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日出之国的国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 新的一个月,希望各位忠实书友的继续支持。感谢上个月末书友夕树枫,秋叶落飘零,袁博仁,涂成伟等朋友的月票支持。起点的保底月票和推荐票功能在今天开始升级,希望订阅本书的朋友能慷慨解囊,在多余的票支持一下天道,这对天道写书很重要,谢谢。
大业四年的东都,早春二月,一片旧貌换新颜,初春的冰雪已经开始融化,城市中一片勃勃的盎然生机,这座在这个时代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因为其超过百万的人口而闻名于世,自从四年前这里作为大隋帝国的新首都以来,东都又恢复了东汉和北魏时期作为首都的繁华与气派,而那座新建的紫微宫城,在杨广的这一轮巡游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看起来更加华丽和气派,显示着帝国天子无可争议的权威与奢华。
可是现在的杨广,心情却是一点也好不起来,他的面沉如水,穿着华贵的水貂皮制皇袍,正在两仪殿的那座翡翠大案前走来走去,而他背后手里拿着的一张绢帛,正给他紧紧地捏在手里,几乎要揉成了一团。
一身紫袍的吏部侍郎裴世矩,小心翼翼地站在一边,而鸿胪卿元文都,则满脸是汗,汗水顺着他的须发一道道地滴下来,他却不敢伸手去擦,大殿里连卫士们都屏住了呼息,只有杨广转来转去的脚步声一声声地刺激着大家的耳膜。
终于,杨广停住了脚步,再次把手中的绢帛拿到了面前,展开迅速地看了两遍,本来就锁着的眉头几乎又拧到了一起,他的眼中突然寒芒一闪,重重地把这张绢帛扔到了地上,还不解气,上去狠狠地踩了两脚,吼道:“撮尔小国。竟然如此目中无人,朕定要发百万天兵,将之剿灭,以泄朕的心头之恨!”
杨广的怒火感染了殿中的每一个人。不光是裴矩和元文都,就连那三个聋哑卫士也全都跪了下来,所有能说话的人都齐声道:“请陛下保重龙体,息雷霆之怒!”
杨广恨恨地一掌拍在案上,吼道:“这个什么倭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竟然敢自称什么日出处天子,还敢说朕是什么日落处天子?不仅是想跟我们大隋平起平坐了,还要压朕一头,就是当年突厥极盛之时,也不敢这样跟我们大隋的天子说话。裴爱卿,你来说说,这个倭国究竟是什么玩意,敢给朕上这样的国书!”
裴世矩小心翼翼地站起了身,弯着腰走到杨广面前。把他脚下的那张国书给捡了起来,轻轻地拍了拍上面的尘土和脚印,映入他眼帘的,正是国书上的第一行字: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书。而杨广的大脚印正踩在这句话上面,他叹了口气,把国书收入了袖中,说道:“陛下息怒,为了这倭国的狂妄无礼,生这么大的气,实在有些不值得。”
杨广咬牙切齿地说道:“朕只在后汉书里见过这倭国。也就几句话的描述,听说他们离我们大隋有上万里,又隔着海,怎么会派出使臣过来?而且还下了这样无礼狂妄的国书。意欲何为?”
裴世矩恭声道:“微臣并不太清楚这倭国进使献国书之事,是陛下刚才传了旨意,微臣才过来的,还请陛下赐教此事的原委。”
杨广恨恨地说道:“鸿胪卿(隋朝掌管四夷朝贡,接待礼仪事物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长)。你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元文都擦了擦满脸的汗水,恭声道:“裴侍郎,是这样的,这个倭国确实离国万里,极少来中原朝贡,但去年七月的时候,有个叫小野妹子的使臣,带了几十人的使节团,从东莱那里登陆,声称要面见陛下,当时东莱的官员不敢怠慢,一路派兵护送至东都,因为陛下那时候正在塞外巡游,所以这小野妹子就一直住了下来,直到前几天陛下的车驾回到东都,他才正式献上国书。”
“我国通晓倭语的人极少,听说倭国与百济语言可以互译,所以还是找了几个百济(国名,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西南部)出身的吏员,先跟这些倭人把国书翻译成了百济语,然后才翻译成汉语,今天呈给了陛下,没想到竟然如此无礼。”
裴世矩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陛下,您找微臣过来,就是想了解一下这个倭国的情状吗?”
杨广仍然没有消气,气哼哼地说道:“谁让朕的这个鸿胪卿,学识不如你裴侍郎广博呢,倭国使者来了半年多了,他连这个倭国在哪里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裴爱卿,你博学多才,尤其是对各个异邦的见闻有独到见解,可知这倭国内情?朕有意出兵攻打,以消心头之恨,你看如何?”
裴世矩马上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杨广睁大了双眼:“难不成这倭国有雄兵百万,实力比突厥,比高句丽还强?”
裴世矩摇了摇头:“非也非也,微臣对倭国的情况知道得也不是太多,不过微臣知道有一人熟知倭国内情,只要他来,一定可以详细说明倭国的情况。”
杨广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什么人?居然比你裴侍郎知道得还多?”
裴世矩微微一笑:“刑部侍郎,检校大理寺少卿王世充。”
一个时辰之后,王世充站在了两仪殿上,手里拿着这封黄绢国书,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眉头渐渐地锁了起来,看完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把国书还给了身边的一个近侍,向杨广行了个礼:“倭人实在大胆狂妄,该死,该死!”
杨广的心情比起刚看到这国书时已经平静了许多,他静静地坐在御案之后,轻轻地“哦”了一声:“既然王爱卿说该死了,是不是也同意出大军讨伐倭国?”
王世充坚定地摇了摇头:“陛下,万万不可。”
杨广的眉头一皱:“王爱卿,我听裴侍郎说,你的生意遍及全国,即使和倭人商人,也有往来,所以可谓大隋对倭国情况最了解的一个人。既然你刚才也说倭国该死,那为何又说不可讨伐呢?”
王世充叹了口气,正色道:“这倭国跟我中原有交往的时间,可以上溯到汉朝了。传说倭国的祖先是徐福带去海外求仙丹的那三千童男童女,又有传说倭国人是当年吴国或者越国灭亡之后的遗民不甘当亡国奴,所以泛舟出海,到了海外的倭国,从此建立的国家。”
“在汉朝的时候。这个倭国在百济和新罗,也就是高句丽以南的三韩地区再往东南的大海之中,依山岛而居,有上百个小国家,互相攻伐不断,他们的国家分成了四个大岛,其中最西边的一个大岛名叫九州,最北边的叫虾夷,中间最大的一个叫本州,而本州南边的一个叫四国。国境大约东西五六千里,南北两三千里,位置差不多在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的东边,气候与朱崖,儋耳郡(今海南岛)相当。”
杨广点了点头:“地方听起来倒是不小,可跟我们大隋相比还是个小国,他们的人很多吗,兵很能打吗?”
王世充正色道:“他们的人,就跟以前吴国越国没开化时的那种野人一样,断发纹身。凫首(剃光脑门),其人多个子矮小,不足六尺,但凶悍善战。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弓箭,竹矛,刀剑等,不习阵战,总体来说,现在的倭国如果全部统一的话。人口应该在百万户左右,有兵力二十万,但跟我们大隋相比,军力还是差得很远的。”
杨广的眉头舒展了开来:“既然如此,这倭国听起来也没强到哪里去嘛,朕若是发个三十万大军,应该就足以把他们荡平了吧。”
王世充摇了摇头:“倭国与我国隔着几千里的大海,想要到达,极为不易,而且倭国从最西边的九州岛出发,直接来我大隋的话,往往中途会遇到风暴,船毁人亡,很难直接往来。”
杨广奇道:“竟然有这样的事情?那跟你做生意的倭人,还有这次来的那个使节团,又是如何能来我大隋的?”
王世充微微一笑:“九州岛那里虽然来我们大隋不易,但向西北方向到百济,只要走几百里的水路就可以到了,所以自古以来,倭人多是向西北方向,去到那百济或者新罗国,然后再向北进入高句丽地界,从平壤那里向西到海港,坐船正好到东莱郡。”
杨广点了点头:“原来如此,也就是说倭国来我大隋,得经过那百济和新罗国是吗?跟他们自古以来关系密切的,也是这两个国家吧。”
王世充正色道:“不错,那百济和新罗所在的三韩地区,本来是萁子朝鲜被卫满所灭之后,末代国王萁准逃过去建立的国家,后来朱蒙建立高句丽之后,他在夫余国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与到高句丽地区后与当地女子所生的另一个儿子不和,这两个儿子有一个名叫温祚,他逃到南方的三韩之地,灭掉了萁子朝鲜的残余势力,建立起了百济和新罗,所以说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这三个国家,算起来源自高句丽的首任国王朱蒙,算得上是三国同源。”
杨广点了点头:“这三国的起源,朕也略知一二,哼,都是些弹丸之国,不服王化,尤其是高句丽,几次三番地挑战我大隋,实在可恶,王爱卿,你说这倭国如此无礼,不会是高句丽挑唆的吧。他们会不会联起手来,共同进犯我大隋?”
王世充摇了摇头:“陛下,微臣以为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因为百济和新罗现在跟高句丽,乃是死敌,百济新罗现在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咄咄逼人的高句丽,这双方在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平原一带,已经打了一两百年了,双方都有国王战死沙场。所以他们绝不可能结为同盟的。”
杨广的心里松了一口气,尽管他嘴上一直在吹大气,说这些都是弹丸小国,但心里也清楚,这些“弹丸小国”也都有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兵力,而且民风尚武,几乎是无年不战,真要是抱团跟自己作对,实在是件头疼的事情。
杨广面不改色,继续问道:“这倭国与百济和新罗算是盟国吗?是不是站在他们一边跟高句丽作战?”
王世充正色道:“倭国原来是小国林立,如后汉书上所说的那样,有百余国,每国都有国王,征战不休,到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自称倭国女王,派遣使者到当时的曹魏,那也是我中原地区第一次知道有这个倭国的存在。”
“当时在中原王朝看来,倭国只不过是如同南边的那些蛮夷部落那样的小国,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可是臣后来查过一些百济和新罗的史书,却发现这倭国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很强的实力了,那个卑弥呼女王,在他们国内被称为神功皇后,曾经以女子身份,征战沙场,打下了大片的疆土,又曾经三次渡海远征,打败过当时刚刚立国不久的百济国和新罗国,甚至连新罗国王也成为了她的俘虏,后来不得已向倭国称臣纳贡,才保全了性命。”
杨广倒吸一口冷气:“倭国有这么厉害?新罗和百济朕听说过,实力并不弱啊,都有十几万军队,即使碰上了善战的高句丽,也能打得有来有回,怎么碰上这倭国,就不堪一击了呢?”
王世充叹道:“百济和新罗在建国之初,主要居民还是三韩地区的原始人,生产水平和战争水平极为落后,打仗还是用石制兵器,也无任何兵法军制可言,所以萁准和温祚才能这么轻易地在当地建国,那倭国人无论是徐福带去的秦人还是吴越遗民,都在中原久经战阵,比这些原始人要厉害得多,而且其人作战不畏生死,凶悍异常,远非三韩之人所能敌。”
“新罗臣服于倭国之后,倭国还在百济的西南方建立了一块殖民地,名叫任那,移民派兵驻守,随着岁月的流逝,百济和新罗的实力开始慢慢增长,逐渐地摆脱了倭国的控制,而百济也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争,才把倭人的任那殖民地慢慢蚕食收回,倭国毕竟离百济太远,不可能从本土一次次地调兵作战,最后也只能默认了这个事实,但还是通过结盟的方式与百济交好,所以现在倭国也能以百济为跳板,派商人和使节来我大隋。”
***************************************
新的一个月,希望各位忠实书友的继续支持。感谢上个月末书友夕树枫,秋叶落飘零,袁博仁,涂成伟等朋友的月票支持。起点的保底月票和推荐票功能在今天开始升级,希望订阅本书的朋友能慷慨解囊,在多余的票支持一下天道,这对天道写书很重要,谢谢。(未完待续。)
PS: 新的一个月,希望各位忠实书友的继续支持。感谢上个月末书友夕树枫,秋叶落飘零,袁博仁,涂成伟等朋友的月票支持。起点的保底月票和推荐票功能在今天开始升级,希望订阅本书的朋友能慷慨解囊,在多余的票支持一下天道,这对天道写书很重要,谢谢。
大业四年的东都,早春二月,一片旧貌换新颜,初春的冰雪已经开始融化,城市中一片勃勃的盎然生机,这座在这个时代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因为其超过百万的人口而闻名于世,自从四年前这里作为大隋帝国的新首都以来,东都又恢复了东汉和北魏时期作为首都的繁华与气派,而那座新建的紫微宫城,在杨广的这一轮巡游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看起来更加华丽和气派,显示着帝国天子无可争议的权威与奢华。
可是现在的杨广,心情却是一点也好不起来,他的面沉如水,穿着华贵的水貂皮制皇袍,正在两仪殿的那座翡翠大案前走来走去,而他背后手里拿着的一张绢帛,正给他紧紧地捏在手里,几乎要揉成了一团。
一身紫袍的吏部侍郎裴世矩,小心翼翼地站在一边,而鸿胪卿元文都,则满脸是汗,汗水顺着他的须发一道道地滴下来,他却不敢伸手去擦,大殿里连卫士们都屏住了呼息,只有杨广转来转去的脚步声一声声地刺激着大家的耳膜。
终于,杨广停住了脚步,再次把手中的绢帛拿到了面前,展开迅速地看了两遍,本来就锁着的眉头几乎又拧到了一起,他的眼中突然寒芒一闪,重重地把这张绢帛扔到了地上,还不解气,上去狠狠地踩了两脚,吼道:“撮尔小国。竟然如此目中无人,朕定要发百万天兵,将之剿灭,以泄朕的心头之恨!”
杨广的怒火感染了殿中的每一个人。不光是裴矩和元文都,就连那三个聋哑卫士也全都跪了下来,所有能说话的人都齐声道:“请陛下保重龙体,息雷霆之怒!”
杨广恨恨地一掌拍在案上,吼道:“这个什么倭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竟然敢自称什么日出处天子,还敢说朕是什么日落处天子?不仅是想跟我们大隋平起平坐了,还要压朕一头,就是当年突厥极盛之时,也不敢这样跟我们大隋的天子说话。裴爱卿,你来说说,这个倭国究竟是什么玩意,敢给朕上这样的国书!”
裴世矩小心翼翼地站起了身,弯着腰走到杨广面前。把他脚下的那张国书给捡了起来,轻轻地拍了拍上面的尘土和脚印,映入他眼帘的,正是国书上的第一行字: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书。而杨广的大脚印正踩在这句话上面,他叹了口气,把国书收入了袖中,说道:“陛下息怒,为了这倭国的狂妄无礼,生这么大的气,实在有些不值得。”
杨广咬牙切齿地说道:“朕只在后汉书里见过这倭国。也就几句话的描述,听说他们离我们大隋有上万里,又隔着海,怎么会派出使臣过来?而且还下了这样无礼狂妄的国书。意欲何为?”
裴世矩恭声道:“微臣并不太清楚这倭国进使献国书之事,是陛下刚才传了旨意,微臣才过来的,还请陛下赐教此事的原委。”
杨广恨恨地说道:“鸿胪卿(隋朝掌管四夷朝贡,接待礼仪事物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长)。你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元文都擦了擦满脸的汗水,恭声道:“裴侍郎,是这样的,这个倭国确实离国万里,极少来中原朝贡,但去年七月的时候,有个叫小野妹子的使臣,带了几十人的使节团,从东莱那里登陆,声称要面见陛下,当时东莱的官员不敢怠慢,一路派兵护送至东都,因为陛下那时候正在塞外巡游,所以这小野妹子就一直住了下来,直到前几天陛下的车驾回到东都,他才正式献上国书。”
“我国通晓倭语的人极少,听说倭国与百济语言可以互译,所以还是找了几个百济(国名,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西南部)出身的吏员,先跟这些倭人把国书翻译成了百济语,然后才翻译成汉语,今天呈给了陛下,没想到竟然如此无礼。”
裴世矩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陛下,您找微臣过来,就是想了解一下这个倭国的情状吗?”
杨广仍然没有消气,气哼哼地说道:“谁让朕的这个鸿胪卿,学识不如你裴侍郎广博呢,倭国使者来了半年多了,他连这个倭国在哪里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裴爱卿,你博学多才,尤其是对各个异邦的见闻有独到见解,可知这倭国内情?朕有意出兵攻打,以消心头之恨,你看如何?”
裴世矩马上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杨广睁大了双眼:“难不成这倭国有雄兵百万,实力比突厥,比高句丽还强?”
裴世矩摇了摇头:“非也非也,微臣对倭国的情况知道得也不是太多,不过微臣知道有一人熟知倭国内情,只要他来,一定可以详细说明倭国的情况。”
杨广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什么人?居然比你裴侍郎知道得还多?”
裴世矩微微一笑:“刑部侍郎,检校大理寺少卿王世充。”
一个时辰之后,王世充站在了两仪殿上,手里拿着这封黄绢国书,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眉头渐渐地锁了起来,看完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把国书还给了身边的一个近侍,向杨广行了个礼:“倭人实在大胆狂妄,该死,该死!”
杨广的心情比起刚看到这国书时已经平静了许多,他静静地坐在御案之后,轻轻地“哦”了一声:“既然王爱卿说该死了,是不是也同意出大军讨伐倭国?”
王世充坚定地摇了摇头:“陛下,万万不可。”
杨广的眉头一皱:“王爱卿,我听裴侍郎说,你的生意遍及全国,即使和倭人商人,也有往来,所以可谓大隋对倭国情况最了解的一个人。既然你刚才也说倭国该死,那为何又说不可讨伐呢?”
王世充叹了口气,正色道:“这倭国跟我中原有交往的时间,可以上溯到汉朝了。传说倭国的祖先是徐福带去海外求仙丹的那三千童男童女,又有传说倭国人是当年吴国或者越国灭亡之后的遗民不甘当亡国奴,所以泛舟出海,到了海外的倭国,从此建立的国家。”
“在汉朝的时候。这个倭国在百济和新罗,也就是高句丽以南的三韩地区再往东南的大海之中,依山岛而居,有上百个小国家,互相攻伐不断,他们的国家分成了四个大岛,其中最西边的一个大岛名叫九州,最北边的叫虾夷,中间最大的一个叫本州,而本州南边的一个叫四国。国境大约东西五六千里,南北两三千里,位置差不多在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的东边,气候与朱崖,儋耳郡(今海南岛)相当。”
杨广点了点头:“地方听起来倒是不小,可跟我们大隋相比还是个小国,他们的人很多吗,兵很能打吗?”
王世充正色道:“他们的人,就跟以前吴国越国没开化时的那种野人一样,断发纹身。凫首(剃光脑门),其人多个子矮小,不足六尺,但凶悍善战。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弓箭,竹矛,刀剑等,不习阵战,总体来说,现在的倭国如果全部统一的话。人口应该在百万户左右,有兵力二十万,但跟我们大隋相比,军力还是差得很远的。”
杨广的眉头舒展了开来:“既然如此,这倭国听起来也没强到哪里去嘛,朕若是发个三十万大军,应该就足以把他们荡平了吧。”
王世充摇了摇头:“倭国与我国隔着几千里的大海,想要到达,极为不易,而且倭国从最西边的九州岛出发,直接来我大隋的话,往往中途会遇到风暴,船毁人亡,很难直接往来。”
杨广奇道:“竟然有这样的事情?那跟你做生意的倭人,还有这次来的那个使节团,又是如何能来我大隋的?”
王世充微微一笑:“九州岛那里虽然来我们大隋不易,但向西北方向到百济,只要走几百里的水路就可以到了,所以自古以来,倭人多是向西北方向,去到那百济或者新罗国,然后再向北进入高句丽地界,从平壤那里向西到海港,坐船正好到东莱郡。”
杨广点了点头:“原来如此,也就是说倭国来我大隋,得经过那百济和新罗国是吗?跟他们自古以来关系密切的,也是这两个国家吧。”
王世充正色道:“不错,那百济和新罗所在的三韩地区,本来是萁子朝鲜被卫满所灭之后,末代国王萁准逃过去建立的国家,后来朱蒙建立高句丽之后,他在夫余国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与到高句丽地区后与当地女子所生的另一个儿子不和,这两个儿子有一个名叫温祚,他逃到南方的三韩之地,灭掉了萁子朝鲜的残余势力,建立起了百济和新罗,所以说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这三个国家,算起来源自高句丽的首任国王朱蒙,算得上是三国同源。”
杨广点了点头:“这三国的起源,朕也略知一二,哼,都是些弹丸之国,不服王化,尤其是高句丽,几次三番地挑战我大隋,实在可恶,王爱卿,你说这倭国如此无礼,不会是高句丽挑唆的吧。他们会不会联起手来,共同进犯我大隋?”
王世充摇了摇头:“陛下,微臣以为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因为百济和新罗现在跟高句丽,乃是死敌,百济新罗现在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咄咄逼人的高句丽,这双方在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平原一带,已经打了一两百年了,双方都有国王战死沙场。所以他们绝不可能结为同盟的。”
杨广的心里松了一口气,尽管他嘴上一直在吹大气,说这些都是弹丸小国,但心里也清楚,这些“弹丸小国”也都有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兵力,而且民风尚武,几乎是无年不战,真要是抱团跟自己作对,实在是件头疼的事情。
杨广面不改色,继续问道:“这倭国与百济和新罗算是盟国吗?是不是站在他们一边跟高句丽作战?”
王世充正色道:“倭国原来是小国林立,如后汉书上所说的那样,有百余国,每国都有国王,征战不休,到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自称倭国女王,派遣使者到当时的曹魏,那也是我中原地区第一次知道有这个倭国的存在。”
“当时在中原王朝看来,倭国只不过是如同南边的那些蛮夷部落那样的小国,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可是臣后来查过一些百济和新罗的史书,却发现这倭国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很强的实力了,那个卑弥呼女王,在他们国内被称为神功皇后,曾经以女子身份,征战沙场,打下了大片的疆土,又曾经三次渡海远征,打败过当时刚刚立国不久的百济国和新罗国,甚至连新罗国王也成为了她的俘虏,后来不得已向倭国称臣纳贡,才保全了性命。”
杨广倒吸一口冷气:“倭国有这么厉害?新罗和百济朕听说过,实力并不弱啊,都有十几万军队,即使碰上了善战的高句丽,也能打得有来有回,怎么碰上这倭国,就不堪一击了呢?”
王世充叹道:“百济和新罗在建国之初,主要居民还是三韩地区的原始人,生产水平和战争水平极为落后,打仗还是用石制兵器,也无任何兵法军制可言,所以萁准和温祚才能这么轻易地在当地建国,那倭国人无论是徐福带去的秦人还是吴越遗民,都在中原久经战阵,比这些原始人要厉害得多,而且其人作战不畏生死,凶悍异常,远非三韩之人所能敌。”
“新罗臣服于倭国之后,倭国还在百济的西南方建立了一块殖民地,名叫任那,移民派兵驻守,随着岁月的流逝,百济和新罗的实力开始慢慢增长,逐渐地摆脱了倭国的控制,而百济也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争,才把倭人的任那殖民地慢慢蚕食收回,倭国毕竟离百济太远,不可能从本土一次次地调兵作战,最后也只能默认了这个事实,但还是通过结盟的方式与百济交好,所以现在倭国也能以百济为跳板,派商人和使节来我大隋。”
***************************************
新的一个月,希望各位忠实书友的继续支持。感谢上个月末书友夕树枫,秋叶落飘零,袁博仁,涂成伟等朋友的月票支持。起点的保底月票和推荐票功能在今天开始升级,希望订阅本书的朋友能慷慨解囊,在多余的票支持一下天道,这对天道写书很重要,谢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