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劳工和学生(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百二十一章 劳工和学生(一)
毫不客气的说,哪怕是北洋最精锐的部队拉到欧洲战场上,也不过是炮灰而已,欧洲战场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先进,最顶尖等级的战争。
英美列强会用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兵去挑大梁吗?
万一撑不住,一次不起眼的败仗,都有可能断送三年来的成就和战果,显然他们不会这么做,这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
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必要派部队过去了,免得再引起国内矛盾冲突。
袁兆龙建议道:“可以用普通劳工来替代职业军人,挂上军人的名义出征欧洲,同时与洋人协商,将我们的劳工部队放在后方,比如说,后勤、救护之类的工作,避免出现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交接,我相信,洋人是不会拒绝这种要求的。”
“派劳工去欧洲……这个……我看行。”冯国璋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如此一来,既平衡了派系纷争又给了洋人一个交代,一举两得。只是不过,将一群老百姓送到万里之遥的战场上去,即便不是打仗,也难免少不了性命之忧,对他们太残忍了吧。”
冯国璋觉得于心不忍,受苦受难的总归还是老百姓。
袁兆龙摇摇头,说道:“不是我们太残忍,而是这个时代太残忍,野心和欲望,造就了杀戮和战争,你我,包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颗棋子。”
以劳工的名义出征欧洲,这是唯一可行,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袁兆龙都没有想到,这个令世人诟病近百年的方案,居然会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虽然残忍,但是却是唯一正确的决定……
思来想去,冯国璋觉得袁兆龙这个提议可行,巧妙的避开了会因为出兵问题而引起的国内党派政治纠纷,冯国璋拍板同意。
……
“招募海外劳工喽!都来一来,看一看了哈!”
天津卫的码头,北京城的胡同口,都有官府派出来的人敲锣打鼓的宣传和吆喝,一听说是要招劳工,还是去海外的,吸引了不少老百姓们的兴趣,纷纷凑过来观看。
围过来一大群人,见来的人不少,负责吆喝的长官说道:“大*统新下的命令,招募一批劳工,去那个欧洲干活,待遇好,饷钱多,一个月咱们给三块大洋!洋人那边也给补助,还有白面馒头吃,一个月赚的钱比咱们在这儿赚的要多十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家伙儿们可一定要抓住机会,错过了这一次,下次就没有了!赶紧的踊跃报名吧!”
这位长官说的令人心动,在码头扛一个月大包未必能赚到一块大洋,去一趟欧洲就能得三块大洋,还能吃白面,哪有这么好的事。
天上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馅饼,人群里也有心思缜密的明白人,有人说道:“长官,我怎么听说,欧洲那边正在打仗呢,都死了好几百人了,洋鬼子是不是人都死没了,想要我们去给他们卖命打仗呀!”
“什么?打仗!俺可不去了,俺怕死。”
“我也是……”
本来有不少人冲着白面馒头和三块大洋准备报名,跃跃欲试,但一听说欧洲正在打仗这事,瞬间打起了退堂鼓。
馒头好吃,但是命更重要。
“不是这么回事!不懂就别胡说八道!”长官赶紧解释。
“怎么可能会让你们去打仗吗!瞧你们这一个个的,什么德行?要是去打仗的话,准是一群逃兵!洋人又不是傻子,会指望逃兵打仗吗?说白了,你们去的目的,就是去出苦力。比如说,修铁路、做饭、当工人,说白了,就是去欧洲干杂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围观的人们这下子听懂了。
换个地方打工而已,只不过是从现在安逸的码头挪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难怪给的福利待遇这么好,原来都是用命换来的。
不过想一想,一个月三块大洋,一年可是三十多块,而且洋人也会给钱,干一年的能顶在国内干十年的,风险很大,但是值得一试。
在国内,还要承受着老板和军阀的欺压,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进了他们的腰包,还不如拼一把,大不了死在外面,一了百了。
若是不死,能赚到钱回来,这辈子也值了!
“我报名!”
“算我一个!”
“还有我!”
人群踊跃的报名,争先恐后,生怕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
“别挤,慢慢来!”
长官见有这么多人捧场,舒了一口气,不至于完不成招募人数的指标而被责罚,长官笑了,无奈的笑,笑的流泪……
冯国璋本来的计划是直接以抓壮丁的形式强行征人,简单粗暴,幸好被袁兆龙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太可怕了,非得激起民变不可。
通过支付高额薪水补偿的方式,用怀柔政策来解决问题。
前期计划要遣送三万劳工送到欧洲,每个人每月三块大洋,意味着要每个月支付将近十万块,而且随后还会有劳工派送到欧洲,这对财政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咬了咬牙,袁兆龙向冯国璋承诺,这笔钱三分之二由湖北来承担!
也算是袁兆龙一种变相的补偿方式吧,毕竟这个主意是他想出来的,补偿也是应该的。
不过,袁兆龙还有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为了这个疯狂的念头,处理完劳工的问题之后,袁兆龙连夜赶回了湖北,重新回到了军校里。
这一次,袁兆龙把主意打到了学生们的头上,或许,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欢迎校长讲话!”
军校又一期即将毕业,两百名学生汇集一堂,身着崭新的军装,坐姿统一整齐,聚精会神准备聆听校长的教诲。
这两年因为战事频繁,袁兆龙很少到军校里给学生们讲话,上课,但百忙之中仍然不忘关心学生,军校是高素质部队的展现。
**不缺当兵的,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指挥人才。
冯国璋、段祺瑞之流,哪个不是从军校讲堂里出身,高级系指挥官中大部分都有军事学堂背景。
算上速成班,这已经是第四期了。
三期学生将近七八百人,各有所长,已经初步的成为鄂军各个层次的中坚力量,袁兆龙倾尽心血的投入收到了汇报。
第四百二十一章 劳工和学生(一)
毫不客气的说,哪怕是北洋最精锐的部队拉到欧洲战场上,也不过是炮灰而已,欧洲战场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先进,最顶尖等级的战争。
英美列强会用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兵去挑大梁吗?
万一撑不住,一次不起眼的败仗,都有可能断送三年来的成就和战果,显然他们不会这么做,这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
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必要派部队过去了,免得再引起国内矛盾冲突。
袁兆龙建议道:“可以用普通劳工来替代职业军人,挂上军人的名义出征欧洲,同时与洋人协商,将我们的劳工部队放在后方,比如说,后勤、救护之类的工作,避免出现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交接,我相信,洋人是不会拒绝这种要求的。”
“派劳工去欧洲……这个……我看行。”冯国璋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如此一来,既平衡了派系纷争又给了洋人一个交代,一举两得。只是不过,将一群老百姓送到万里之遥的战场上去,即便不是打仗,也难免少不了性命之忧,对他们太残忍了吧。”
冯国璋觉得于心不忍,受苦受难的总归还是老百姓。
袁兆龙摇摇头,说道:“不是我们太残忍,而是这个时代太残忍,野心和欲望,造就了杀戮和战争,你我,包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颗棋子。”
以劳工的名义出征欧洲,这是唯一可行,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袁兆龙都没有想到,这个令世人诟病近百年的方案,居然会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虽然残忍,但是却是唯一正确的决定……
思来想去,冯国璋觉得袁兆龙这个提议可行,巧妙的避开了会因为出兵问题而引起的国内党派政治纠纷,冯国璋拍板同意。
……
“招募海外劳工喽!都来一来,看一看了哈!”
天津卫的码头,北京城的胡同口,都有官府派出来的人敲锣打鼓的宣传和吆喝,一听说是要招劳工,还是去海外的,吸引了不少老百姓们的兴趣,纷纷凑过来观看。
围过来一大群人,见来的人不少,负责吆喝的长官说道:“大*统新下的命令,招募一批劳工,去那个欧洲干活,待遇好,饷钱多,一个月咱们给三块大洋!洋人那边也给补助,还有白面馒头吃,一个月赚的钱比咱们在这儿赚的要多十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家伙儿们可一定要抓住机会,错过了这一次,下次就没有了!赶紧的踊跃报名吧!”
这位长官说的令人心动,在码头扛一个月大包未必能赚到一块大洋,去一趟欧洲就能得三块大洋,还能吃白面,哪有这么好的事。
天上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馅饼,人群里也有心思缜密的明白人,有人说道:“长官,我怎么听说,欧洲那边正在打仗呢,都死了好几百人了,洋鬼子是不是人都死没了,想要我们去给他们卖命打仗呀!”
“什么?打仗!俺可不去了,俺怕死。”
“我也是……”
本来有不少人冲着白面馒头和三块大洋准备报名,跃跃欲试,但一听说欧洲正在打仗这事,瞬间打起了退堂鼓。
馒头好吃,但是命更重要。
“不是这么回事!不懂就别胡说八道!”长官赶紧解释。
“怎么可能会让你们去打仗吗!瞧你们这一个个的,什么德行?要是去打仗的话,准是一群逃兵!洋人又不是傻子,会指望逃兵打仗吗?说白了,你们去的目的,就是去出苦力。比如说,修铁路、做饭、当工人,说白了,就是去欧洲干杂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围观的人们这下子听懂了。
换个地方打工而已,只不过是从现在安逸的码头挪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难怪给的福利待遇这么好,原来都是用命换来的。
不过想一想,一个月三块大洋,一年可是三十多块,而且洋人也会给钱,干一年的能顶在国内干十年的,风险很大,但是值得一试。
在国内,还要承受着老板和军阀的欺压,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进了他们的腰包,还不如拼一把,大不了死在外面,一了百了。
若是不死,能赚到钱回来,这辈子也值了!
“我报名!”
“算我一个!”
“还有我!”
人群踊跃的报名,争先恐后,生怕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
“别挤,慢慢来!”
长官见有这么多人捧场,舒了一口气,不至于完不成招募人数的指标而被责罚,长官笑了,无奈的笑,笑的流泪……
冯国璋本来的计划是直接以抓壮丁的形式强行征人,简单粗暴,幸好被袁兆龙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太可怕了,非得激起民变不可。
通过支付高额薪水补偿的方式,用怀柔政策来解决问题。
前期计划要遣送三万劳工送到欧洲,每个人每月三块大洋,意味着要每个月支付将近十万块,而且随后还会有劳工派送到欧洲,这对财政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咬了咬牙,袁兆龙向冯国璋承诺,这笔钱三分之二由湖北来承担!
也算是袁兆龙一种变相的补偿方式吧,毕竟这个主意是他想出来的,补偿也是应该的。
不过,袁兆龙还有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为了这个疯狂的念头,处理完劳工的问题之后,袁兆龙连夜赶回了湖北,重新回到了军校里。
这一次,袁兆龙把主意打到了学生们的头上,或许,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欢迎校长讲话!”
军校又一期即将毕业,两百名学生汇集一堂,身着崭新的军装,坐姿统一整齐,聚精会神准备聆听校长的教诲。
这两年因为战事频繁,袁兆龙很少到军校里给学生们讲话,上课,但百忙之中仍然不忘关心学生,军校是高素质部队的展现。
**不缺当兵的,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指挥人才。
冯国璋、段祺瑞之流,哪个不是从军校讲堂里出身,高级系指挥官中大部分都有军事学堂背景。
算上速成班,这已经是第四期了。
三期学生将近七八百人,各有所长,已经初步的成为鄂军各个层次的中坚力量,袁兆龙倾尽心血的投入收到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