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打压氏族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文武百官一番行礼过后,杨延裕便将前几天自己写在竹片上关于三省六部制,建立政事堂,科举,学校等事宜向文武百官一一解答一遍。
待的众人商议之后,一致同意,最后杨延裕又将天下疆域划分十一道五府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对于杨延裕这番改革,众人亦是无话可说。
只听杨延裕朗声说道:“诸位爱卿,政事堂的创立是为了集思广益,将每一条政策更好的贯彻下去,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全面落实科举制度。”
门下省给事黄门侍郎马周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大力推举科举制度,微臣附议,从古至今,朝廷选士都是从氏族里选拔,这直接造成氏族的壮大,使得氏族垄断朝廷各部门,普通寒门学子,夜以继日的读书,并换不来出头之日,倘若大举推进科举,势必给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的机会,这对于天下学子来说,将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杨坚创造的科举,打破了自古在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如魏晋时“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消失不见。
三朝元老高颎迈步走上前来拱手说道:“对于大举推进科举,微臣举双手造成,只是这氏族与寒门之间该如何选取呢?”
闻听高颎这番话,杨延裕有些不解,看着杨延裕这番茫然的样子,刑部尚书柳述拱手说道:“启奏陛下,之前隋文帝在任的时候,曾经推行科举,只是被关陇贵族,山东士族这些人断然拒绝了,文武百官纷纷上奏拒绝执行科举,后来经过商议,双方各退一步,氏族百人之中抽出九十,寒门学子百人之中抽取十人,这样的方式推行,科举制度才得以实行下去。”
首o“发B
太常寺卿裴仁基拱手说道:“杨广上任的时候,不顾各大氏族的联合上奏,大力推行了科举,引起天下氏族反感,也因此,微臣认为前朝的覆灭,有一部分是杨广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但是有一部分也是杨广失去了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的支持。”
杨延裕闻听裴仁基这番话,便有些不悦的问道:“那裴大人的意思是要朕优待关拢贵族和山东士族吗?”
待的杨延裕说完这番话,长孙无忌,吏部尚书褚遂良,柳述这些关拢家族,以及山东士族的代表房玄龄,魏征等纷纷俯首不言不语。
裴仁基一脸尴尬的说道:“微臣不敢。”
只见杨延裕站了起来,朗声说道:“这天下不是靠一个家族建立起来的,而是考千千万万的家族建立起来的,记住朕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了百姓的支持,我大梁同样会土崩瓦解的。”
但听杨延裕继续说道:“朕建立大梁,南征北战靠的是麾下将士的勇猛无敌,而不是靠氏族的支持,氏族对于朝廷的影响巨大,朕以后不想看到你们之中任何人为了家族的利益,盘剥朝廷利益,记住朕一句话,倘若任何人心怀叵测,不顾朝廷,不顾及百姓,有一个朕处理一个,绝不姑息。”
氏族是根除不了的,但是杨延裕要做的就是降低氏族在民间的威望,不过这件事情还是需要依靠科举去改变,杨延裕相信,只要科举公平公正,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寒门学子鱼跃龙门,参与国家大事。
文武百官闻听延裕这番话,齐齐跪在地上说道:“陛下圣明,臣等受教。”
杨延裕说完这句话之后,回想起裴仁基关于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那番话,心中有些无奈,想要彻底根除氏族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看来要费劲一番周折了。
不管是五姓七望大家族,亦或是山东士族,这些家族从两晋,南北朝,隋朝时期就已经根深蒂固,几百年的家族势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消除的。
杨延裕皱着眉头暗暗想到,看来现在必须要尽快执行科举了,朝堂中现在有关拢家族和山东士族这两派人马是根本不行的,自己必须要尽快将寒门扶持起来,不然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一定会遇到一些抵制的。
想清楚这些,杨延裕盯着众人说道:“科举这件事情,势在必行,必须全力以赴执行下去,至于裴大人所言的氏族和豪门如何分配这件事情,从现在开始起,没有这回事,想要入朝做官,那就好好读书,凭本事来当官吧,另外从现在开始,朝廷选吏选官从科举之中产生,任何人的举荐一概不理,当然对于那些特别有才的,特别对带。”
众人闻听延裕这番话,顿时面面相觑,看来科举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有些人为杨延裕大力推行科举而开心,而有些人因为延裕推行科举而担忧。
反正从此刻起,这些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家中儿子,命令他们尽快读书。
毫无疑问杨延裕的科举之路,让许许多多原先只懂得风花雪月,溜鸡斗狗,风流潇洒,无所事事的公子哥收回了放荡不羁之心。
整个街面上的治安情况,空前的好,这让那些摆摊的小贩有些奇怪,怎么那些公子哥竟然集体都消失了呢?
公子哥们集体待在家里读书,对于娼妓业的打击是最大的,那些老鸨们面对萧条的生意,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何方神圣。
中兴三年十月下旬,大梁国从上到下风风火火的开始了改革创新,而明春的乡试在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高炯,苏威等人的商议下,又经过政事堂等人的商议之后,终于全面落实下去。
按照乡试的标准,分别由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高炯,苏威等五老统一出题,而后快马加鞭在乡试之前送到各县。
为了避免考题泄露,试题将由小吏亲自当堂打开,采用糊名的方式进行阅览,当然阅览的事情则是交给了国子监,毕竟后面还有县试,州试和道试,殿试等,大梁五老仅仅负责州试和道试的阅览,殿试则有杨延裕亲自负责。
文武百官一番行礼过后,杨延裕便将前几天自己写在竹片上关于三省六部制,建立政事堂,科举,学校等事宜向文武百官一一解答一遍。
待的众人商议之后,一致同意,最后杨延裕又将天下疆域划分十一道五府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对于杨延裕这番改革,众人亦是无话可说。
只听杨延裕朗声说道:“诸位爱卿,政事堂的创立是为了集思广益,将每一条政策更好的贯彻下去,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全面落实科举制度。”
门下省给事黄门侍郎马周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大力推举科举制度,微臣附议,从古至今,朝廷选士都是从氏族里选拔,这直接造成氏族的壮大,使得氏族垄断朝廷各部门,普通寒门学子,夜以继日的读书,并换不来出头之日,倘若大举推进科举,势必给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的机会,这对于天下学子来说,将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杨坚创造的科举,打破了自古在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如魏晋时“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消失不见。
三朝元老高颎迈步走上前来拱手说道:“对于大举推进科举,微臣举双手造成,只是这氏族与寒门之间该如何选取呢?”
闻听高颎这番话,杨延裕有些不解,看着杨延裕这番茫然的样子,刑部尚书柳述拱手说道:“启奏陛下,之前隋文帝在任的时候,曾经推行科举,只是被关陇贵族,山东士族这些人断然拒绝了,文武百官纷纷上奏拒绝执行科举,后来经过商议,双方各退一步,氏族百人之中抽出九十,寒门学子百人之中抽取十人,这样的方式推行,科举制度才得以实行下去。”
首o“发B
太常寺卿裴仁基拱手说道:“杨广上任的时候,不顾各大氏族的联合上奏,大力推行了科举,引起天下氏族反感,也因此,微臣认为前朝的覆灭,有一部分是杨广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但是有一部分也是杨广失去了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的支持。”
杨延裕闻听裴仁基这番话,便有些不悦的问道:“那裴大人的意思是要朕优待关拢贵族和山东士族吗?”
待的杨延裕说完这番话,长孙无忌,吏部尚书褚遂良,柳述这些关拢家族,以及山东士族的代表房玄龄,魏征等纷纷俯首不言不语。
裴仁基一脸尴尬的说道:“微臣不敢。”
只见杨延裕站了起来,朗声说道:“这天下不是靠一个家族建立起来的,而是考千千万万的家族建立起来的,记住朕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了百姓的支持,我大梁同样会土崩瓦解的。”
但听杨延裕继续说道:“朕建立大梁,南征北战靠的是麾下将士的勇猛无敌,而不是靠氏族的支持,氏族对于朝廷的影响巨大,朕以后不想看到你们之中任何人为了家族的利益,盘剥朝廷利益,记住朕一句话,倘若任何人心怀叵测,不顾朝廷,不顾及百姓,有一个朕处理一个,绝不姑息。”
氏族是根除不了的,但是杨延裕要做的就是降低氏族在民间的威望,不过这件事情还是需要依靠科举去改变,杨延裕相信,只要科举公平公正,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寒门学子鱼跃龙门,参与国家大事。
文武百官闻听延裕这番话,齐齐跪在地上说道:“陛下圣明,臣等受教。”
杨延裕说完这句话之后,回想起裴仁基关于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那番话,心中有些无奈,想要彻底根除氏族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看来要费劲一番周折了。
不管是五姓七望大家族,亦或是山东士族,这些家族从两晋,南北朝,隋朝时期就已经根深蒂固,几百年的家族势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消除的。
杨延裕皱着眉头暗暗想到,看来现在必须要尽快执行科举了,朝堂中现在有关拢家族和山东士族这两派人马是根本不行的,自己必须要尽快将寒门扶持起来,不然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一定会遇到一些抵制的。
想清楚这些,杨延裕盯着众人说道:“科举这件事情,势在必行,必须全力以赴执行下去,至于裴大人所言的氏族和豪门如何分配这件事情,从现在开始起,没有这回事,想要入朝做官,那就好好读书,凭本事来当官吧,另外从现在开始,朝廷选吏选官从科举之中产生,任何人的举荐一概不理,当然对于那些特别有才的,特别对带。”
众人闻听延裕这番话,顿时面面相觑,看来科举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有些人为杨延裕大力推行科举而开心,而有些人因为延裕推行科举而担忧。
反正从此刻起,这些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家中儿子,命令他们尽快读书。
毫无疑问杨延裕的科举之路,让许许多多原先只懂得风花雪月,溜鸡斗狗,风流潇洒,无所事事的公子哥收回了放荡不羁之心。
整个街面上的治安情况,空前的好,这让那些摆摊的小贩有些奇怪,怎么那些公子哥竟然集体都消失了呢?
公子哥们集体待在家里读书,对于娼妓业的打击是最大的,那些老鸨们面对萧条的生意,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何方神圣。
中兴三年十月下旬,大梁国从上到下风风火火的开始了改革创新,而明春的乡试在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高炯,苏威等人的商议下,又经过政事堂等人的商议之后,终于全面落实下去。
按照乡试的标准,分别由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高炯,苏威等五老统一出题,而后快马加鞭在乡试之前送到各县。
为了避免考题泄露,试题将由小吏亲自当堂打开,采用糊名的方式进行阅览,当然阅览的事情则是交给了国子监,毕竟后面还有县试,州试和道试,殿试等,大梁五老仅仅负责州试和道试的阅览,殿试则有杨延裕亲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