事而言的。
为什么今天会有许多人对“不存在”感到恐惧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么来引发人的恐惧呢因为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万物的起源和终结。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变幻莫测的学说以及存在本身,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并且,现代人大多相信万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机缘中产生的,这样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会带进认识上的混乱。
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个瞬间会变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瞬间变为存在的,这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为缺乏一个不动的根基,毫无意义可言。人自然就会对“不存在”感到恐惧了。
第三种基本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
“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
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
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
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这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
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二至三份时,苏格拉底在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二至三份”。
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
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
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
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
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着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知动面对死亡。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恐惧,并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呢
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从而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终极。以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切。
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于一个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恐惧的茧中突破出来,他必须承认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这位更大的生存者来守护人的生存,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得到证实,我们也才能以此来克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
这个事实将变得越来越尖锐,因为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
在这种情形里面,人感到恐惧并不奇怪,而要彻底消除一个人内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除非使这个人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公民--永恒世界的公民。
这个世界将给他新的更有价值的力量,给他信心,给他勇气。使他成功地从恐惧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这的确是一个秘密,詹姆士里德说:“正是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基督发现了无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类的残酷,都不能触及到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永恒世界里面的事情。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会受到水与火的威胁,因为水与火的威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领域。”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似乎说得更为明白:“真正的恐惧来自信念;虚假的恐惧来自疑虑。真正的恐惧是伴随着希望的,因为它来源于信念,而且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怀着恐惧。前者怕失去神。后者怕找到神。”
确实,终极意义上的恐惧。不是简单的害怕,也不是一种情绪。它关涉着我们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愿苟活的人,只要还没有终止思索的人,迟早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不容回避。
正是因为这些死亡的恐惧,所以,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乞丐还是全球首富,他们对于长寿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道教以长生不老为仙人的标志。
秦朝时,有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出海寻找蓬莱、瀛洲诸仙山上的仙人。结果不知所踪。
道教中又有专门炼丹服药(包括炼内丹)的流派,目的也是为了长生不老。
古代西亚--苏--美--尔神话、西--方--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中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
挪----威---神话的众神是可能会老死的,由丰收女神伊登(iðunn)负责看管能使众神长生不死的魔法苹果。
莫说是人,就连动物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原始求生欲。
长生一直是人类的向往,为此,人间早就有长生的神话传说了。
关于长生不死的神话传说很多很多,曾经就有这样一段传闻,神农时期有个叫赤松子的人,服用了一种名叫“冰玉散”的长生不死药,于是他可以入火而不化,随风雨上天入地,后来,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也得道成了仙,一起升入了天国。
在彭祖的传说中,据说彭祖活了800年。
彭祖是中国的传说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八十多岁。妻子就娶了一百多个,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很想知道其中原因。就对彭祖撒娇说:“我虽然年轻,但身体却不如你好。请你把长寿的秘密告诉我吧,我们也好长世相守。”
彭祖看着如花似玉的爱妻,一时高兴,就说:“告诉你也没用,是阎王爷不小心把我的名字从生死薄上撕下,做了纸捻子,所以我才活到现在。”
其实,阎王早就在注意彭祖了。只是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于是,就派了两个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的河里去洗炭。
正好彭祖的妻子下河洗衣服,见有俩人在洗炭,嘴里还念念有词:“洗黑炭,洗黑炭,洗白黑炭去卖钱。”
彭祖的妻子说:“我家相公活了八百八,也没听说黑炭能洗白。”
俩个小鬼就说不信,于是,彭祖的妻子就把彭祖长寿的秘密告诉了这俩个小鬼。小鬼立刻报告了阎王,阎王找见了那根纸捻子,就派勾魂鬼把彭祖勾走了。
老百姓大概对此也十分惋惜。就传开了一句顺口溜:“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能对妻说实话”。
在西方人的《圣---经》中,亚---当活了930岁,130岁时还生了儿子塞---特,之后又活了800岁。
他的儿子塞---特在807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912岁。
传说终究是传说,传说不是事实,所以长生不死在古代人心目中一直就只是一件缥缈而神秘的事情。
长寿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灵丹妙药,以求长生。
米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突变,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减缓人类老化的方法。
长寿就是指寿命长。人可以无穷进阶。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很强。
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天年)当在百岁以上。明张介宾《类经卷一摄生类一》注:“百岁者,天年之概。”俗语有“百年以后”,即指死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寿称鲜为人知。
喜寿:七十七岁,因“喜”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
米寿: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来刚好是数字“八十八”故称。
白寿: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称。
茶寿: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
《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尚书洪范》篇云:“五福:一曰寿。”汉孔安国《传》(《注》)云:“百二十年。”
唐孔颖达等《正义》(《疏》)云:“人之大期,百年为限。
世有长寿云‘百二十年’者,故《传》以最长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
又,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但具体年龄说法不一。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唐孔颖达等《正义》云:“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养生经》云:“黄帝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
《庄子盗跖》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太平经解承负诀》云:“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云:“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看来,将60岁作为长寿的年龄,下限太低,绝大多数不一定认同,而过百岁者虽有之,但终属少见。80岁作为长寿的最低年龄,多能认同与接受。
祝福长寿、吉祥健康的中国画作品很多,有齐白石《长寿图》,吴昌硕《松鹤》,朱宣咸《人长寿》、《寿桃》,娄师白《长寿图》等。
长寿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生活状态,而且人们在长寿的道路上也不停的研究和发现。原来,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有很多有助于长寿的内容,平时多做对身体很有好处。
长寿是人们永远都关心的话题。米国“时--代--周--刊”网站近期刊登了有关长寿的新研究,指出更多影响寿命的因素。
责任心强,更长寿。一项长达8年的研究显示,各种性格特征中,责任心最有助长寿。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做人谨慎细心、做事耐心有计划,像研究人员那样有点强迫症倾向,都有助长寿。这类人做事自觉,对待婚姻、工作、健康各方面,往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太会因为抽烟、飙车,不遵医嘱等原因而意外丧生。
饮食定生死。研究人员发现,地中海饮食是有助长寿的饮食方式,即多吃果蔬、坚果以及健康油脂,如橄榄油。健康饮食可降低老人患心脏病风险,甚至能防止记忆衰退。
遗传有影响。若父母长寿,子女未必也长寿,但会从父母那继承到一些好处。近期,《英伦国医-学-期-刊》报道,某些人之所以更少生病,可能是大脑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比常人更多,这正是拜遗传所赐。
受教育程度影响寿命。米国疾控中心的一份统计显示,拥有学士或更高学位的人,比高中没毕业的人多活约9年。兰--德---公司卫生经济学家史密斯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找到好工作,从而为人生做出长期规划,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努力工作寿命长。常说压力大伤身,但勤奋工作并不意味着会伤害身体。新研究发现,努力工作、干活的人(即使已退休),他们乐在其中,并不悲惨,而是更快乐、更健康,比消极工作的同行拥有更密切的社交。
心灵影响。一项研究对参加为期三个月闭关禅修的人做了检测,发现其体内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比对照组平均增强约30%。
过于乐观不利养生。性格开朗,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无忧无虑,压力小,似乎会更健康。但研究人员指出,“乐天思维”不一定能带来长寿,一个人若过于乐观,尤其在面对疾病或康复期,容易忽略其中风险。
长寿离不开社交。女性往往有更广泛的社交网络,这也是女人比男人更长寿的原因之一。从朋友、家人以及单位、社会处寻求关心,有助自我减压,甚至可以改善免疫功能。
久坐不动最减寿。一项研究发现,过了25岁后,每多看1个小时电视(坐着),就会从预期的整体寿长中扣除22分钟。(未完待续)
ps:注:谢谢谢志修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就连修真者都避免不了这个人的本性,所以,赵朝纲想要用力量去吸引武者不断的投入精力修炼武功,是不可行的。
金钱,美女,力量都不可行,那什么东西可行呢?很快的,赵朝纲就找到了这个可行的东西,那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很简单,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寿命。
人对于长寿的追求是不分男女,部分贵贱,部分老幼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乞丐,还是全球首富,他们对于长寿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人为什么不断的追求长寿,不管是皇帝,还是乞丐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对于死亡的恐惧。
那么人为什么会对死亡恐惧呢?一句话:人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人们对未知的痛苦的示弱。
因为人都没死过,死过的人又无法传达死亡的经验感受了,于是死亡对人来说永远是个未知,而人们的恐惧来自对事物的未知,所以不论是临死前的痛苦还是死后的痛苦都是一种未知的痛苦,这种未知的痛苦导致了人类永恒的对死亡的恐惧。
人为什么会对死亡恐惧,还有着以下的几个原因:
1、求生的本能
求生是我们人体一种最原始的本能,它会在人们人体出现危机时以疼痛而告知,在生命出现危险时以恐惧而躲避,这都是避免生命受到威胁、通知人改善机体的信号。死亡对于生命来说自然是最大的威胁,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求生的本能让人恐惧死亡。
2、对“已知”和“未知”的恐惧感
“已知的”恐惧是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事件的结果造成的恐惧感。“未知的”恐惧,是人们因为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事件的结果会怎样而产生的恐惧。由于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人们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
3、人生的不舍和不甘
面对死亡人们对现实生活有很多的不舍和对未实现理想的不甘。绝症患者对是因为如此,本还没有到生命终结的年龄、本还可以有时间继续创造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却要在不久的将来和这一切说永别。这样的不舍和不甘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谁都不愿意亲历的。所以惧怕死亡,或是更准确的说不想死亡。
可见。面对死亡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所以很多老年人在面对它的时候都会选择回避,对于患有绝症的老人更是处在三种原因相互交织的残忍折磨中,我们应该理解和帮助他们才是。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他们自己也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因为他们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探查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比我们探查一部作品更为有效地触及心灵的秘密通道。
照英伦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法“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十九世纪英伦国诗人和散文家麦--尔--慈说,他将提这样一个问题:“宇宙对人类是友好的吗”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自恃聪明的人,让人倍感世界的无常。
正是由于人的有限与渺小,比之于宇宙与世界的深不可测,差距太大。才使人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惧。
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认为“四”、“十三”这些数字会给他们带来不祥。可见,面对世界的无常,人是多么脆弱而无助。
还有许多具体的事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惧。
比如,苦难,或者说精神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说人类历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现在,思想贫困。情感颓废,爱情正走向。高贵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无处不在的核威胁,等等,都已经把人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不是人类所能轻易承担的了。
尼---采所预言的“超人”并没有诞生,而现代人却承受着“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负,这就是他们为何恐惧和绝望的原因。
让我们回想一下古典神话中那个亚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头在北非海岸边的亚特拉斯山上散步,他这样做并不费力,因为他是亚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将这个世界放在肩我们的肩上,我们就会立刻被压垮,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承受这个重担。
精神问题也是如此。
人从文艺复兴之后被确立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终极,人便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这就好比把亚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样,最终会被压垮。--
人要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价,如同犹---太--人杀害了撒--勒人耶稣要付出集--中--营的代价一样,每个人可以说都在付出代价。
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严峻性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遭遇的还只是性受挫,到现在,成了生存的受挫,显得更加严重了。
悲剧也许正是这样开始的: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
现在回忆古代圣徒跪在神面前祷告的情形,他们可以将心中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倾诉,伤心的眼泪可以向他而流,难以负荷的生存重担可以交托给他。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纪的人类选择了自我承担的道路,这样。离弃了神圣的信仰,除了人的顾影自怜之外。在有谁来安慰我们呢
当我们读着梵-高写给他的恋人的书信时,我们会感到这个孤独的画家是那样地需要爱与慰藉;
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比-加-索,一生都用立体法绘画,将人抽象成一些线条和方块,可是,他将他的妻子与情人却画得充满人性,这说明毕-加-索希望在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
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当他说出“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句话时,他里面所受到的冲击大概可以用恐惧颤栗来形容了。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
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
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
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
回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的是按照像机快门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对白,即便那几个模特儿非理性的表演场面,也没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后。在网球场上,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孤独地打着网球。没有对手,这时。镜头不断地拉远,画面中的人不断缩小,直到剩下一个空旷的球场。
这部电影与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影片《红-色-沙-漠》一样,充分表达出了现代人的孤独、冷漠、毫无交流与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时期的电影大师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几乎都在表达这一主题,以揭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家的视野中,里面一定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惧。
鲍-斯-威-尔说:“没有比恐惧更让人苦恼的情绪了;恐惧使我们痛苦不堪,并使我们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极点。”
蒙-田则说:“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难以忍受。”在这里,恐惧意味着尊严的丧失。
当卡-夫-卡在《地-洞》这部小说中写到那只小动物竖起耳朵紧张地谛听着地洞外的动静时,他已走到了孤独与恐惧的深渊。
英-格-玛伯-格-曼在1962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并说他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神已经不在,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沉默。在这个事实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惧。
事后他对记者说,他是一边听着巴-赫的音乐,一边写完《沉-默》这个剧本的。
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乐来抵挡他内心的恐惧。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吧,“我”行走在仿佛永远走不完的河流上,越来越对将要面临的事实感到恐惧,当“我”见到那个隐藏在森林中拒绝作战的军官(马龙白-兰-度饰)时,恐惧驱使“我”举刀向那个军官砍去,想以此来解除内心压力。这时,画面上只有军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滚,以及他低沉的、绝望的叫声:“恐惧!恐惧!”这里面。科波拉让我们看到战争把人性伤害到了什么程度。
恐惧,它比害怕更深刻。
害怕是面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恐惧与焦虑一样,可能是没有具体对象,无边无际的。
遭到攻击(如一只老虎朝你扑来)会害怕,精神的伤害却产生恐惧,最终带进绝望。
害怕是现在的,恐惧则可以针对未来和不可知的事而发生。那么,恐惧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恐惧
一只猪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
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
没有了更大有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探查恐惧发生的原因之前,首先来说说恐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
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有所恐惧;
二、对“不存在”这件事感到恐惧;
三、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涵括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
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二者之间。
许多现代人经历了这种可怕的黑暗,并由此发出绝望的哲学,而恐惧又说以颤栗为心理特征的,他表明人承受了过于他们所能承受的东西,以致心理行动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
在存在的威胁面前,人是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的。
人为什么会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感到恐惧呢原因在于。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他漠视神圣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
事实上,人自身的存在是开放性的,他渴望与更高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东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调”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所谓“参天地,赞育化”,但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哪一个神圣实在与“天”相对应,“天”显得非常空洞,最终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结果是“人”,而不是“天”;
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赐生命的圣灵,“神人相调”是指三一神的神性与它所救赎的人性在时间里相遇,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代表,其最终的合一是合一于“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
如今,在这个渎神的物质主义时代,东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热烈地去追求属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彻底地向神圣存在关闭。
这种存在的闭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样,开始用人的立场来认识人自己。
结果,现代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辩认,毫无内涵,于是开始对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现代的艺术家们越想认识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越没有地位的原因。
其实,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可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间里,人怎样安慰他都无济于事,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父母会对孩子说说:“不必怕,因为神也在这里。”
这是个简单而奇妙的真理。因着有位格的、无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惧怕“不具人格”的东西了。
许多的心理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实用主义式地表现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样,却能对患病者有某种程度的帮助。
卡尔荣格就经常告诉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样,就可以对付心理上的恐惧。
在荣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记者对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谈到他所认为的神是;“凡是从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东西,或是由我的集体潜意识中涌现的东西。”他的建议是,姑且把它称作“神”,并且向“他”投降。
为什么荣格用这种方式能够治愈许多人呢因为神的存在消弥了人心里那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它太真实了。
第二种基本的恐惧是针对“不存在”这件事而言的。
为什么今天会有许多人对“不存在”感到恐惧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么来引发人的恐惧呢因为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万物的起源和终结。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变幻莫测的学说以及存在本身,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并且,现代人大多相信万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机缘中产生的,这样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会带进认识上的混乱。
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个瞬间会变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瞬间变为存在的,这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为缺乏一个不动的根基,毫无意义可言。人自然就会对“不存在”感到恐惧了。
第三种基本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
“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
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
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
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这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
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二至三份时,苏格拉底在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二至三份”。
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
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
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
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
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着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知动面对死亡。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恐惧,并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呢
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从而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终极。以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切。
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于一个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恐惧的茧中突破出来,他必须承认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这位更大的生存者来守护人的生存,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得到证实,我们也才能以此来克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
这个事实将变得越来越尖锐,因为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
在这种情形里面,人感到恐惧并不奇怪,而要彻底消除一个人内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除非使这个人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公民--永恒世界的公民。
这个世界将给他新的更有价值的力量,给他信心,给他勇气。使他成功地从恐惧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这的确是一个秘密,詹姆士里德说:“正是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基督发现了无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类的残酷,都不能触及到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永恒世界里面的事情。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会受到水与火的威胁,因为水与火的威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领域。”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似乎说得更为明白:“真正的恐惧来自信念;虚假的恐惧来自疑虑。真正的恐惧是伴随着希望的,因为它来源于信念,而且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怀着恐惧。前者怕失去神。后者怕找到神。”
确实,终极意义上的恐惧。不是简单的害怕,也不是一种情绪。它关涉着我们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愿苟活的人,只要还没有终止思索的人,迟早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不容回避。
正是因为这些死亡的恐惧,所以,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乞丐还是全球首富,他们对于长寿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道教以长生不老为仙人的标志。
秦朝时,有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出海寻找蓬莱、瀛洲诸仙山上的仙人。结果不知所踪。
道教中又有专门炼丹服药(包括炼内丹)的流派,目的也是为了长生不老。
古代西亚--苏--美--尔神话、西--方--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中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
挪----威---神话的众神是可能会老死的,由丰收女神伊登(iðunn)负责看管能使众神长生不死的魔法苹果。
莫说是人,就连动物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原始求生欲。
长生一直是人类的向往,为此,人间早就有长生的神话传说了。
关于长生不死的神话传说很多很多,曾经就有这样一段传闻,神农时期有个叫赤松子的人,服用了一种名叫“冰玉散”的长生不死药,于是他可以入火而不化,随风雨上天入地,后来,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也得道成了仙,一起升入了天国。
在彭祖的传说中,据说彭祖活了800年。
彭祖是中国的传说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八十多岁。妻子就娶了一百多个,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很想知道其中原因。就对彭祖撒娇说:“我虽然年轻,但身体却不如你好。请你把长寿的秘密告诉我吧,我们也好长世相守。”
彭祖看着如花似玉的爱妻,一时高兴,就说:“告诉你也没用,是阎王爷不小心把我的名字从生死薄上撕下,做了纸捻子,所以我才活到现在。”
其实,阎王早就在注意彭祖了。只是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于是,就派了两个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的河里去洗炭。
正好彭祖的妻子下河洗衣服,见有俩人在洗炭,嘴里还念念有词:“洗黑炭,洗黑炭,洗白黑炭去卖钱。”
彭祖的妻子说:“我家相公活了八百八,也没听说黑炭能洗白。”
俩个小鬼就说不信,于是,彭祖的妻子就把彭祖长寿的秘密告诉了这俩个小鬼。小鬼立刻报告了阎王,阎王找见了那根纸捻子,就派勾魂鬼把彭祖勾走了。
老百姓大概对此也十分惋惜。就传开了一句顺口溜:“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能对妻说实话”。
在西方人的《圣---经》中,亚---当活了930岁,130岁时还生了儿子塞---特,之后又活了800岁。
他的儿子塞---特在807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912岁。
传说终究是传说,传说不是事实,所以长生不死在古代人心目中一直就只是一件缥缈而神秘的事情。
长寿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灵丹妙药,以求长生。
米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突变,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减缓人类老化的方法。
长寿就是指寿命长。人可以无穷进阶。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很强。
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天年)当在百岁以上。明张介宾《类经卷一摄生类一》注:“百岁者,天年之概。”俗语有“百年以后”,即指死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寿称鲜为人知。
喜寿:七十七岁,因“喜”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
米寿: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来刚好是数字“八十八”故称。
白寿: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称。
茶寿: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
《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尚书洪范》篇云:“五福:一曰寿。”汉孔安国《传》(《注》)云:“百二十年。”
唐孔颖达等《正义》(《疏》)云:“人之大期,百年为限。
世有长寿云‘百二十年’者,故《传》以最长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
又,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但具体年龄说法不一。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唐孔颖达等《正义》云:“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养生经》云:“黄帝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
《庄子盗跖》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太平经解承负诀》云:“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云:“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看来,将60岁作为长寿的年龄,下限太低,绝大多数不一定认同,而过百岁者虽有之,但终属少见。80岁作为长寿的最低年龄,多能认同与接受。
祝福长寿、吉祥健康的中国画作品很多,有齐白石《长寿图》,吴昌硕《松鹤》,朱宣咸《人长寿》、《寿桃》,娄师白《长寿图》等。
长寿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生活状态,而且人们在长寿的道路上也不停的研究和发现。原来,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有很多有助于长寿的内容,平时多做对身体很有好处。
长寿是人们永远都关心的话题。米国“时--代--周--刊”网站近期刊登了有关长寿的新研究,指出更多影响寿命的因素。
责任心强,更长寿。一项长达8年的研究显示,各种性格特征中,责任心最有助长寿。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做人谨慎细心、做事耐心有计划,像研究人员那样有点强迫症倾向,都有助长寿。这类人做事自觉,对待婚姻、工作、健康各方面,往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太会因为抽烟、飙车,不遵医嘱等原因而意外丧生。
饮食定生死。研究人员发现,地中海饮食是有助长寿的饮食方式,即多吃果蔬、坚果以及健康油脂,如橄榄油。健康饮食可降低老人患心脏病风险,甚至能防止记忆衰退。
遗传有影响。若父母长寿,子女未必也长寿,但会从父母那继承到一些好处。近期,《英伦国医-学-期-刊》报道,某些人之所以更少生病,可能是大脑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比常人更多,这正是拜遗传所赐。
受教育程度影响寿命。米国疾控中心的一份统计显示,拥有学士或更高学位的人,比高中没毕业的人多活约9年。兰--德---公司卫生经济学家史密斯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找到好工作,从而为人生做出长期规划,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努力工作寿命长。常说压力大伤身,但勤奋工作并不意味着会伤害身体。新研究发现,努力工作、干活的人(即使已退休),他们乐在其中,并不悲惨,而是更快乐、更健康,比消极工作的同行拥有更密切的社交。
心灵影响。一项研究对参加为期三个月闭关禅修的人做了检测,发现其体内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比对照组平均增强约30%。
过于乐观不利养生。性格开朗,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无忧无虑,压力小,似乎会更健康。但研究人员指出,“乐天思维”不一定能带来长寿,一个人若过于乐观,尤其在面对疾病或康复期,容易忽略其中风险。
长寿离不开社交。女性往往有更广泛的社交网络,这也是女人比男人更长寿的原因之一。从朋友、家人以及单位、社会处寻求关心,有助自我减压,甚至可以改善免疫功能。
久坐不动最减寿。一项研究发现,过了25岁后,每多看1个小时电视(坐着),就会从预期的整体寿长中扣除22分钟。(未完待续)
ps:注:谢谢谢志修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