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编修清史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准确地说应该是从1854年林哲建立上海商贸区后开始的,那一年在林氏家族的蒸汽缫丝厂带动下,掀起了一番生丝浪潮,以至于短短几年里上海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蒸汽缫丝厂,并且厂丝的产量越来越多,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1861年底的今天,中国的主要生丝产量已经是厂丝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只有一些偏僻地方依旧保留着传统生丝作坊。
生丝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方面陆续出现机器加工的木材厂,茶砖厂,火柴厂,肥皂厂等。
重工业范畴里也是陆续发展起来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等产业。
即生丝产业后,帝国在1858年后开始全力推广棉布产业,各种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和生丝产业相比,棉布产业相对来要更加容易筹办,首先它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说要和生丝产业一样,必须靠近蚕茧产地,同时也是必须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设立厂,这样可以方便的直接从印度进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这些由于水运便利的地方设立厂。
甚至你还可以在国内一些棉花产地,同时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设厂。
如果说纺纱厂这种上游企业还对地理位置要求比较大的话,那么棉布产业里属于中游的织布厂、染布厂这些就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够运来棉纱他们就可以生产棉布,有原色棉布他们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内陆省份的织布厂都可以直接在当地售卖。
此外棉布产业相对于生丝产业来说,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你要办一个蒸汽缫丝厂,设备厂房什么都还说,但是你得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再售卖,由于蚕茧、生丝价格的高昂。要想达到一定生丝产量的话,那么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过千人的蒸汽缫丝厂,其每年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也是五百万以上,而这还不算前期的各种设备投入呢。
但是棉布产业里呢。也就纺纱厂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不过有个几十万就能够办起来一家不小的厂子了,如果有个几百万投入进去的话,那就是数一数二,雇工起码几千人的大厂了。
此外。棉布产而已对规模效应要求不大,并不是说非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办一个大规模工厂才能够有效压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
就和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随便弄几十个工人就能办一家服装厂一样,十九中期的纺织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样非常低。
对技术要求不高,还要购入必要的设备,请上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就能够开工,尤其是对于织布厂、印染厂或者是那些被服厂来说就更简单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齐上阵,就能够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技术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同时对地理位置没有什么要求。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年头投资纺织产业的利润相当丰厚!
尽管棉布产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和生丝产业那样,动辄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办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率。
还有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丝产业严重依赖出口不同,棉布产业却是以内销为主。
而全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总得吃饭,总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购买力不强,依旧保持男耕女织的农村群体,只计算城市人口的话,那也是好几千万人的大市场啊。
以往这些市场都是被传统土布所占据,而现在在机织布的质优价低的冲击下。传统土布已经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是机织布的天下。
传统土布产业的消退,这也就导致那些为了生存的原土布从业人员开始转型。他们要转型也简单,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转为机器织布模式就可以了。
毕竟所谓的传统土布,除去了农村家庭自产自用的那种土布外,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土布都是商业化生产的,是有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严格上来说。这也算是资本萌芽时期的工业了。
这些传统手工业陆续转型后,也就成为了新式的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他们从那些大规模的纺纱厂里购入棉纱,然后进行织布、染色,最后把这些机织布贩卖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产业的诸多特点,也就让这个产业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地域非常广泛的一个产业。
发展三年后的棉布产业,尽管其给中央财政贡献的收税还比不上生丝产业,但是其对国内民生的影响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了生丝产业。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生丝、棉布的生产是需要航运、机器设备的支持的,航运发展了就能够带动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航运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会带动煤炭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是一环接一环的,一个产业起来了,往往就会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帝国大力扶持纺织产业的原因所在,因为现在的纺织产业就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龙头,它发展起来了能够极大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放下手中的工业发展报告书后,林哲和郭龙云又是继续交谈了大约半个小时,主要还是林哲在听,郭龙云在说。
郭龙云说的主要是帝国明年的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对于帝国的重工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年份,除了继续保持对广州、天津这两个沿海城市的持续投入外,另外在明年开始我们将会加大对湖北工业发展的支持,那个时候株萍铁路将会完工,而大冶钢铁厂也会正式投产,煤炭和钢铁业的发展将会极大的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明年宁沪铁路会进入大规模施工期,同时唐山滦州铁路也会开工,这就需要国内的钢铁产业的极力配合,不然很有可能面临铁轨产能不足的情况。”
林哲点点头:“铁路乃是带动煤炭和钢铁产业的一大利器,但是也要注意两者的配合,避免出现铁轨的产能跟不上!”
铁路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十九世纪来说,其重要性比后世的高铁更加重要。
因为在后世没有高铁的话,还有普通铁路,还有飞机,还有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但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铁路几乎是唯一的陆上大规模运输的选择。
对于一些没有大规模河流的内陆省份来说,没有铁路就只能靠走路,和外界的工商业联系几乎是断绝的,然而一旦开通了铁路,大量来自其他地方的工业产品、原料就能够迅速廉价的进入这个地区。
而当地的一些工业原料,特产以及工业产品也能够廉价的外运,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收入。
一个大陆国家要进行工业革命,有一样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铁路!
待郭龙云出去了后,林哲依旧没能闲下来,因为外头已经等候了许久的江道泉是紧接着郭龙云进来。
这一次江道泉来见林哲,倒不是为了教育等事务,而是为了前清的一些事务。
“皇上,经过这两年的前期工作,已经算是把清史摸清了一个脉络,这是已经完稿的几卷里的节选!”
说着,江道泉就是向林哲地上了厚厚一本文稿,看见这起码有二十多厘米厚的文稿,林哲不由得皱眉,这么多要看的话,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呢!
所以他只是拿了起来,然后翻开了前面几页略微扫了一眼,半响后合上:“前面这总述写的倒还过得去,后面这些朕会交给秘书处看的!”
基本上只要是大部头的一些文件书稿之类的,林哲都不可能一一亲自过目,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秘书处协助林哲处理的,不管是那些厚厚的法律文本还是什么项目计划书,还是说今天的这个清史,林哲都是不可能亲自一一看过的。
对于林哲的反应江道泉是早有预料的了,不过他对编修清史非常重视,所以今天才会特地带着一部分书稿过来让林哲过目。
毕竟给前朝编修史书对于一个文臣来说乃是属于极大的荣耀,如果是在明清两朝的话,这项工作一般是由翰林院负责的,只有那些状元、榜眼、探花们才能接触到史书的编修工作。
不过帝国的官制里并没有设立翰林院这种机构,皇帝日常的文书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而一些档案、史书编修这些则是由内阁教育部下属的档案司负责。
江道泉身为教育部大臣,本来是不应该和那些后辈们争夺负责清史编修工作的,但是身为一个传统文人,江道泉的内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够青史留名的,而再也没有什么比主持编修一部史书更能让文人兴奋啊。
一想到未来的二十五史里的清史是由自己负责编修的,他就忍不住激动。
所以他才是倚老卖老,最后抢过了本来属于那些后辈文官们的位置,自己坐上了清史编修委员会督办一职。(未完待续。)
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准确地说应该是从1854年林哲建立上海商贸区后开始的,那一年在林氏家族的蒸汽缫丝厂带动下,掀起了一番生丝浪潮,以至于短短几年里上海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蒸汽缫丝厂,并且厂丝的产量越来越多,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1861年底的今天,中国的主要生丝产量已经是厂丝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只有一些偏僻地方依旧保留着传统生丝作坊。
生丝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方面陆续出现机器加工的木材厂,茶砖厂,火柴厂,肥皂厂等。
重工业范畴里也是陆续发展起来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等产业。
即生丝产业后,帝国在1858年后开始全力推广棉布产业,各种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和生丝产业相比,棉布产业相对来要更加容易筹办,首先它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说要和生丝产业一样,必须靠近蚕茧产地,同时也是必须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设立厂,这样可以方便的直接从印度进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这些由于水运便利的地方设立厂。
甚至你还可以在国内一些棉花产地,同时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设厂。
如果说纺纱厂这种上游企业还对地理位置要求比较大的话,那么棉布产业里属于中游的织布厂、染布厂这些就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够运来棉纱他们就可以生产棉布,有原色棉布他们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内陆省份的织布厂都可以直接在当地售卖。
此外棉布产业相对于生丝产业来说,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你要办一个蒸汽缫丝厂,设备厂房什么都还说,但是你得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再售卖,由于蚕茧、生丝价格的高昂。要想达到一定生丝产量的话,那么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过千人的蒸汽缫丝厂,其每年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也是五百万以上,而这还不算前期的各种设备投入呢。
但是棉布产业里呢。也就纺纱厂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不过有个几十万就能够办起来一家不小的厂子了,如果有个几百万投入进去的话,那就是数一数二,雇工起码几千人的大厂了。
此外。棉布产而已对规模效应要求不大,并不是说非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办一个大规模工厂才能够有效压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
就和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随便弄几十个工人就能办一家服装厂一样,十九中期的纺织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样非常低。
对技术要求不高,还要购入必要的设备,请上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就能够开工,尤其是对于织布厂、印染厂或者是那些被服厂来说就更简单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齐上阵,就能够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技术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同时对地理位置没有什么要求。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年头投资纺织产业的利润相当丰厚!
尽管棉布产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和生丝产业那样,动辄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办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率。
还有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丝产业严重依赖出口不同,棉布产业却是以内销为主。
而全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总得吃饭,总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购买力不强,依旧保持男耕女织的农村群体,只计算城市人口的话,那也是好几千万人的大市场啊。
以往这些市场都是被传统土布所占据,而现在在机织布的质优价低的冲击下。传统土布已经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是机织布的天下。
传统土布产业的消退,这也就导致那些为了生存的原土布从业人员开始转型。他们要转型也简单,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转为机器织布模式就可以了。
毕竟所谓的传统土布,除去了农村家庭自产自用的那种土布外,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土布都是商业化生产的,是有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严格上来说。这也算是资本萌芽时期的工业了。
这些传统手工业陆续转型后,也就成为了新式的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他们从那些大规模的纺纱厂里购入棉纱,然后进行织布、染色,最后把这些机织布贩卖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产业的诸多特点,也就让这个产业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地域非常广泛的一个产业。
发展三年后的棉布产业,尽管其给中央财政贡献的收税还比不上生丝产业,但是其对国内民生的影响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了生丝产业。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生丝、棉布的生产是需要航运、机器设备的支持的,航运发展了就能够带动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航运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会带动煤炭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是一环接一环的,一个产业起来了,往往就会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帝国大力扶持纺织产业的原因所在,因为现在的纺织产业就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龙头,它发展起来了能够极大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放下手中的工业发展报告书后,林哲和郭龙云又是继续交谈了大约半个小时,主要还是林哲在听,郭龙云在说。
郭龙云说的主要是帝国明年的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对于帝国的重工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年份,除了继续保持对广州、天津这两个沿海城市的持续投入外,另外在明年开始我们将会加大对湖北工业发展的支持,那个时候株萍铁路将会完工,而大冶钢铁厂也会正式投产,煤炭和钢铁业的发展将会极大的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明年宁沪铁路会进入大规模施工期,同时唐山滦州铁路也会开工,这就需要国内的钢铁产业的极力配合,不然很有可能面临铁轨产能不足的情况。”
林哲点点头:“铁路乃是带动煤炭和钢铁产业的一大利器,但是也要注意两者的配合,避免出现铁轨的产能跟不上!”
铁路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十九世纪来说,其重要性比后世的高铁更加重要。
因为在后世没有高铁的话,还有普通铁路,还有飞机,还有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但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铁路几乎是唯一的陆上大规模运输的选择。
对于一些没有大规模河流的内陆省份来说,没有铁路就只能靠走路,和外界的工商业联系几乎是断绝的,然而一旦开通了铁路,大量来自其他地方的工业产品、原料就能够迅速廉价的进入这个地区。
而当地的一些工业原料,特产以及工业产品也能够廉价的外运,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收入。
一个大陆国家要进行工业革命,有一样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铁路!
待郭龙云出去了后,林哲依旧没能闲下来,因为外头已经等候了许久的江道泉是紧接着郭龙云进来。
这一次江道泉来见林哲,倒不是为了教育等事务,而是为了前清的一些事务。
“皇上,经过这两年的前期工作,已经算是把清史摸清了一个脉络,这是已经完稿的几卷里的节选!”
说着,江道泉就是向林哲地上了厚厚一本文稿,看见这起码有二十多厘米厚的文稿,林哲不由得皱眉,这么多要看的话,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呢!
所以他只是拿了起来,然后翻开了前面几页略微扫了一眼,半响后合上:“前面这总述写的倒还过得去,后面这些朕会交给秘书处看的!”
基本上只要是大部头的一些文件书稿之类的,林哲都不可能一一亲自过目,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秘书处协助林哲处理的,不管是那些厚厚的法律文本还是什么项目计划书,还是说今天的这个清史,林哲都是不可能亲自一一看过的。
对于林哲的反应江道泉是早有预料的了,不过他对编修清史非常重视,所以今天才会特地带着一部分书稿过来让林哲过目。
毕竟给前朝编修史书对于一个文臣来说乃是属于极大的荣耀,如果是在明清两朝的话,这项工作一般是由翰林院负责的,只有那些状元、榜眼、探花们才能接触到史书的编修工作。
不过帝国的官制里并没有设立翰林院这种机构,皇帝日常的文书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而一些档案、史书编修这些则是由内阁教育部下属的档案司负责。
江道泉身为教育部大臣,本来是不应该和那些后辈们争夺负责清史编修工作的,但是身为一个传统文人,江道泉的内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够青史留名的,而再也没有什么比主持编修一部史书更能让文人兴奋啊。
一想到未来的二十五史里的清史是由自己负责编修的,他就忍不住激动。
所以他才是倚老卖老,最后抢过了本来属于那些后辈文官们的位置,自己坐上了清史编修委员会督办一职。(未完待续。)