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教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又在草原逗留了两个多月,看着北方各部族的迁移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漠庭三都户所的搭建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朱允炆这才动行回京。
“有一个高效的内阁,加上泾渭分明的军政分离体系,南京有没有朕这个皇帝,都不妨碍国事的正常运转,朕这才有时间可以安心的带着你们周游南北西东。”
舒适宽大的天子驾辂足以坐下朱允炆一家七八口人,这位大明的建文皇帝一边看着沿途的风景,一边不无得意的向自己的几名媳妇炫耀。
放大内阁的权利,确实可以释放皇帝的空间,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内阁会在施政中不可避免的窃取皇权,减弱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占有欲,朱允炆也不例外,只是他没有选择像他的爷爷学习,事无巨细一肩挑,甚至一天开三次大朝会,连县一级的芝麻琐事都要圣心独断。
他给了内阁权力,却又无限放大自己这个皇帝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造神运动的成功,让他即使将人事任命和科举权授予内阁,这个机构也对他的皇权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威胁。
他们的手伸不到军队,只靠一张嘴,能搞哪门子的政变?
而在京郊大营之中,几处醒目的寨墙上,可都悬挂着朱允炆这个皇帝的画像和那句极富渲染力的口号‘军是大明国防军,兵是人民子弟兵。’
加强家国概念深入军心,就会极大避免沦为私军的威胁,占据军队绝大基数的卒勇能念及领谁的军饷,捧谁的饭碗,就不会被野心党几句花言巧语蒙骗。
首辅、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士奇终究摆脱不了这个辅字,内阁也都是辅臣,是辅佐朱允炆这个皇帝治理国家的,不仅屁股要坐的端正,心里的位置这些人也会摆的正。
内阁首辅和内阁总理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含义却是天差地远。前者是皇权独裁制,后者是虚君立宪制。
眼下大明的君权独裁甚至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就比如作为通政司的右参议,大明顶级马屁精许不忌去岁就曾经向朱允炆进言,希望能够将朱允炆平日里说的一些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言论整理收录,搞一本皇帝思想合集,共天下士子可以深入学习其中的思想精神,饶是朱允炆已经足够厚黑,也羞的没有同意。
但这许不忌不依不饶,一直在私下里搞串联,打算来个集体上书,好狠狠的拍一次龙屁,要不是朱允炆这次北上巡游草原,恐怕还真就搞出来了,细想想,这么做也不错。
由此可见,在此时的大明朝野之间,即使朱允炆天天撒着欢的玩,也不用担心一回京出现南京另立朝廷的尴尬局面,想架空皇帝?内阁六部这些人门都没有。
一念起自己将来可以满天下的转悠,欣赏零工业时代纯天然的美好环境,朱允炆就觉得自己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中军绕北平南下,沿着早几年开始动工,用时两年多方建筑好的南北京道行进。挑开车窗的一角,就可以清晰的看着这条国道两侧金黄色的麦浪。
“河北这些年总算是恢复了一些元气,但还远远不够。”
看着看着,朱允炆又叹了口气:“眼下我大明重中之重,便是快速恢复北方的民生,不然南北失衡的现象太过于严重了。
河北这块土地,自唐末沦陷于异族之手,五代十国至今打了足足将近五百年的仗,十室九空,千里渺无人烟啊。”
大明丁口六千多万,北方却只有可怜的一千多万人,南直隶、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湖广仅这七省就已经超过四千万,还没有加上贵州、四川、云南和两广。
“自我大明立国以来,至今三十六载,河北数省,总算是从一百余万户到如今的四百万户,翻了两番,成绩还是喜人的。”
马恩慧宽慰道:“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生的恢复总是很快的,陛下也不用过于忧怀。”
“唉。”
朱允炆叹了口气,又是恨声道:“自北平南下至今也有数百里了,沿途府县城郭破败不堪,城外村庄也是寥寥之数,哪比得上南直隶处处鸡鸣狗叫,欢歌笑语,都怪该死的蒙元蛮夷!”
砰的一声,朱允炆一掌拍在身旁的几案之上。
蒙古灭金,屠河北数十城;征西夏,更是沿道屠数千里之广,攻四川,屠的四川全省仅剩下一万余户!
以至于忽必烈立国之后,不得不迁湖北实四川。
一百年的元朝江山坐下来,河北这块土地上的丁口繁衍仍是慢的可怜,亏得忽必烈拿张弘范换了伯颜,这个大汉奸起码还有点人性,灭了南宋之后鲜有屠城之举,江南的汉族得已活了下来。
龙凤元年,江南各省割据,已是从实质上脱离了元朝的统治,军阀混战,太祖异军突起,东征西讨克定南方,面北称帝立国大明。洪武元年北伐,一年的光景便统一南北,廓清帝宇。
这才给了河北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几年朝廷一直施行赤字经济,成效还是巨大的。”
朱允炆有心说给一旁老实坐着的朱文奎听,主动讲起了国事。
“国库和朕的内帑,虽说这两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但国穷而民富,大量的财富自国库转移到百姓的手里,使得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量贫农得以吃饱穿暖,刺激了生养。
加上商贸发达,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几年的光景,北平这座军事重镇就会成为北方第一繁荣大城,毕竟他临近平津,距离朝鲜近,加之南北这条京道和大运河。
山西各省的煤运都要走北平中转,一旦北平繁华起来,商人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河北就会渐渐变成一片热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个温饱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还是为朱文奎分析内阁的政策,也不管小家伙能听懂多少,总之是一股脑的填鸭式传授。
“最近再看什么书。”
讲完了国策,朱允炆便岔开话题,问道朱文奎。
“回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错了一下神,来了兴致的问道:“怎得想起看史书了,史书可是乏味无趣的紧。”
朱文奎老实回答:“史书虽然乏味无趣,但有道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观历朝历代之政,感悟颇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觉心怀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脑袋,表扬起来:“说的没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将来做了皇帝,该如何施政啊。”
车厢内的气氛陡然严肃起来,几个媳妇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时还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谁都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朱允炆竟然会毫不忌讳的考校儿子这种问题。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朱文奎谨慎对答,说着自己的想法:“儿臣观历代之政,汉承文景而强,唐承贞观而盛,我大明想要国富民强,也当施宽仁之政。”
“嗯。”
朱允炆颔首,一步一步的引导道:“有道理,天下人夸朕的建文一朝远迈汉唐,实则承洪武大世之余荫罢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问你,可知缘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可以缔造盛世呢?”
“因为轻徭薄赋之下,民力便可渐渐复兴,百姓吃饱穿暖则子孙绵延,丁口多了垦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则粮税多,长此以往,国富民强自然盛世不远。”
朱允炆笑起来:“哈哈,可以可以。”
收住笑声,不住点头赞许,继续问道:“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后的国策呢?”
朱文奎眨巴几下眼睛,想了片刻轻轻摇头:“儿臣愚钝,不知矣。”
“你能看到这第一层的表象,朕已经很满意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懂得修生养息的仁政可以增强国力,朱允炆对此已是非常满意。
“你能通过观史知晓仁政之重要已是殊为不易,接下来就需要放下史书,其他的朕来教你。”
朱文奎马上恭敬跪下:“求父皇教诲。”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你我父子,不用多礼。”
拉起文奎,朱允炆谆谆教诲起来:“所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条仁政,为何几千年来的朝代都可以通过这办法来增强国力?就是因为朝代的初期人少而地多。
国家的国力尚未达到饱和,所以需要大量的丁口百姓来充实疆域,开荒垦田,如果不降低赋税和减少徭役,百姓就无力生养。
一旦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丁口的繁衍速度自然会极大的提升,人多了,良田就多了,国力就昌盛了。国力越是昌盛,则民越富;民越富,口越多;口越多,则田越多,继而国越强。这就是良性循环。
而一个朝代的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候,恰恰是这个朝代开始走向灭亡的时候,盛世即末世。”
车厢内的媳妇孩子都疑惑起来,朱文奎当先问道:“既是盛世,怎么又会是末世呢?”
“因为国内已经被充满了。”
朱允炆向小家伙解释道:“好比一个水缸,满则必溢,若是满了无处可溢,里面的水越屯越多,这口水缸就会炸裂。
一个朝代因为施仁政而富强,人口快速繁衍,但是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没了地,新生的百姓怎么过活呢?
越来越多的百姓需要吃饭,没饭吃,就会有矛盾。
这个时候,就需要转移矛盾。
你只看到文景之治缔造了大汉的恢弘大世,可知为何汉武帝要跟匈奴大打出手。除了为了骨气不再和亲之余,便是大汉的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了矛盾的苗头,汉武帝需要一个转移矛盾的渠道,而对外的战争和扩张,就是最合适的方式。
几十年的仗打下来,大汉打的筋疲力尽,无数的百姓扎紧脖子,勒紧腰带都在支援这场大仗。最后这场举国之战以我汉人的胜利而告终,我们既收获了万里马场,也死去了无数的百姓。这才有汉武一死,昭宣中兴的局面。”
朱文奎吃惊的张大嘴巴,这还是他头一回听到这种解释,只觉宛如天方夜谭一般。
“仁政既是好,也是坏。”
朱允炆含笑道:“暴政既是坏,也是好,很多的东西你要看全面。唐有贞观之治、神龙之治、开元之治,可谓是国力达到了巅峰,仅在册之丁口已是万万之数,更遑论无数隐与田野的偏僻村落、那些达官显贵家的家丁奴仆呢?
所以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唐朝已经无力在强盛下去了,他必须要扩张,要打仗、要死人!
但是李隆基这个皇帝没有看到已经冒头的矛盾,选择了安于享乐,耽于现状。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死伤无数,不用一百年,大唐万万丁口就可能繁衍到两万万,如此数量的百姓无粮可食的时候,揭竿而起之下,大唐只会亡国的更快。”
国恒以弱灭,为汉以强亡。
朱允炆都不知道这种论调是哪里来的。
同是王朝末期的时候,汉唐明三朝有什么区别?
都是亡于内部的百姓起义,掺杂上军阀的混战罢了,汉朝最光荣的地方在于他的末期没有让异族窃取走土地罢了,这是唐明两朝应该学习的地方。
黄巢起义、闯王造反,都是因为人口太多,加之唐朝门阀割据,明朝宗亲养猪。
“你想当皇帝,要学得东西不是如何施政,因为你的曾祖父太祖高皇帝和朕已经给你打好了基础。”
朱允炆郑重道:“你真正应该学的,是仔细观察留意即将出现的国家矛盾,因为盛世一旦来了,矛盾就会被激化,土地有限,财富也有限。”
盛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逐渐被拉开的巨大贫富差距!
朱允炆已经通过官绅一体纳粮和取消宗亲年俸两种办法来缓解这种速度,但这远远不够。
后世还土地国有化呢,照样随着社会的进程,使得贫富差距化并产生严峻的阶级对立思想。
仇富、仇官。
这是人性,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这些东西对眼下的朱文奎来说实在是过于晦涩难懂,他只觉听得云里雾里,根本不懂从哪里接话,只好老老实实听朱允炆继续说道。
“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不是不懂,但他们身在局中却无力破局,原因就在于当他们发现盛世的时候,国家已经诞生了太多的大地主、大门阀,这些雄厚的力量纠缠在一起,足以对抗皇权,使得这些有雄心报复的皇帝无能为力。
隋朝得国太易,立国之初的时候,关陇贵族集团就已经成型了,他不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的国家,杨坚也就无法像太祖那般,给隋炀帝留下一个可以任意施为的宽松环境。
汉、唐包括咱们大明,都是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汉无六国遗贵,唐无八大柱国,我大明更是勋贵死绝,朕现在又砍了官身不用纳粮的规矩,砍了宗亲的年俸。
眼下,还没有任何人可以跟老百姓争利,没有利益之争就不会有矛盾产生。所以我大明未来的几十年,民力的发展将会十分的迅猛。
等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口达数万万之巨,你目光所及之处,每座城内的百姓都可并肩接踵,到那个时候,就是咱们大明最大的危机。”
盛世,即末世。
朱文奎被这句最大的危机吓住了,忙问道:“既如此,何以破局?”
“唯内安百姓,外扩疆域一途。”
朱允炆凝声道:“对内,你要倾听矛盾中,占据最大数量的百姓一方的诉求,并予以实现。对外,发动战争,将内部的矛盾转化为异族的灾难,驱使国内的地主豪强阶级出钱出力,用以赏赐和支付百姓从军入伍的饷银以及制造更先进军备,使他们一体同心的枪口对外。
通过战争,百姓获利得以安居生存,豪强获利填满口袋,继而心甘情愿的支持朝廷继续发动对外扩张,只要扩张一天不停,国内的矛盾就一天不会爆发。
穷寰宇万国之力,供养我大明一朝,则可开万世不灭王朝之基。”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和发展。”
朱允炆目视朱文奎,沉声道:“所以,要重视工匠,一定要重视工匠。
骑兵的扩张速度太慢了,长刀弓箭的征服也一样太慢了,一旦扩张的速度追不上国内发展的速度,那么势必会造成严峻的矛盾激化,只有工匠,能帮助我大明缓解亡国的步伐,不然,你就必须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弥补。”
“什么手段?”
“不想亡国的话,就要不断对百姓进行妥协,给与他们所有诉求的权力,打压和剥夺豪强、勋贵们的权力。”
对外扩张是资本思想,对内让步是共和思想。
向左还是向右,那就要看将来朱允炆的接班人自己怎么把握了。
太祖皇帝和朱允炆,会给大明第三代领导人留下一个无比厚实的基础盘。
又在草原逗留了两个多月,看着北方各部族的迁移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漠庭三都户所的搭建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朱允炆这才动行回京。
“有一个高效的内阁,加上泾渭分明的军政分离体系,南京有没有朕这个皇帝,都不妨碍国事的正常运转,朕这才有时间可以安心的带着你们周游南北西东。”
舒适宽大的天子驾辂足以坐下朱允炆一家七八口人,这位大明的建文皇帝一边看着沿途的风景,一边不无得意的向自己的几名媳妇炫耀。
放大内阁的权利,确实可以释放皇帝的空间,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内阁会在施政中不可避免的窃取皇权,减弱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占有欲,朱允炆也不例外,只是他没有选择像他的爷爷学习,事无巨细一肩挑,甚至一天开三次大朝会,连县一级的芝麻琐事都要圣心独断。
他给了内阁权力,却又无限放大自己这个皇帝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造神运动的成功,让他即使将人事任命和科举权授予内阁,这个机构也对他的皇权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威胁。
他们的手伸不到军队,只靠一张嘴,能搞哪门子的政变?
而在京郊大营之中,几处醒目的寨墙上,可都悬挂着朱允炆这个皇帝的画像和那句极富渲染力的口号‘军是大明国防军,兵是人民子弟兵。’
加强家国概念深入军心,就会极大避免沦为私军的威胁,占据军队绝大基数的卒勇能念及领谁的军饷,捧谁的饭碗,就不会被野心党几句花言巧语蒙骗。
首辅、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士奇终究摆脱不了这个辅字,内阁也都是辅臣,是辅佐朱允炆这个皇帝治理国家的,不仅屁股要坐的端正,心里的位置这些人也会摆的正。
内阁首辅和内阁总理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含义却是天差地远。前者是皇权独裁制,后者是虚君立宪制。
眼下大明的君权独裁甚至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就比如作为通政司的右参议,大明顶级马屁精许不忌去岁就曾经向朱允炆进言,希望能够将朱允炆平日里说的一些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言论整理收录,搞一本皇帝思想合集,共天下士子可以深入学习其中的思想精神,饶是朱允炆已经足够厚黑,也羞的没有同意。
但这许不忌不依不饶,一直在私下里搞串联,打算来个集体上书,好狠狠的拍一次龙屁,要不是朱允炆这次北上巡游草原,恐怕还真就搞出来了,细想想,这么做也不错。
由此可见,在此时的大明朝野之间,即使朱允炆天天撒着欢的玩,也不用担心一回京出现南京另立朝廷的尴尬局面,想架空皇帝?内阁六部这些人门都没有。
一念起自己将来可以满天下的转悠,欣赏零工业时代纯天然的美好环境,朱允炆就觉得自己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中军绕北平南下,沿着早几年开始动工,用时两年多方建筑好的南北京道行进。挑开车窗的一角,就可以清晰的看着这条国道两侧金黄色的麦浪。
“河北这些年总算是恢复了一些元气,但还远远不够。”
看着看着,朱允炆又叹了口气:“眼下我大明重中之重,便是快速恢复北方的民生,不然南北失衡的现象太过于严重了。
河北这块土地,自唐末沦陷于异族之手,五代十国至今打了足足将近五百年的仗,十室九空,千里渺无人烟啊。”
大明丁口六千多万,北方却只有可怜的一千多万人,南直隶、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湖广仅这七省就已经超过四千万,还没有加上贵州、四川、云南和两广。
“自我大明立国以来,至今三十六载,河北数省,总算是从一百余万户到如今的四百万户,翻了两番,成绩还是喜人的。”
马恩慧宽慰道:“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生的恢复总是很快的,陛下也不用过于忧怀。”
“唉。”
朱允炆叹了口气,又是恨声道:“自北平南下至今也有数百里了,沿途府县城郭破败不堪,城外村庄也是寥寥之数,哪比得上南直隶处处鸡鸣狗叫,欢歌笑语,都怪该死的蒙元蛮夷!”
砰的一声,朱允炆一掌拍在身旁的几案之上。
蒙古灭金,屠河北数十城;征西夏,更是沿道屠数千里之广,攻四川,屠的四川全省仅剩下一万余户!
以至于忽必烈立国之后,不得不迁湖北实四川。
一百年的元朝江山坐下来,河北这块土地上的丁口繁衍仍是慢的可怜,亏得忽必烈拿张弘范换了伯颜,这个大汉奸起码还有点人性,灭了南宋之后鲜有屠城之举,江南的汉族得已活了下来。
龙凤元年,江南各省割据,已是从实质上脱离了元朝的统治,军阀混战,太祖异军突起,东征西讨克定南方,面北称帝立国大明。洪武元年北伐,一年的光景便统一南北,廓清帝宇。
这才给了河北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几年朝廷一直施行赤字经济,成效还是巨大的。”
朱允炆有心说给一旁老实坐着的朱文奎听,主动讲起了国事。
“国库和朕的内帑,虽说这两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但国穷而民富,大量的财富自国库转移到百姓的手里,使得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量贫农得以吃饱穿暖,刺激了生养。
加上商贸发达,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几年的光景,北平这座军事重镇就会成为北方第一繁荣大城,毕竟他临近平津,距离朝鲜近,加之南北这条京道和大运河。
山西各省的煤运都要走北平中转,一旦北平繁华起来,商人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河北就会渐渐变成一片热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个温饱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还是为朱文奎分析内阁的政策,也不管小家伙能听懂多少,总之是一股脑的填鸭式传授。
“最近再看什么书。”
讲完了国策,朱允炆便岔开话题,问道朱文奎。
“回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错了一下神,来了兴致的问道:“怎得想起看史书了,史书可是乏味无趣的紧。”
朱文奎老实回答:“史书虽然乏味无趣,但有道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观历朝历代之政,感悟颇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觉心怀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脑袋,表扬起来:“说的没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将来做了皇帝,该如何施政啊。”
车厢内的气氛陡然严肃起来,几个媳妇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时还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谁都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朱允炆竟然会毫不忌讳的考校儿子这种问题。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朱文奎谨慎对答,说着自己的想法:“儿臣观历代之政,汉承文景而强,唐承贞观而盛,我大明想要国富民强,也当施宽仁之政。”
“嗯。”
朱允炆颔首,一步一步的引导道:“有道理,天下人夸朕的建文一朝远迈汉唐,实则承洪武大世之余荫罢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问你,可知缘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可以缔造盛世呢?”
“因为轻徭薄赋之下,民力便可渐渐复兴,百姓吃饱穿暖则子孙绵延,丁口多了垦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则粮税多,长此以往,国富民强自然盛世不远。”
朱允炆笑起来:“哈哈,可以可以。”
收住笑声,不住点头赞许,继续问道:“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后的国策呢?”
朱文奎眨巴几下眼睛,想了片刻轻轻摇头:“儿臣愚钝,不知矣。”
“你能看到这第一层的表象,朕已经很满意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懂得修生养息的仁政可以增强国力,朱允炆对此已是非常满意。
“你能通过观史知晓仁政之重要已是殊为不易,接下来就需要放下史书,其他的朕来教你。”
朱文奎马上恭敬跪下:“求父皇教诲。”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你我父子,不用多礼。”
拉起文奎,朱允炆谆谆教诲起来:“所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条仁政,为何几千年来的朝代都可以通过这办法来增强国力?就是因为朝代的初期人少而地多。
国家的国力尚未达到饱和,所以需要大量的丁口百姓来充实疆域,开荒垦田,如果不降低赋税和减少徭役,百姓就无力生养。
一旦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丁口的繁衍速度自然会极大的提升,人多了,良田就多了,国力就昌盛了。国力越是昌盛,则民越富;民越富,口越多;口越多,则田越多,继而国越强。这就是良性循环。
而一个朝代的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候,恰恰是这个朝代开始走向灭亡的时候,盛世即末世。”
车厢内的媳妇孩子都疑惑起来,朱文奎当先问道:“既是盛世,怎么又会是末世呢?”
“因为国内已经被充满了。”
朱允炆向小家伙解释道:“好比一个水缸,满则必溢,若是满了无处可溢,里面的水越屯越多,这口水缸就会炸裂。
一个朝代因为施仁政而富强,人口快速繁衍,但是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没了地,新生的百姓怎么过活呢?
越来越多的百姓需要吃饭,没饭吃,就会有矛盾。
这个时候,就需要转移矛盾。
你只看到文景之治缔造了大汉的恢弘大世,可知为何汉武帝要跟匈奴大打出手。除了为了骨气不再和亲之余,便是大汉的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了矛盾的苗头,汉武帝需要一个转移矛盾的渠道,而对外的战争和扩张,就是最合适的方式。
几十年的仗打下来,大汉打的筋疲力尽,无数的百姓扎紧脖子,勒紧腰带都在支援这场大仗。最后这场举国之战以我汉人的胜利而告终,我们既收获了万里马场,也死去了无数的百姓。这才有汉武一死,昭宣中兴的局面。”
朱文奎吃惊的张大嘴巴,这还是他头一回听到这种解释,只觉宛如天方夜谭一般。
“仁政既是好,也是坏。”
朱允炆含笑道:“暴政既是坏,也是好,很多的东西你要看全面。唐有贞观之治、神龙之治、开元之治,可谓是国力达到了巅峰,仅在册之丁口已是万万之数,更遑论无数隐与田野的偏僻村落、那些达官显贵家的家丁奴仆呢?
所以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唐朝已经无力在强盛下去了,他必须要扩张,要打仗、要死人!
但是李隆基这个皇帝没有看到已经冒头的矛盾,选择了安于享乐,耽于现状。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死伤无数,不用一百年,大唐万万丁口就可能繁衍到两万万,如此数量的百姓无粮可食的时候,揭竿而起之下,大唐只会亡国的更快。”
国恒以弱灭,为汉以强亡。
朱允炆都不知道这种论调是哪里来的。
同是王朝末期的时候,汉唐明三朝有什么区别?
都是亡于内部的百姓起义,掺杂上军阀的混战罢了,汉朝最光荣的地方在于他的末期没有让异族窃取走土地罢了,这是唐明两朝应该学习的地方。
黄巢起义、闯王造反,都是因为人口太多,加之唐朝门阀割据,明朝宗亲养猪。
“你想当皇帝,要学得东西不是如何施政,因为你的曾祖父太祖高皇帝和朕已经给你打好了基础。”
朱允炆郑重道:“你真正应该学的,是仔细观察留意即将出现的国家矛盾,因为盛世一旦来了,矛盾就会被激化,土地有限,财富也有限。”
盛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逐渐被拉开的巨大贫富差距!
朱允炆已经通过官绅一体纳粮和取消宗亲年俸两种办法来缓解这种速度,但这远远不够。
后世还土地国有化呢,照样随着社会的进程,使得贫富差距化并产生严峻的阶级对立思想。
仇富、仇官。
这是人性,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这些东西对眼下的朱文奎来说实在是过于晦涩难懂,他只觉听得云里雾里,根本不懂从哪里接话,只好老老实实听朱允炆继续说道。
“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不是不懂,但他们身在局中却无力破局,原因就在于当他们发现盛世的时候,国家已经诞生了太多的大地主、大门阀,这些雄厚的力量纠缠在一起,足以对抗皇权,使得这些有雄心报复的皇帝无能为力。
隋朝得国太易,立国之初的时候,关陇贵族集团就已经成型了,他不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的国家,杨坚也就无法像太祖那般,给隋炀帝留下一个可以任意施为的宽松环境。
汉、唐包括咱们大明,都是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汉无六国遗贵,唐无八大柱国,我大明更是勋贵死绝,朕现在又砍了官身不用纳粮的规矩,砍了宗亲的年俸。
眼下,还没有任何人可以跟老百姓争利,没有利益之争就不会有矛盾产生。所以我大明未来的几十年,民力的发展将会十分的迅猛。
等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口达数万万之巨,你目光所及之处,每座城内的百姓都可并肩接踵,到那个时候,就是咱们大明最大的危机。”
盛世,即末世。
朱文奎被这句最大的危机吓住了,忙问道:“既如此,何以破局?”
“唯内安百姓,外扩疆域一途。”
朱允炆凝声道:“对内,你要倾听矛盾中,占据最大数量的百姓一方的诉求,并予以实现。对外,发动战争,将内部的矛盾转化为异族的灾难,驱使国内的地主豪强阶级出钱出力,用以赏赐和支付百姓从军入伍的饷银以及制造更先进军备,使他们一体同心的枪口对外。
通过战争,百姓获利得以安居生存,豪强获利填满口袋,继而心甘情愿的支持朝廷继续发动对外扩张,只要扩张一天不停,国内的矛盾就一天不会爆发。
穷寰宇万国之力,供养我大明一朝,则可开万世不灭王朝之基。”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和发展。”
朱允炆目视朱文奎,沉声道:“所以,要重视工匠,一定要重视工匠。
骑兵的扩张速度太慢了,长刀弓箭的征服也一样太慢了,一旦扩张的速度追不上国内发展的速度,那么势必会造成严峻的矛盾激化,只有工匠,能帮助我大明缓解亡国的步伐,不然,你就必须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弥补。”
“什么手段?”
“不想亡国的话,就要不断对百姓进行妥协,给与他们所有诉求的权力,打压和剥夺豪强、勋贵们的权力。”
对外扩张是资本思想,对内让步是共和思想。
向左还是向右,那就要看将来朱允炆的接班人自己怎么把握了。
太祖皇帝和朱允炆,会给大明第三代领导人留下一个无比厚实的基础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