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龙颜大悦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安世笑了笑,随即伸出了修长的手指头,慢悠悠地道:“收益有三。”
有三……
周举人人等的脸色难看极了,一个个绝望地跪在地,此时他们越发的感觉到,自己像是被人售卖的羔羊。
甚至……此时不免生出一个念头来,自己怎么就上这种当,还跑来了京城?
他们这算是自投罗网了?
朱棣则是抖擞精神,一副洗耳恭听之状。
却听张安世慢悠悠地道:“这其一嘛,收益最大的乃是太平府,陛下……太平府大规模购粮之后,船业的发展极大,因为购粮需要大规模的船只,虽说现在的海船,都紧着运输粮食,可其他的香料、象牙、橡胶、棉花等等物产,也是大明之急需。”
“所以……许多运输的海船,想要雇请来运货,可谓是一船难求,所以现在各处的造船船坞,订单都排到了两年之后,为了购船,大家伙儿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少的船坞,也纷纷扩产。”
张安世耐心地继续道:“当然,船业的发展,在百业面前,其实也并不突出,此次为了赈济,购置了数百万套的成衣,陛下……这数百万的成衣,花的乃是这些劣绅们高价购粮的银子,可这样的订单一下,一件成衣,从棉花,到染料,再到纺纱以及纺织,甚至还包括了针线,如此规模的巨大订单,教这些成衣作坊、纺纱作坊,还有纺织作坊,染料作坊,都大赚一笔。”
“成衣如此,钢铁的器具、马车、也是如此,还有布鞋,这些自劣绅们手里用粮食换来的大笔银子,在太平府下订的订单就价值数百上千万两纹银,教这上上下下,数百上千个作坊收益。还不只如此,因为这些作坊收益,就不得不大规模的扩产,招募更多的匠人。大规模的订单需要运输,又需要大量的车马和牛马和人力的费用,这么多的劳力和匠人要吃喝拉撒,陛下……这其中所带动的产业价值,至少可达数千万两纹银。”
此言一出,令人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算来算去,等于是张安世拿着劣绅的银子赈了灾。
看上去好像张安世没有从中得一分利,可实际上……却靠着各种订单,让他的太平府从上游到下游,都赚了一个遍。
这样细细思量下来,实在令人恐惧。
朱棣听罢,频频地点着头,只是他还在沉思,栖霞商行有没有从中牟利的时候。
张安世总算是没有让他失望,笑道:“而百业兴旺,也意味着,太平府从中争取的税赋,至少也在两百至三百万两上下,陛下……这是最直接的收益。”
“…………”
好家伙……
居然还能这样?这百官的眼睛都直了,他们这下也算是服气了。
可细细想一想,这笔账还真没有算错。
太平府确实很公道,他们即便屯粮,即便高价卖粮,可这里头的任何所得,也都一分一毫,都分发给了四省之灾民百姓。
这么多的粮食,这么多的成衣、布鞋、钢铁、车马、以及一切衣食住行之所需,如此规模的赈济,古今未有。
可这家伙……却又借此,堂而皇之地……大赚了一笔。
朱棣听罢,才不由得脑子转过弯来,他这才知道,自己只局限于栖霞商行是否牟利,实在是格局太低了。
还是张安世的脑子想的宽呀!
于是,闻言又不由大喜。
而张安世没打算就此打住,直接他继续道:“至于这其二嘛,就是借贷。陛下……实不相瞒,这些劣绅们的借贷,大多是联合钱庄,在各省挂了一个牌子,可实际上,却还是联合钱庄放出的款。这借贷……就有利息,因为涉及到的,乃是商业贷款,这利息可不低。”
说到这里,张安世似笑非笑地看了周举人一眼,眼中带着几分嘲讽,而后接着道:“只是可惜,这些劣绅们,虽也知道利息不低,却只惦记着靠囤货居奇来牟取暴利,自以为只要自己赚的足够多,才无视了利息,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会稳赚。陛下,这利息银,钱庄这边计算,至少也在两百万两纹银上下,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朱棣:“……”
不得不说,要说黑,还是张安世这家伙黑啊!这简直就是一条龙的服务,从出生到火葬,都给你安排妥当了。
可细细一想,你要说他坏,却好像又不是。
因为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源自于那些囤货居奇之劣绅们的贪婪,说起坏来,张安世还是个弟弟。
张安世笑盈盈地看向朱棣道:“最重要的是……财产抵押。陛下是知道钱庄的。臣对钱庄的经营,一向是保守为主,最担心的就是坏账。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于借贷,一向谨慎。任何借贷,必要有抵押,而抵押的估值,也一向保守。”
朱棣此时也隐隐明白了一点什么。
实际上,周举人人等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意思,因为他们才是最有切肤之痛的。
而百官们,却一脸无语之色,大家都是聪明人,已经能感同身受了。
张安世大方地继续分析道:“所谓的抵押,只有实物,而在评估其价值的时候,臣打一个比方吧。”
说到这,张安世又看向那位周举人,道:“这位举人,若是我猜测没错,你该叫周涛吧。”
周举人脸色惨白,却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张安世笑了笑,继而道:“他的账,来之前,臣已询问过。”
周举人听到这里,愈发的明白自己已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甚至可能,召他觐见时,张安世也已和宦官们打了招呼,一定要把他领进来。
张安世不管周举人那复杂的目光,而是道:“这位周举人,可谓是家大业大,他家良田千顷,还有大量的牛马和宅邸,以及榨油的作坊,城里还有不少的铺面,若是我记得没错的话,那开封的铺面,市价来说,应该是三百七十两一开间是吗?而周家在开封,这样的铺面就有二十多开间,只是他在贷款的时候,钱庄进行抵押的评估时,却不会按照三百七十两一开间来计算的,而是折半,也即是一百八九十两银子来计算其估值。三百七十两的铺面作为抵押,也只能借两百两银子不到的银子……”
顿了顿,张安世接着道:“当然,只要周家能够将利息和本金都偿还,这铺面还是他家的。可若是还不上……那么钱庄也只好将他的铺面、田产以及牛马、宅邸统统没收了,这是规矩!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张安世目光灼灼地又看着周举人,道:“周举人,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你们周家,共向钱庄借贷了两万三千四百两银子。我来问你,这银子,你们到底还不还,又到底还得上还不上?若是还不上,那么不只你的家业,便是你谷仓里的那些粮,可都要没收了。”
周举人听罢,直接勃然大怒,狠狠地瞪着张安世道:“你……卑鄙无耻,你……你这故意构陷我等……”
张安世唇角勾着浅笑,嘲弄地对他反问道:“什么叫故意构陷,这借贷,是本王强逼你的?分明是你们这些劣绅,为了盘剥百姓,在灾年维持粮价,想要高价卖粮,再贱价收购百姓的家产,才眼巴巴的来借贷!现在竟还怪到本王头上,你既自称一介草民,既是区区一介草民,竟敢在本王面前犬吠,以下犯上,是何居心?”
周举人听罢,几乎要气得背过气去。
与他同来的不少人,开始暗中垂泪。
到了这个份上,他们觉得自己实在是愚不可及。
张安世随即不再理会这周举人,而是看向朱棣道:“陛下,所以……若是这些人还不上借款,那么若是不出意外的话,钱庄借贷出去的近千万两纹银,所没收到的抵押物,必定要价值在两千万两纹银以上,甚至……还要更多!”
“唯一的麻烦就是,如何处置这些财产的问题了。好在……他们抵押的许多实物,都在市面上的硬通货,即便一时积压在一起,难以处置,可只需花费几年时间消化,却不愁不能售出。”
朱棣道:“好……好……”
朱棣感到通身舒爽!
他连说了两个好,本还要继续说一个好字时,却意识到好像这个时候说这些不妥。
于是他立即板起脸来,面带怒色,厉声道:“若为囤货居奇而借贷,就为了欺压百姓,陷百姓于水火之中,弃而不顾,那么……这些人非但其心可诛,更是丧心病狂,十恶不赦!”
周举人听到此,已开始瑟瑟发抖了。
张安世道:“陛下息怒,这第三个收益……其实也不小……”
朱棣一愣,人都麻了。
一个个收益,说的明明白白,百姓赈济了,不但得到了赈济,而且还获得了极好的待遇,照着张安世这样的赈济之法,朝廷可谓是收获了一次巨大的人心。
可事办妥当不说,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收益,无论是税收,还是钱庄的利息,甚至是抵押物的没收,可以说,朱棣和张安世都是最直接的受益人。
别人赈济花银子,他朱棣赈济了百姓,使百姓感激涕零,居然还能挣银子。
世间竟有这样的奇事。
不过朱棣龙颜大悦的同时,却不由得开始有些觉得张安世这家伙嘴巴有点大了。
挣了就挣了嘛,私下里说得了,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一二三四五的说出来,这……反而有些不稳重。
可想归这样想,朱棣却不由道:“这其三是什么?”
张安世道:“太平府赈济,除了提供足够的食物,同时还分发衣物,工具等等,教百姓能够吃饱喝足,能够御寒取暖,与此同时,却也借此机会,征发百姓们做工,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如此。”
“因而,四省之地,各处的府县,臣都命人,将这受灾的百姓们组织起来,对年弱的孩童和少年,教授他们读书写字。对于年老之人,进行赡养,对于妇人,则令它们负责炊事和缝补,而对于壮丁,则教他们修桥铺路,让他们修水库,开挖运河,甚至……铺垫路基。陛下富有四海,这是因为……天下的百姓,都是陛下的臣民,天下的土地,都是陛下的疆域。这些收益,并非是真金白银,可是陛下……这些土地的开发,对陛下而言,却是最宝贵的财富。”
朱棣听罢,不禁为之振奋,这总算没有直接谈金银那等粗俗之物了。
朱棣满意地点着头道:“此言有理。”
张安世接着道:“不说其他,单说路基,从关中至河南,就修筑了数百里之长,至于其他的工程,更是不可计数。而这些路基……乃铁路司在此之前,就进行过规划和测算………”
朱棣勐地,感觉到他这话里有话,神色间又认真了几分。
张安世继续道:“而路基所用的土地,大多土地要嘛无主,要嘛就被人抵押,还有少数,臣也花了一些银子购置下来了。如有必要,只要陛下一声令下,就可随时铺设枕木和铁轨。”
“如此一来,这铁路很快即可贯通,铁路沿途的土地,大抵都在朝廷和太平府之手,也可进行运营,而且,一旦铁路开建,就意味着,关中和河南等地,需征发大量的人力,这几年大灾,雇佣大量的人力,修建铁路,不但可使关中与河南互通有无,可大大的为商贾和百姓以及货物的运输提供巨大的便利,也可让许多的壮丁,能够靠自己的劳力,养家湖口,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棣:“……”
算账这一块,张安世算是给玩明白了。
铁路在直隶,收益是极大的。
毕竟这玩意运力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古代的运输损耗实在太大,运输本就高昂,而铁路的出现,不但大大降低了损耗,同时合理的运费,也让铁路司在直隶挣了个盆满钵满。
只是这铁路司一直只局限于直隶,当初本想扩张至江西布政使司,却因为一场巨大的窝桉,功败垂成。
这才让朱棣意识到,直隶能办成的事,并不代表其他各省可以办成,一方面,是土地在天下的士绅之手,要征用大量的土地,本就需要极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则是铁路的修建,本就是天价,如此巨大的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现在……土地到手了。
最神奇的是,连路基也到手了。
要知道,修建铁路,可不只是铺设铁轨这样简单,这其中最大的花费就是征发大量的劳力,修建路基,同时还有修建桥梁。
这些可都是前期巨大的花费,以现在的生产力而言,这样的工作,一条千里的铁路,至少需要征发数十上百万的壮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可完成。
可现在……前期的工作……居然奇迹一般的完成了。
完成了倒也罢了,而且还是劣绅们买单。
接下来,就只需铁路司再投资一大笔银子,开始铺设铁轨和枕木即可。
朱棣骤然之间,竟是激动起来。
铁路这样的好东西,能盈利,能增强朝廷的统治,能便利商贾,甚至能给百姓带来财富,此等一本万利的买卖,却不能扩张出直隶,本就是朱棣的一桩心事。
可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朱棣的声音都忍不住带了几分抖意:“都……都已修筑完成……”
张安世确定地道:“主干线的路基,都已夯实,甚至铁路沿线的某些车站位置土地平整工作,也已完毕。干线都进行了垫高,两侧修建了排水渠,还有大量的碎石,也都铺就,缺的只是枕木和铁轨的铺设。”
“好!”朱棣龙颜大悦,顿时亢奋起来,脸上带着大大的笑容,激昂地道:“好的很,如此,则利在千秋啊,这样一来,大明的江山……便坚如磐石了。”
其实张安世还是觉得有点可惜,一方面可惜的乃是湖广一带,路基还未修成,毕竟那里山林实在太多,现在的工期,也只勉强进行了一段而已。而且那里水网密布,修桥的工作,也是巨大的工程。
另一方面,则是江河确实对铁路进行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毕竟在长江和黄河上修建铁路桥,至少在现在,是不可能完成的。
于是,张安世选择的办法便是,在这阻断的铁路线两端,设立渡口,铁路行至渡口,而后卸货,装载上船,之后再送至对岸的渡口,重新在对岸的铁路线上装载。
当然,即便是如此,在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解决办法,也已是巨大的进步了,至少让当前的运力增加了十倍,损耗降低了更不知多少倍。
可毕竟做不到后世那般,可以直接连接南北,还是难免有所遗憾。
朱棣却已是足够狂喜,笑容满面地道:“一场赈济,竟成千秋之功,张卿实有管仲、乐毅之才。”
张安世笑了笑,随即伸出了修长的手指头,慢悠悠地道:“收益有三。”
有三……
周举人人等的脸色难看极了,一个个绝望地跪在地,此时他们越发的感觉到,自己像是被人售卖的羔羊。
甚至……此时不免生出一个念头来,自己怎么就上这种当,还跑来了京城?
他们这算是自投罗网了?
朱棣则是抖擞精神,一副洗耳恭听之状。
却听张安世慢悠悠地道:“这其一嘛,收益最大的乃是太平府,陛下……太平府大规模购粮之后,船业的发展极大,因为购粮需要大规模的船只,虽说现在的海船,都紧着运输粮食,可其他的香料、象牙、橡胶、棉花等等物产,也是大明之急需。”
“所以……许多运输的海船,想要雇请来运货,可谓是一船难求,所以现在各处的造船船坞,订单都排到了两年之后,为了购船,大家伙儿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少的船坞,也纷纷扩产。”
张安世耐心地继续道:“当然,船业的发展,在百业面前,其实也并不突出,此次为了赈济,购置了数百万套的成衣,陛下……这数百万的成衣,花的乃是这些劣绅们高价购粮的银子,可这样的订单一下,一件成衣,从棉花,到染料,再到纺纱以及纺织,甚至还包括了针线,如此规模的巨大订单,教这些成衣作坊、纺纱作坊,还有纺织作坊,染料作坊,都大赚一笔。”
“成衣如此,钢铁的器具、马车、也是如此,还有布鞋,这些自劣绅们手里用粮食换来的大笔银子,在太平府下订的订单就价值数百上千万两纹银,教这上上下下,数百上千个作坊收益。还不只如此,因为这些作坊收益,就不得不大规模的扩产,招募更多的匠人。大规模的订单需要运输,又需要大量的车马和牛马和人力的费用,这么多的劳力和匠人要吃喝拉撒,陛下……这其中所带动的产业价值,至少可达数千万两纹银。”
此言一出,令人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算来算去,等于是张安世拿着劣绅的银子赈了灾。
看上去好像张安世没有从中得一分利,可实际上……却靠着各种订单,让他的太平府从上游到下游,都赚了一个遍。
这样细细思量下来,实在令人恐惧。
朱棣听罢,频频地点着头,只是他还在沉思,栖霞商行有没有从中牟利的时候。
张安世总算是没有让他失望,笑道:“而百业兴旺,也意味着,太平府从中争取的税赋,至少也在两百至三百万两上下,陛下……这是最直接的收益。”
“…………”
好家伙……
居然还能这样?这百官的眼睛都直了,他们这下也算是服气了。
可细细想一想,这笔账还真没有算错。
太平府确实很公道,他们即便屯粮,即便高价卖粮,可这里头的任何所得,也都一分一毫,都分发给了四省之灾民百姓。
这么多的粮食,这么多的成衣、布鞋、钢铁、车马、以及一切衣食住行之所需,如此规模的赈济,古今未有。
可这家伙……却又借此,堂而皇之地……大赚了一笔。
朱棣听罢,才不由得脑子转过弯来,他这才知道,自己只局限于栖霞商行是否牟利,实在是格局太低了。
还是张安世的脑子想的宽呀!
于是,闻言又不由大喜。
而张安世没打算就此打住,直接他继续道:“至于这其二嘛,就是借贷。陛下……实不相瞒,这些劣绅们的借贷,大多是联合钱庄,在各省挂了一个牌子,可实际上,却还是联合钱庄放出的款。这借贷……就有利息,因为涉及到的,乃是商业贷款,这利息可不低。”
说到这里,张安世似笑非笑地看了周举人一眼,眼中带着几分嘲讽,而后接着道:“只是可惜,这些劣绅们,虽也知道利息不低,却只惦记着靠囤货居奇来牟取暴利,自以为只要自己赚的足够多,才无视了利息,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会稳赚。陛下,这利息银,钱庄这边计算,至少也在两百万两纹银上下,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朱棣:“……”
不得不说,要说黑,还是张安世这家伙黑啊!这简直就是一条龙的服务,从出生到火葬,都给你安排妥当了。
可细细一想,你要说他坏,却好像又不是。
因为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源自于那些囤货居奇之劣绅们的贪婪,说起坏来,张安世还是个弟弟。
张安世笑盈盈地看向朱棣道:“最重要的是……财产抵押。陛下是知道钱庄的。臣对钱庄的经营,一向是保守为主,最担心的就是坏账。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于借贷,一向谨慎。任何借贷,必要有抵押,而抵押的估值,也一向保守。”
朱棣此时也隐隐明白了一点什么。
实际上,周举人人等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意思,因为他们才是最有切肤之痛的。
而百官们,却一脸无语之色,大家都是聪明人,已经能感同身受了。
张安世大方地继续分析道:“所谓的抵押,只有实物,而在评估其价值的时候,臣打一个比方吧。”
说到这,张安世又看向那位周举人,道:“这位举人,若是我猜测没错,你该叫周涛吧。”
周举人脸色惨白,却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张安世笑了笑,继而道:“他的账,来之前,臣已询问过。”
周举人听到这里,愈发的明白自己已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甚至可能,召他觐见时,张安世也已和宦官们打了招呼,一定要把他领进来。
张安世不管周举人那复杂的目光,而是道:“这位周举人,可谓是家大业大,他家良田千顷,还有大量的牛马和宅邸,以及榨油的作坊,城里还有不少的铺面,若是我记得没错的话,那开封的铺面,市价来说,应该是三百七十两一开间是吗?而周家在开封,这样的铺面就有二十多开间,只是他在贷款的时候,钱庄进行抵押的评估时,却不会按照三百七十两一开间来计算的,而是折半,也即是一百八九十两银子来计算其估值。三百七十两的铺面作为抵押,也只能借两百两银子不到的银子……”
顿了顿,张安世接着道:“当然,只要周家能够将利息和本金都偿还,这铺面还是他家的。可若是还不上……那么钱庄也只好将他的铺面、田产以及牛马、宅邸统统没收了,这是规矩!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张安世目光灼灼地又看着周举人,道:“周举人,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你们周家,共向钱庄借贷了两万三千四百两银子。我来问你,这银子,你们到底还不还,又到底还得上还不上?若是还不上,那么不只你的家业,便是你谷仓里的那些粮,可都要没收了。”
周举人听罢,直接勃然大怒,狠狠地瞪着张安世道:“你……卑鄙无耻,你……你这故意构陷我等……”
张安世唇角勾着浅笑,嘲弄地对他反问道:“什么叫故意构陷,这借贷,是本王强逼你的?分明是你们这些劣绅,为了盘剥百姓,在灾年维持粮价,想要高价卖粮,再贱价收购百姓的家产,才眼巴巴的来借贷!现在竟还怪到本王头上,你既自称一介草民,既是区区一介草民,竟敢在本王面前犬吠,以下犯上,是何居心?”
周举人听罢,几乎要气得背过气去。
与他同来的不少人,开始暗中垂泪。
到了这个份上,他们觉得自己实在是愚不可及。
张安世随即不再理会这周举人,而是看向朱棣道:“陛下,所以……若是这些人还不上借款,那么若是不出意外的话,钱庄借贷出去的近千万两纹银,所没收到的抵押物,必定要价值在两千万两纹银以上,甚至……还要更多!”
“唯一的麻烦就是,如何处置这些财产的问题了。好在……他们抵押的许多实物,都在市面上的硬通货,即便一时积压在一起,难以处置,可只需花费几年时间消化,却不愁不能售出。”
朱棣道:“好……好……”
朱棣感到通身舒爽!
他连说了两个好,本还要继续说一个好字时,却意识到好像这个时候说这些不妥。
于是他立即板起脸来,面带怒色,厉声道:“若为囤货居奇而借贷,就为了欺压百姓,陷百姓于水火之中,弃而不顾,那么……这些人非但其心可诛,更是丧心病狂,十恶不赦!”
周举人听到此,已开始瑟瑟发抖了。
张安世道:“陛下息怒,这第三个收益……其实也不小……”
朱棣一愣,人都麻了。
一个个收益,说的明明白白,百姓赈济了,不但得到了赈济,而且还获得了极好的待遇,照着张安世这样的赈济之法,朝廷可谓是收获了一次巨大的人心。
可事办妥当不说,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收益,无论是税收,还是钱庄的利息,甚至是抵押物的没收,可以说,朱棣和张安世都是最直接的受益人。
别人赈济花银子,他朱棣赈济了百姓,使百姓感激涕零,居然还能挣银子。
世间竟有这样的奇事。
不过朱棣龙颜大悦的同时,却不由得开始有些觉得张安世这家伙嘴巴有点大了。
挣了就挣了嘛,私下里说得了,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一二三四五的说出来,这……反而有些不稳重。
可想归这样想,朱棣却不由道:“这其三是什么?”
张安世道:“太平府赈济,除了提供足够的食物,同时还分发衣物,工具等等,教百姓能够吃饱喝足,能够御寒取暖,与此同时,却也借此机会,征发百姓们做工,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如此。”
“因而,四省之地,各处的府县,臣都命人,将这受灾的百姓们组织起来,对年弱的孩童和少年,教授他们读书写字。对于年老之人,进行赡养,对于妇人,则令它们负责炊事和缝补,而对于壮丁,则教他们修桥铺路,让他们修水库,开挖运河,甚至……铺垫路基。陛下富有四海,这是因为……天下的百姓,都是陛下的臣民,天下的土地,都是陛下的疆域。这些收益,并非是真金白银,可是陛下……这些土地的开发,对陛下而言,却是最宝贵的财富。”
朱棣听罢,不禁为之振奋,这总算没有直接谈金银那等粗俗之物了。
朱棣满意地点着头道:“此言有理。”
张安世接着道:“不说其他,单说路基,从关中至河南,就修筑了数百里之长,至于其他的工程,更是不可计数。而这些路基……乃铁路司在此之前,就进行过规划和测算………”
朱棣勐地,感觉到他这话里有话,神色间又认真了几分。
张安世继续道:“而路基所用的土地,大多土地要嘛无主,要嘛就被人抵押,还有少数,臣也花了一些银子购置下来了。如有必要,只要陛下一声令下,就可随时铺设枕木和铁轨。”
“如此一来,这铁路很快即可贯通,铁路沿途的土地,大抵都在朝廷和太平府之手,也可进行运营,而且,一旦铁路开建,就意味着,关中和河南等地,需征发大量的人力,这几年大灾,雇佣大量的人力,修建铁路,不但可使关中与河南互通有无,可大大的为商贾和百姓以及货物的运输提供巨大的便利,也可让许多的壮丁,能够靠自己的劳力,养家湖口,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棣:“……”
算账这一块,张安世算是给玩明白了。
铁路在直隶,收益是极大的。
毕竟这玩意运力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古代的运输损耗实在太大,运输本就高昂,而铁路的出现,不但大大降低了损耗,同时合理的运费,也让铁路司在直隶挣了个盆满钵满。
只是这铁路司一直只局限于直隶,当初本想扩张至江西布政使司,却因为一场巨大的窝桉,功败垂成。
这才让朱棣意识到,直隶能办成的事,并不代表其他各省可以办成,一方面,是土地在天下的士绅之手,要征用大量的土地,本就需要极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则是铁路的修建,本就是天价,如此巨大的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现在……土地到手了。
最神奇的是,连路基也到手了。
要知道,修建铁路,可不只是铺设铁轨这样简单,这其中最大的花费就是征发大量的劳力,修建路基,同时还有修建桥梁。
这些可都是前期巨大的花费,以现在的生产力而言,这样的工作,一条千里的铁路,至少需要征发数十上百万的壮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可完成。
可现在……前期的工作……居然奇迹一般的完成了。
完成了倒也罢了,而且还是劣绅们买单。
接下来,就只需铁路司再投资一大笔银子,开始铺设铁轨和枕木即可。
朱棣骤然之间,竟是激动起来。
铁路这样的好东西,能盈利,能增强朝廷的统治,能便利商贾,甚至能给百姓带来财富,此等一本万利的买卖,却不能扩张出直隶,本就是朱棣的一桩心事。
可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朱棣的声音都忍不住带了几分抖意:“都……都已修筑完成……”
张安世确定地道:“主干线的路基,都已夯实,甚至铁路沿线的某些车站位置土地平整工作,也已完毕。干线都进行了垫高,两侧修建了排水渠,还有大量的碎石,也都铺就,缺的只是枕木和铁轨的铺设。”
“好!”朱棣龙颜大悦,顿时亢奋起来,脸上带着大大的笑容,激昂地道:“好的很,如此,则利在千秋啊,这样一来,大明的江山……便坚如磐石了。”
其实张安世还是觉得有点可惜,一方面可惜的乃是湖广一带,路基还未修成,毕竟那里山林实在太多,现在的工期,也只勉强进行了一段而已。而且那里水网密布,修桥的工作,也是巨大的工程。
另一方面,则是江河确实对铁路进行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毕竟在长江和黄河上修建铁路桥,至少在现在,是不可能完成的。
于是,张安世选择的办法便是,在这阻断的铁路线两端,设立渡口,铁路行至渡口,而后卸货,装载上船,之后再送至对岸的渡口,重新在对岸的铁路线上装载。
当然,即便是如此,在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解决办法,也已是巨大的进步了,至少让当前的运力增加了十倍,损耗降低了更不知多少倍。
可毕竟做不到后世那般,可以直接连接南北,还是难免有所遗憾。
朱棣却已是足够狂喜,笑容满面地道:“一场赈济,竟成千秋之功,张卿实有管仲、乐毅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